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翰容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市場環境下電視法制節目的道德失范
郭翰容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當前,我國的傳媒行業正呈現出強勁的產業化趨勢,新聞報道和新聞傳播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各種新聞道德失范的現象也日益突出,如虛假新聞、有償新聞等。作為新聞報道中的重要類型——法制節目,對于宣傳中國社會的基本法制理念,提升全民道德修養水平,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因此,采取各種措施,強化法制節目的道德建設,構建良好的媒體環境顯得尤為重要。
市場化;電視法制節目;道德失范
在筆者的印象中,記憶最深刻的報道失實可能要算“紙餡包子”事件,這篇報道是在筆者從事媒體工作2年后出現的新聞,這樣的報道在當時的確引起了不小的風波,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但新聞背后的真相卻并非如此。在此之后,類似的違法新聞真實原則,虛假的報道并沒有就此停止,屢見不鮮。
1.1法制新聞事件素材的真實性有待提升
在實際的刑事案件案情發展過程的再現化敘述過程中,存在部分法制節目在紀實表現手法的使用過程中的粗俗不堪現象,有時甚至僅僅出于對觀眾獵奇心理的滿足,而隨意增加無關細節,不能充分保持對法制案件的真實化呈現,這樣的法制節目制作模式,往往會對受害人及其家屬造成二次傷害。
1.2案件過程的敘述方式有待加強
在案件過程的敘述過程中,偏重于道德法制教化,鏡頭表現中的娛樂元素過多,缺乏嚴肅深刻的法理分析。在實際案件發展過程的敘述中,往往只是片面地對公安機關的案件偵破過程過程進行完整展現,而不關注案件中的當事人,不注重從案件的當事人角度實施相對充分的道德性闡發,難以實現電視法制新聞節目在道德觀念的宣傳和建設工作中的作用。
1.3隱性采訪工作實務中的利弊
在電視法制節目的新聞素材采制過程中,刑事案件在偵破環節本身具備的保密工作特征以及人身傷害類刑事案件往往對涉及到較大數量的當事人主體的隱私信息,使法制新聞電視節目的采編記者,不可避免地會使用一定的暗訪式新聞素材采制手段來實現對新聞素材的獲取
第一,電視法制節目記者應當增強行業自律。在法制節目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必須切實做好感性與理性、情感與法律等觀念范疇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地主動融入新聞記者的情感化個性元素,極盡可能地實現對與對象法制事件相關的法律知識的普及與宣傳,對心懷僥幸心理的人提供必要的懲戒和提示。在實際開展法制新聞事件的報道工作過程中,應當切實關注和尊重犯罪嫌疑人的基本人權,構建對話交流過程中的平等化環境氛圍,要充分地關注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屬的情緒變化特征,不煽情、不挑釁,要切實奉行我國現行訴訟法律體系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切實保障刑事案件實際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在新聞報道片的制作和播出過程中,應當切實保護犯罪嫌疑人的肖像權和隱私權,提升中國電視新聞媒體在發展實踐過程中的人道主義關懷水平。
第二,加大道德失范成本,應該把制度的建立和制度的執行和維護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在制定制度的同時,充分考慮制度的可操作性,設立監管、處罰部門,將各項制度的操作落到實處。
第三,新聞出版行業的政府管理部門及相關行業的隸屬性事業單位,應當對各級電視臺實際制作和播出的電視法制新聞節目的內容和表現方式,做好嚴格性的監管,確保有關內容切實符合我國現行的法律規范及電視新聞行業的倫理化建設原則。針對法制節目的記者來說,在實際的工作實務中,應該切實關注:不得對尚未結案的法制新聞事件,尤其是刑事案件展開任何形式的電視新聞報道;要對涉及如綁架、縱火、投毒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案件及其他形式的惡性刑事案件的電視新聞報道行為的呈現形式及內容選取行為展開嚴格控制和把關;不得對我國公安政法機關在刑事案件偵破過程中使用的技術手段及過程細節展開過于詳細的報道和揭示;不得對犯罪行為、作案手段、犯罪心理做過于細致化的鏡頭描寫或者是語言表述分析;不得渲染涉及兇殺、暴力、色情和恐怖等元素的情節和場景;不得報道有關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等隱私信息。
道德如同一塊美玉,容不得半點瑕疵,道德底線是社會的基本準則,決不允許肆意的踐踏,面對頻頻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必須加大治理力度,既要叩問良心,喚醒那些失落的靈魂,又要依法處罰,讓失德者付出代價,推動全社會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作為從事法制節目采編人員,更應該時刻敲響警鐘,時刻自律,提高業務素質,做有職業道德和操守的新聞人。
[1]吳衛華.論市場化背景下電視法制節目的道德失范[J].新聞愛好者,2010(1).
[2]譚曉伊.新媒體環境下法制新聞道德失范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3]雷結斌.我國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問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
[4]王平.電視法制信息傳播與農民法律意識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4.
郭翰容(1982-),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