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卞海峰
讓服務回歸O2O
文/卞海峰
其實有個問題,這半年來一直在困擾著我,就是O2O企業要不要做地推。當越來越多的O2O企業選擇做地推,特別是一些巨頭也在做地推,且數據反饋還不錯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的決定,開始動搖曾經的想法,地推真的有效嗎?我指的是針對用戶端的推廣,而非線下資源的整合。
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一個有互聯網基因的O2O公司,為什么要去線下推廣,放著精準的互聯網營銷技術不用,反而選擇在地面,用人工一對一推銷的方式推廣,這實在讓我有些看不懂,摸不透。難道說地面推廣效率更高,用戶價值更大,用戶黏性更足,性價比更合適?恐怕不然。
記得在去年,當時和一個做洗衣O2O創業的朋友聊天,他說他們獲取一個交易用戶成本近300塊,還不算上服務人員的硬件投入。所以獲取用戶一直是他們頭疼的事情,然后他們發現用30元的電話卡,去路邊激勵用戶同樣可以獲得一個下載用戶。于是他們就選擇了后者,也就是地推。
一時間,下載APP和關注微信就送電話卡,送鍋碗瓢盆等就成為社會熱點,我們會經常在各種小區里,看到大爺大媽拿著子女的手機,讓這些工作人員幫忙下載和關注,去兌換這些所謂的禮品,而這真的是這些O2O的目標用戶嗎?這些大爺大媽會通過APP和微信購買他們的服務嗎?
即使這樣,地推還是如此盛行,因為他們覺得和300塊買個用戶比較,這很經濟劃算。后來甚至還有一些理論家,在鼓吹自己地推經驗豐富,可以把線下的流量盤活,可以再造一個BAT,但真的是這樣嗎?結果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曾經在小區門口送電話卡的叮咚社區沒了。
而當細問這個朋友,他是怎么做線上投放的時候,在他的回答里,我們發現了其中的端倪。
我:你投了哪些渠道?朋友:百度關鍵詞和新浪粉絲通。
我:投放的邏輯是?朋友:就購買洗衣這個關鍵詞。
我:有沒有限制地區,你們現在覆蓋哪些地區,哪些地區復夠率高,哪些地區的訂單價值更大?朋友:還可以限制地區啊?我們目前只覆蓋了北、上廣、深,其中北京是唯一一個覆蓋率超過70%范圍的城市。
我:你有沒有試著限制人群進行投放,根據年齡、地域、性別、喜好等標簽進行投放,有沒有嘗試以你覆蓋的小區名+洗衣關鍵詞投放,有沒有基于LBS投放,雖然單個投放帶來的絕對值不會太高,但性價比高,長尾結合的絕對值也高,你們投放的形式是硬廣,還是一個促銷,消費者用你的理由是什么?你的核心賣點描述的夠不夠清楚,文案是什么樣的?
這可能是大多數O2O企業所遇到的問題,就是對效果營銷玩的不太轉,他們習慣于使用野蠻粗暴的方式,對待互聯網營銷,結果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不好。最終他們得出結論,互聯網渠道購買用戶成本太高,還是線下便宜,一個用戶獲取只要幾十元,簡單粗暴有效。
當然也有一些懂營銷的,能做到品效合一的O2O企業。他們的營銷能力與商業模式都很不錯,但即使這樣獲取用戶的成本也很高。因為他們只想到如何把用戶拉到自己的平臺上,而自身的品類又不能滿足用戶多元化的需求。
這就和當年所有垂直電商所遇到的問題是一樣的,新用戶轉化率低,單個用戶獲取成本極高,賣貨的不專注貨,不專注供應本身,卻在無效的互聯網營銷上浪費彈藥,最后自己把自己拖垮。
第二,準財產化的設想。“準財產”被定義為一種類似財產利益的范疇。準財產利益在有限的條件下,通過關系權利機制來模擬財產的排他性框架。對于準財產化的設想,美國學者提出了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案:知識產權保護和商業秘密保護。前者是將歐盟知識產權框架運用于個人數據,即在賦予個人數據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關照道德權利,如保護數據完整性、準確性等權益。后者是通過合同許可的方式對信息進行使用,實際上是以美國信息交易法案(UCITA)為基礎。商業秘密作為一種準產權,提供事后保護,以防止第三方使用受保護的信息。?
