楊曉敏(張掖市委黨校 甘肅張掖 734000)
文化旅游產業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綠色朝陽產業,承載、展示、交流、傳播著不同的文化,是文化價值得以實現、文化影響力得以提升、文化力量得以增強的有效途徑。結合我市豐富的旅游資源與歷史文化資源,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區建設為契機,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已成為張掖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張掖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戰略,以創建旅游名區為目標,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礎設施,精心培育“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絲綢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閑度假城、戶外運動體驗區”四大品牌,全面提升了文化旅游產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實現了文化旅游產業突破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14年接待游客突破1100萬人次,增長46%。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8.95億元,增長50.69%,高于全省24.69個百分點,旅游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旅游文化產業的強力拉動下,第三產業增加值、稅收、固定資產投資占比分別達到41.1%、51.5%和50.2%,成為推動轉型跨越發展最活躍的因素。
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領各縣區、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到西安、寶雞、天水等旅游業發展較快的地區考察學習,總結經驗,尋找差距,理清思路,進一步凝聚了思想共識,堅定了發展信心。把2011、2012年確定為“全市旅游發展年”,以超常規的舉措開發特色旅游資源,有效激發了推動旅游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市、縣區調整充實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并將旅游產業開發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體系進行專項考核,進一步明確職能職責,形成了責權明晰、運行順暢、齊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著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全市旅游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吸引具有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資金技術實力雄厚的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投資建設景區景點,推動宜居宜游。按照“推進開工建設項目、抓好招商引資項目、篩選儲備后續項目”的思路,加快推進旅游項目建設。著力改善旅游交通設施和導覽標識系統,加快建設游客咨詢服務中心(站點)和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
大力開發城郊休閑度假型、景區景點依托型、特色產業帶動型、鄉村民俗文化體驗型等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鄉村旅游的內涵和外延不斷充實擴展。積極開發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和特色餐飲,有力地促進了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深入挖掘紅色旅游資源,著力打造紅色旅游品牌。大力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旅游、工業旅游、商務旅游、自駕旅游、探險旅游、體育旅游、保健旅游等旅游新業態,文殊寺滑雪場、扁都口滑雪場、康樂草原滑雪場投入運營。
依托媒體廣告、專業網站和節會賽事等載體,著力宣傳金張掖特色旅游景區和精品旅游線路,進一步提升了張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采取有償代理和招徠游客獎勵等方式,委托重點客源地城市旅行社宣傳推介金張掖特色旅游資源,鼓勵旅行社開通重點客源地城市至張掖的旅游包機和旅游專列。精心策劃舉辦濕地之夏·金張掖旅游文化藝術節、全國(國際)露營大會、全國群眾登山健身大會、張掖·中國汽車拉力錦標賽、中國裕固族民族風情節暨祁連玉石文化旅游博覽會、甘肅·張掖絲綢之路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高層論壇等品牌節會和賽事活動,以節造勢、以節聚客、以節促發展,張掖旅游的整體形象進一步提升。
堅持以培育市場主體、提升服務質量為目標,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切實加強旅游行業監管,著力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全市旅游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市、縣區政府打破政府主導投資開發旅游景區的舊模式,先后成立市山水文化旅游公司等14家旅游文化投資開發公司,整合景區實物資產和優質資源、經營權、收費權、土地使用權等無形資產,以股份制等方式與知名企業合作開發旅游資源,旅游業的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1.文化融合深度不夠,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對張掖歷史文化還沒有深入研究挖掘,區域內文化元素沒有進行系統梳理提煉,地域文化定位不夠明確統一,文化特色和品牌價值未能很好凸顯。景點多而分散、產品結構單一、缺少參與性、體驗性、互動性產品,游客駐留時間短,日均消費低。公共文化服務和供給能力不足,特別是面對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發展新形勢,在“三館一院”數字化建設的進程中,缺乏相應的技術、資金和人才支撐;文化精品創作水平不高,因缺乏編創專業人才和資金,未能很好地將厚重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為優秀的文藝作品。
2.聯動發展不足,市場營銷水平較低。張掖旅游大景區建設還處于各自為政的局面,協調溝通機制還不夠,缺乏統籌協調各縣區發展的平臺。市級財政投入有限,各縣市區分工協作、整體推進、錯位發展不夠,旅游發展格局中雖與省內外其他市加強旅游交流協作,但還處于淺層次、單渠道。在旅游宣傳上,區域整體包裝的營銷策略尚未形成,網絡宣傳營銷投入也不足,產品上不連線,時間上不連貫,尚未形成六縣區合力打造的能充分展示張掖大景區的品牌形象。多數旅游項目只展現了神奇美麗的自然景觀,而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原生態的民俗文化,以及豐富的民間傳統藝術沒有進行系統的挖掘整理,休閑度假、娛樂、體驗性產品不多,很多景點都是看了就走,缺乏吸引力,讓游客欣賞、回味、留戀的東西很少。導致很有競爭力的旅游景區景點品位不突出,品牌不彰顯。
3.保障措施缺乏,產業整體實力不強。道路交通規劃沒有突出文化旅游發展思路,旅游集散、咨詢服務中心建設滯后,餐飲、住宿、購物、娛樂等設施布局不合理,規模檔次低,配套服務能力弱。行業管理和服務水平較低,市場秩序有待進一步規范。景區內部標識系統不完善,道路、星級廁所、通訊及其它一些服務設施都還不完善。2013年張掖市旅游收入39.12億元,甘肅省620.2億元,僅占全省旅游收入6.3%,與張掖把旅游業打造成區域首位產業的地位不相符。這些問題直接導致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整體規模小、服務層次低,經濟效益不明顯。
1.加大挖掘整理力度,提升地域文化研究深度。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力度,厘清張掖歷史文化脈絡,加速研究成果向文化旅游轉化與運用。積聚市內外相關專家學者,設立專項經費完善張掖地域文化體系。對張掖市城鄉公共文化資源進行詳細調查摸底,對資源整合方式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對全市不同區域、不同經濟狀況、不同年齡、不同文化層次等群體的文化消費水平、消費習慣、消費需求以及發展趨勢進行調研分析,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供給。
2.發揮基地帶動作用,加大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充分發揮玉水苑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加快推進大佛寺文化產業園、西游文化主題公園、丹霞影視拍攝基地、焉支山—皇家馬場文化產業基地、扁都口生態文化產業園、大沙河生態文化主題公園和肅南裕固族風情文化產業基地建設。在旅游景區設置便于旅客休閑的公共文化活動設施和開展特色文化活動項目,建立張掖市歷史遺存數據庫,出臺古村落、古民居修繕技術和新建仿古建筑技術標準,設立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加強與上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重點文物、非遺保護專項資金。
3.統籌資源規劃,聚力區域一體聯動發展。打破行政區劃限制,把張掖作為一個大景區來策劃和經營,對文化旅游資源實行統一保護、規劃、開發和營銷,推進旅游交通、市場、信息和管理機制一體化,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避免各自為戰、重復建設。
4.培育核心景區,提升大景區建設水平。啟動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張掖大佛寺、焉支山-山丹皇家馬場等重點景區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并申報世界級自然遺產。加快開發建設絲綢之路古城邦、馬文化產業園、西游文化主題公園、長城文化游覽區等新的大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