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亞亞(陜西省綏德縣晉劇團 陜西綏德 718000)
民歌的起源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陜北民歌亦如此。據古資料表明;遠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西安半坡的先民們,就開始制造了原始的樂器陶哨、陶塤。以此我們可以推斷,人類用聲音和形體直接地表達情感,一定會比制作樂器要早得多。周朝至春秋中期經孔子刪定305篇民歌編為《詩經》。后從漢、唐、宋以來對民歌記載就更多了,這些記載說明,歷代民歌的發展對陜北民歌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陜北民歌具有深厚的人民性,罕見紀實性,獨特的藝術性、很強的包容性,是品味很高,生命力很強,與時俱進的優秀民族文化。接觸過陜北民歌唱詞的人都知道,它絕大多數像是即興之作,一看就能知道這些唱詞是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因為它完全是一純屬生活化的口語(傳統民歌)。基于此,從這些表現形式上看,陜北民歌唱詞比詩經中的“風”篇還要自由,它的表現方式隨意性很強,而詩經中的詩,形式感還是很突出。而陜北民歌的唱詞并未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有的信天游、兩句換一韻,有的韻能押的則押,押不上的也就不押了。看來,陜北民歌在經歷了那么悠久的歷史中,并沒有改變了它最原始的審美意義。從這個視角來說,它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研究價值和開發價值、弘揚陜北民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陜北民歌的歷史形成
陜北地處黃土高原,東臨黃河,北靠內蒙。屬干旱地區,山大溝深,又是歷史上多民族居住的地方,由于相互入侵形成了連年混戰的局面,土地植被多已破壞,自然環境十分險惡,人民生活貧困。所以,陜北民歌絕大多數反映了勞動辦民在封建社會中的生活場影。如《攬工調》就反映了剝削階級對農民的壓迫。而《走西口》、《賣娃娃》十分形象地刻畫出一幅天災人禍造成的悲慘景象。所以可以這么說:陜北民歌是勞動人民生活的反映,是社會歷史的忠實記錄,是千千萬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反映自己勞動生活的史詩,也是一部爭取自由,追求幸福的苦難史。陜北民歌的旋律是非常優美的、表達簡潔明快,有鮮明的空間感,粗獷灑脫、極富有歌唱性,唱詞的表現力也豐富率直,真誠樸素,熱情大方,這些早就被世人稱頌。
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陜北曾屬多民族游牧之地,并逐漸形成多民族雜居的格局,陜北人豪爽、強悍、喜歡自由、愛熱鬧紅火的普遍性格,與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有直接關系,與多民族雜居和漢文化的溶匯有關。陜北勞動人民面對自然環境差,但他們并不是就愁眉苦臉,等待苦難的來臨,而是積極主動地為改善生活條件作艱苦而長期的奮斗。窮困反而使他們更加期盼美好的生活,思維更加活躍、想象力更加豐富。
因此,總結延安文藝工作者對陜北民歌的收集整理,修改提高和借鑒創新的寶貴經驗,對我們發揚黨的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延安文藝的優良作風,純化文藝界的各種不良傾向,繁榮新時期的文藝創作,有著極其重要現實指導意義。
二、弘揚陜北民歌的藝術魅力,對建設有民族特色的先進文化,創作出無愧于我們時代的藝術精品,具有特殊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從藝術魅力視角來看,陜北民歌結合了陜北人民的精神、思想和感情,擁有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受到陜北獨特歷史條件和地理環境及政治、經濟發展的綜合影響,形成了具有陜北文化特色的民歌。陜北民歌中對地方語言極致的運用,能夠突出陜北地方的風格,增強地方色彩;其演唱的方式與情感的表達,又能夠表現出黃土高原般的蒼茫而又粗獷的演唱風格。每一曲陜北民歌都打上黃土文化的胎記,亦是黃土文化的精粹。陜北民歌有黃土高原的厚重,有黃河洶涌奔騰的氣魄,又有天老地荒久唱不哀的魂脈。陜北民歌運用陜北樸實無華的語言,節奏明快自由,生動形象感人。陜北民歌以表達心聲的表現方式,反映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內心世界,表述人們的精神面貌和時代風格。陜北民歌觸景生情,托物言志,敘述人們的喜怒哀樂。悲時淺吟低唱哀哀悲戚,苦時盡情傾吐心間的苦難,喜時滿懷激情來抒發愉悅的情感。
近年來,榆林已出現了突破陜北民歌單一的獨唱形式,開始向合唱、交響樂、音樂劇等方面發展,出現了陜北民歌向各個藝術門類滲透輻射的趨勢,大力進行引導和給與扶持,必將會獲得可喜的藝術成果。
三、文化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無形的促化作用。
從藝術手法的視角來看,以白描藝術手法來創作陜北民歌,是第一個美好情趣的看點。這種表現手法,可以不要轉彎拐角,直面現實生活,直抒思想感情,直接表達內心世界。這一藝術表現手法,以垣率的方式直呼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思想內容直樸,感情流瀉充沛,表現方式明朗。這些美好的特色,對陜北人來說,會起到熱烈的反響,引起強烈的共鳴,為人們所樂以接受,廣為傳頌。另一方面,構成夸張的陜北民歌,是有意將客觀事物給以極大的擴張或夸大,或者給予事實的收緊或縮小,如此的藝術表現,使人又不感到客觀事物的失真,還覺得合情合理,自有一番妙趣橫生的感覺,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
從文化傳播的視角分析,陜北民歌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們綜合素質的提高起著無形的促化作用。榆林近年來,每年舉辦全市民歌大賽和上海音樂學院、上海交響樂團、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合作,大力宣傳弘揚了陜北民歌文化,既提高了陜北民歌的藝術水平,也宣傳和推動了榆林的經濟發展。綏德縣充分開發民歌《三十里鋪》的藝術品牌,在1979年與2005年兩度排練民歌劇《三十里鋪》的前提下,2014年又特聘北京名家,舉全縣之力全力新排交響音舞詩畫《我的三十里鋪》,并在2008年建立了“三十里鋪女子無伴奏合唱團”,這些工作對陜北整體文化的發展振興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大力開發陜北民歌資源,創辦民間文化產業。
對陜北民歌大膽進行革新,研究應用陜北民歌傳神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與時俱進,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維、新的視角,不斷創作反映新生活、謳歌新人物、抒發新感情的新民歌,不僅可以滿足廣大民眾不斷提高的文化需求,而且可以逐步形成創造巨大財富的文化產業。
民歌是陜北的品牌、是陜北的名片。身為陜北人,特別是陜北的文化人和民歌編創者、演唱家,理當抱一顆對陜北民歌的敬畏之心,全力投身于自己的事業中,萬眾的合力澆灌,一定會迎來陜北民歌的輝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