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李博雅 本報記者 張怡然●盧荻
中國今年農歷新年爆發了前所未有的“紅包大戰”,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企業大規模展開節日網絡營銷,灑下史無前例的“紅包雨”,“全民搶紅包”成為一大現象,“春節經濟”進一步呈現出虛擬經濟化、網絡產業化的特征。有分析認為,虛擬化“網絡紅包”的盛行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互聯網經濟,對刺激民眾消費起到了一定作用。
路透社24日報道說,“紅包大戰”從春節數周前就在中國互聯網與移動終端打響,除夕成為互聯網企業灑下“紅包雨”的巔峰時刻,騰訊與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巨頭為此均投入數十億元人民幣。數據顯示,僅除夕當天,騰訊通過微信平臺共發放價值10億元人民幣的紅包。
支付寶相關工作人員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今年紅包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金類紅包。據統計,除夕當天共有6.83億人次參與支付寶紅包游戲,紅包總金額達到40億元人民幣。另一部分則是消費類紅包,如商家自己推出的消費立減優惠券等等,參與這部分的線下門店數量也很大。該工作人員透露,雖然沒有明確統計,但預計此次“紅包大戰”拉動內需有望達到幾十億。
如今網絡上還熱火朝天地討論“紅包大戰”誰是贏家,各路媒體和相關機構已經開始研究“紅包經濟”的效果。路透社稱,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各類商家網上派發的“營銷類紅包”總額近200億元人民幣。有分析認為,今年“紅包大戰”預計將使得中國春節期間網購消費增長10%- 20%。
更重要的是,中國電商通過紅包發掘出大批潛在購買力。美國《福布斯》雜志網站分析稱,日益富裕、對網絡經濟及新信用支付方式持信任態度的中青年中產階級,成為推動“網絡紅包”這一熱潮的主力。有專門研究中國電子媒體消費趨勢的專家指出,雖然中國仍然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但所有銷售策略都趨向于視頻、社交媒體、手機和電子商務的融合。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24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放電子紅包對實體經濟也有切實拉動作用,因為商家通過線上活動吸引客戶群,而客戶搶到的很多線上優惠劵最終又會轉化成線下消費,讓線上、線下商家之間逐步聯動并打通,這是互聯網時代新經濟形態的顯著特征。
但“紅包經濟”也存在諸多弊端。以微信為例,有專家稱,雖然此次“紅包大戰”,微信紅包初步占據上風,但也面臨著春節后,用戶不再使用相關客戶端、取消與銀行卡的綁定等問題。而微信春節紅包據稱覆蓋全球180多個國家,國外金融監管當局目前還沒有要求海外微信支付落地需拿到金融監督許可,但未來不排除這么做。
而不少外電分析均認為,中國互聯網金融還處于初期階段,“中國的互聯網支付體系在安全性、透明性上還具有顯而易見的漏洞”,如果體制與監管未能及時跟上步伐,則會使得“紅包經濟”乃至整個互聯網商業在現實中遭遇挫折。
英國《金融時報》24日報道稱,“紅包經濟”能否大幅改變中國人的生活還有待觀察,畢竟從現在的情況看,紅包所“撬動”的內需與消費在國民經濟中占比極其有限,遠稱不上重大。而從營銷角度看,現階段互聯網企業“紅包營銷”還處于“大把撒錢”的粗放營銷階段,如何使紅包與各種網絡及實體產品、服務營銷更好結合,激活人們消費熱情,還有待進一步發掘。
對此,張燕生分析稱,在開始階段,出現各種問題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否認,通過搶紅包這樣的活動吸引消費者,可以建立大數據庫。如果商家想要繼續獲得收益,肯定要進一步提供增值服務,圍繞互聯網時代的經濟特點再去打造新的增長點。▲
環球時報201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