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厚升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江蘇 無錫 214026)
有關液體壓強的辨析
——由一道中考題說起
孫厚升
(江蘇省無錫市僑誼實驗中學,江蘇無錫214026)
摘要:本文由一道中考題展開,對液體壓強進行辨析.此題涉及到在不同條件下對帕斯卡原理的運用,原編者可能忽略了這一點,所以造成對此題錯誤的解釋.筆者后來發現此題在多種教輔用書中被引用,而且在教學中也經常被同行引用,需引起重視.
關鍵詞:液體壓強;帕斯卡原理;辨析
1問題提出

圖1
原題:一只可口可樂瓶,其側壁有a、b兩個小孔并用塞子塞住,瓶內盛有一定質量的酒精,如圖1所示,把可口可樂瓶放入水中,當瓶內外液面相平時,拔出a、b兩個小孔上的塞子,此時().
A.a、b兩個小孔均有水流入
B.a、b兩個小孔均有酒精流出
C.酒精從a小孔流出,水從b小孔流出
D.水從b小孔流入,酒精從b小孔流出
原解:拔出a處的塞子后,a孔處水和酒精的分界面將受到水向左的壓強和酒精向右的壓強;由于瓶內外液面相平,而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水的壓強大于酒精的壓強,故分界液面向左移,水從a孔流入.同理,水也將從b孔流入,故選A.
在a、b兩塞未拔之前,a處或b處內部酒精的壓強小于外部水的壓強.若只拔a塞或b塞,肯定a孔或b孔處有水流入(實驗結果確實如此).問題是若a、b兩塞同時拔出后的瞬間,a、b孔同時都有水流入瓶內嗎?若認為不管a處或b處,根據液體壓強的公式p=ρgh,都是其內部酒精的壓強小于外部水的壓強,那么其結果自然選A項,這也是原解的理由.但筆者認為該解答值得商榷.下面是筆者對這道題的一些思考,并對結果加以實驗證明和理論分析.
2實驗探究
如圖1所示,筆者先取一只較大的玻璃缸,在其內倒入適量的水,再取一只小可樂瓶,用錐子戳破兩個小孔(口徑較小),然后請另一位同事用手按住小孔,再向內灌適量的酒精(在其內滴入幾滴紅墨水,便于觀察實驗現象),最后把可樂瓶緩慢放入水中,一直到水和酒精液面相平.然后同時松下兩只手指,仔細觀察,發現b處水進入,同時a處有紅色的酒精流出.從實驗結果來看,答案應選C項.
3理論分析
為何實驗結果與原解有重大出入?筆者認為理論上應這樣解釋.首先原題編者沒有注意到塞子在拔出前后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在拔出前,可以按照原解的答案進行解釋,但在拔出后就不對了.根據帕斯卡原理:作用于密閉容器中的流體壓強等值地傳到流體各部分和器壁上去.也就是說,塞子拔出的瞬間液體內部任何一點的壓強既要考慮水的壓強,也要考慮酒精的壓強.需要說明的是,此題中裝置可作密閉容器,只是其上方是由空氣密閉,故大氣壓對液體的影響可抵消,不必考慮.具體解釋如下:
如圖2所示,當a、b兩處同時拔出塞子,根據帕斯卡原理進行分析.

圖2

在b處:p向右=ρ酒gh2+ρ水gh1,p向左=
ρ水gh2+ρ酒gh1,有:p向左-p向右=
ρ水gh2+ρ酒gh1-(ρ酒gh2+ρ水gh1)=
ρ水g(h2-h1)-ρ酒g(h2-h1)=
(ρ水-ρ酒)g(h2-h1).又因為:ρ水>ρ酒,h2>h1,故p向左-p向右>0,即:p向左>p向右,結果為b處有水流入.
在a處:p向右=ρ酒gh1+ρ水gh2,p向左=
ρ水gh1+ρ酒gh2,有:p向左-p向右=
(ρ酒-ρ水)g(h2-h1)<0,所以p向左
所以酒精由a處流出,水由b處流入,最終瓶的內外兩側液面一樣高.
4結語
根據以上觀點,之后我們在瓶上戳了3個或更多的小孔,情形又會怎樣?若有3個小孔,最上的和最下的小孔進出情況與前面一樣,但中間的小孔情況不定,與ρ、h有一定的關系.綜上所述,該題的正確答案應是C項.當時命題人可能是忽略了這一點,只想作為一道簡單的應用能力題來考查,沒有注意到塞子在拔出前后對研究對象的影響.
參考文獻:
漆安慎,杜嬋英.力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試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