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鄔寧寧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約瑟夫·奈是“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他非常關注中國的“軟實力”提升,也曾多次直言不諱地提到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問題。近日,約瑟夫·奈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坦率地談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真正有效的文化輸出,是讓人們在無形中通過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敬仰中國文化,覺得中國是一個友好的國家。
環球時報:在您看來,是什么原因限制了中國的“軟實力”增長?
約瑟夫·奈:目前,中國通過很多方式提升自己的“軟實力”,如通過辦孔子學院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以經濟的成功增強人們對中國的仰慕,也通過舉辦世博會、奧運會等世界性活動吸引全球目光,更通過讓官方媒體,如中央電視臺、新華社走出去的戰略,在國際輿論場上加強中國的聲音。
但在這個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軟實力”增長是源自公民社會而非政府行為。“軟實力”的塑造和人有直接關系,是人創造了“軟實力”。從民族主義的角度說,民族主義也限制了中國“軟實力”在和其有領土爭端的國家的增長。我并不是要分析中國做得對還是錯,也不是要對誰該擁有爭議區域的主權做出判斷,但中國的“軟實力”的確很難投射在和他發生領土爭端且同樣有民族主義情緒的國家。
真正有效的文化輸出,只能讓人們在無形中通過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敬仰中國文化,覺得中國是一個友好和并不咄咄逼人的國家。這種想法將有助于建構中國外交政策。
環球時報:“歷史終結論”的提出者、美國學者福山在其新書《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中,對自由民主在全球遭遇到的挑戰進行了系統性的反思,他認為,現在唯一看上去可以與自由民主相競爭的體制是“中國模式”,但美國和歐洲50年之后在政治上并不會變得更像中國。您怎么看這種觀點?
約瑟夫·奈:未來社會政治發展模式的選擇不是意識形態之爭。所謂的“中國模式”就是將政府高效的治理和市場經濟聯合起來的模式,但我不確定這種模式是否可以推廣,即便是在一些政府控制能力很強的非洲國家,他們在經濟上也未必能取得中國的成就。中國固然會有自己的發展路徑,但未來他會怎么變,我也不確定。當然,未來世界的發展模式也不會是歐美化的。
環球時報:福山在他的新書中,也對美國政治的衰落進行了反思,您怎么看這種反思?美國是否需要強政府?
約瑟夫·奈:我認為福山夸大了美國政治制度的衰敗。事實上,美國的政治制度在不少方面都有所改進。對政府的不信任,是根植于美國的制度之中的。美國政府就是建立在權力制衡的基礎上,強調自由先于效率,是18世紀之初建國之父們制度設計的理念。
有人抱怨(美國)政府出現機能障礙,一無所成,但事實上在2009年到2010年我們的國會通過了財政刺激法、醫療改革法、軍備控制條約、解禁了軍人同性戀,這些都是很大的改變,如果政府是僵化,無所作為的,那么這些改變又是如何做出的?我認為政府做的比福山認為的好許多。▲
環球時報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