這個我給他們的定義就是錯位的問題,凱撒的歸不了上帝,上帝的也永遠歸不了凱撒。這是我一直在強調的事情,你是如何給自己定位的,如果想做平臺就不要做服務,如果做服務就不要做平臺,兩者完全是兩種邏輯,兩個玩法,想單點突破再延伸全品類,基本沒戲。
不可否認,小米的單品策略的確很成功。一個小米手機,一個小米賬戶,小米賬戶連接所有家用電子設備,連接互聯網,連接一切的一切,從手機單點切入,到現在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平臺,這套玩法值得很多互聯網人去學習、去研究,但并不適用于別人。
因為時機,小米的成功在于沒有人一出來就直接做生態,沒有人在小米之前構建這樣的生態,沒有人和小米同期做同樣定位的手機,沒有人有雷軍那樣的資源。同樣的模式,換成是張軍,李軍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績,小米畢竟只有小米一家,它的成功有太多的偶然與必然。
反觀現在,無論是家政還是按摩,還是洗衣、美容、美甲、外賣等,誰不是在同質化競爭,e袋洗在顛覆傳統洗衣,XX洗衣又何嘗不是呢?模式、價格、服務差距微乎甚微,用戶根本無法感知明顯的差距,也就是這個單點已經很難切入了,更別提延伸做其他不相干的品類了。
就像這個社會一樣,彼此肯定是有分工的,如果大家都去創業了,誰來打工?都去山寨了,誰去創新?所以分工很重要,定位很重要,凱撒的終究還是歸凱撒,服務終究還是歸O2O。大家有興趣可以去買本勞恩斯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里面對社會分工有詳細的介紹。
回到O2O,我之前多次提到,現在這個時期,真的是O2O行業的春天。以前不管你會不會互聯網營銷,你獲取一個用戶可能都很貴,因為那個時期沒有可以為你倒流的平臺,沒有所謂的阿里與京東,沒法給品牌商提供訂單支持,而現在這些都有了,還不止一家。
隨著百度上門、美團上門、到位這樣的O2O平臺興起,O2O的精準用戶變得相對聚焦,目標用戶相對集中。O2O企業再也不用為用戶在哪、用戶是誰而煩惱,針對這些核心目標用戶,直接展開營銷,無論是補貼,還是做爆品,還是其他營銷,都會變得非常精準。
最后,我們到底要不要地推,答案當然是不要,用一份真實數據比較,來說明地推有多低效,因為部分原因,暫且定義為該公司叫某公司。
某公司有100個地推人員,在每個下載安裝獎勵30元話費的前提下,其地推峰值為單日6000個下載。
而公司內部給所有地推人員定的單日KPI為66個,也就是說該公司期望每天可以獲得6600個下載(下載到激活還有一定的流失,到交易就別提了)。
假設每天每人推銷60人來下載APP,按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計算,也就是說每小時每個人要拉來7.5個人來安裝APP,什么口才才能做到這點,就算真有這樣的牛人,6000個日下載的數字也很低。
而另外一個公司,不做地推,僅通過ASO與應用商店首發、活動等互聯網推廣方式,日均可以做到3萬下載,在加其他廣告投放的時候,可以做到日均10萬下載,且每個下載成本不高于5元。
除了兩個APP本身產品的差異性,這份對比更多的透露出地推很低效。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平臺專注引流與連接,O2O專注服務本身,讓凱撒的歸凱撒,服務的歸O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