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維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如何實現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的內在統一
熊 維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的熱點議題,那么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到底孰重孰輕呢?該文認為,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并不是兩個獨立的個體,而應是互相融合的,內在統一的,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從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內涵入手,分析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矛盾及如何實現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
新聞價值;道德價值;內在統一性
1.1新聞價值的內涵
首先從標準角度看,“新聞價值是指歷代新聞工作者用以判斷什么樣的事實能構成新聞以及衡量什么樣的新聞報道勝過另一些新聞報道的尺度。”(《新聞寫作教程》,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寫作組),雖然國內外對新聞價值的表述各異,但大多數對新聞價值的定義還是傳統意義的范疇之內,即新聞價值是新聞工作者用以衡量客觀事實是否能構成新聞的標準,并具有真實性、時新性等不變要素和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可變要素。從構成主體上看,新聞價值是新聞客體對新聞主體的影響和作用,即新聞傳播者對新聞接受者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價值觀上的影響和作用。從要素來看,有“新聞價值是指一個事實所包含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或各種素質的總和”(陳韶昭,原復旦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這些特殊要素包括新聞事實、新聞傳播者、新聞接受者和新聞傳播渠道等。從效用上來說,“新聞價值就是新聞機構發布的新聞在群眾中受到的重視的程度,也就是說,記者、編輯的辛勤勞動在群眾中受到贊賞的程度,或者說,我們發布的新聞在群眾中發生影響的程度。”(甘惜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另有,“現代新聞價值”的說法,認為:“現代新聞價值,是指受眾在接受新聞活動中滿足其需要所表現出的效應。新聞是價值的體現者,媒介是價值的載體,受眾是價值的確定和受益者。受眾與新聞的相互作用,使新聞這一客體按照主體的要求為其服務,表現出客體的有用性。所以,有用、有益和有效是新聞價值的3個要素。脫離受眾的接受過程,任何價值都無法體現出來。”(劉建明,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學者)關于新聞價值的內涵眾說紛紜,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新聞價值的含義會變得更為廣泛,更豐富,但新聞價值的第一要義應該是價值,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價值的大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因而新聞作為一種商品,新聞價值是基于在市場這個的前提之下的,能夠滿足主體的需要,并體現自身價值的價值,這是新聞價值存在的客觀理由。所以,新聞價值應該包含這幾方面的內容:一是一個客觀事實能否成為新聞的標準;二是指新聞能否滿足主體的客觀需求;三是指新聞各要素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效應。
1.2新聞道德的內涵
新聞道德,是指從事新聞信息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新聞外部與新聞內部之間及新聞主體與新聞要素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是人類信息傳播活動的基本行為規范。與所有的道德理念一樣,新聞道德是一種意識形態,新聞道德是新聞工作者進行新聞傳播活動的行為規范,因為新聞傳播活動的特殊性,新聞道德與其他道德形態相比較具有相似性但又有其特殊性。
從共性方面看,新聞道德與其他道德規范一樣,都具有社會性、階級性、規范性、約束性和實踐性等特點。新聞作為一種專門采集、整理和傳播信息的職業,又有其特殊性。首先,新聞道德受新聞規律的支配;其次,新聞道德具有鮮明的階級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新聞道德還受到一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觀念的制約,新聞是社會意識形態傳遞的“喉舌”。新聞道德與其他職業道德形態的根本區別,還在于它對新聞報道行為的發生的特殊的規范意義,新聞工作者的能否遵從新聞道德,對于新聞的選擇與新聞意識形態的傳遞都有重要意義。
2.1新聞專業需要與新聞道德之間的矛盾
新聞具有時效性、客觀性、公開性和真實性的特點,并且新聞理論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在新聞報道時保持中立的身份,不干涉事情的發展變化。以《饑餓的蘇丹》為例,這張照片一直為人所詬病,在那種情況下到底是先拍照先救人?卡文·凱特在那種情況下選擇了先拍照,出于新聞的專業需要他是沒有錯的,沒有他的報道,怎么能讓世界關注蘇丹的真實情況,但是從道德角度考慮,他的行為無疑是不道德的。
2.2公眾知情權與報道對象隱私的矛盾
當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發生沖突時,該何去何從?新聞價值高于新聞道德價值,該如何選擇?
在新聞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為了吸引讀者注意,各個新聞傳播機構“各出奇招”,如搶眼的標題,離奇的內容;為了追求轟動的效應手段百出,不惜捏造虛假新聞甚至以非法的手段獲取信息,社會責任感缺失,新聞道德觀念淡薄,導致讀者對新聞媒體越來越不信任,媒體的公眾力下降,受到大眾的批評也越來越多。例如,2014年,歌手姚貝娜逝世,微信朋友圈廣為流傳的帖子《記者們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著她的死亡》引起了軒然大波,盡管事后《深圳晚報》還原了事件當天現場的真實情況及記者的采訪過程,但是他們未經家屬同意進入太平間偷拍遺體的行為也是不符合新聞道德的,對于逝者本身及其家屬都是極不尊重的。這種“為新聞價值至上”的例子并不在少數,這些新聞工作者為了獲取新聞可謂是費盡心思,當新聞價值高于道德價值時,新聞工作者還能否守得住心中的道德底線?
2.3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內在矛盾
在新聞市場化的現今,新聞作為商品,必然有其價值,但難免有人拋卻了道德的束縛想利用新聞的商品這一屬性來獲利,認為新聞也是可以交易的。例如,2002年6月22日15:30左右,山西省繁峙縣義興寨金礦區王全全井發生特大爆炸,38名金礦礦工不幸罹難。時隔一年多,2003年9月15日,新華社在報道繁峙礦難的進展時卻出人意外地宣稱:“11名新聞記者在采訪事故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金元寶,存在嚴重的經濟違紀行為。”消息一出,社會上一片嘩然。新聞價值與新聞道德的沖突,當作為新聞傳播的工作者拋卻了道德的束縛,只以新聞價值作為指引,沒有了新聞的真實客觀,必將會造成社會公眾對新聞界的信任危機。
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指的是在同一新聞事件中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的統一。實現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需要做以下幾點。
3.1完善監督機制,為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保駕護航
3.1.1外部監督
實行外部監督的首先是建立健全新聞法制,無規矩不成方圓,新聞法制是從制度上實現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內在統一的有力保障,設立專門的新聞法對媒體從業者進行監管,只有將新聞道德法制化,才可以規范和約束新聞工作者在法律范圍內進行道德價值的選擇并更好的行使自身的權益。
其次,健全受眾監督制度。單靠政府的監管必是不夠全面的,此時可以充分發揮受眾的力量,達到監督的全面性。實施有組織的受眾監督制度主要是指傳媒組織和有關主管部門及一定的志愿者受眾共同成立監督委員會對新聞工作者的傳播行為進行監督。及時開通監督綠色通道,保障監督通道的暢通,并及時處理各類反饋信息。監督內容包括新聞輿論導向是否正確,報道內容有無嚴重失實,新聞工作者是否有遵守新聞職業道德情況等。
3.1.2內部監督
要實現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歸根結底還是要媒體內部自身能夠認識到,新聞價值與道德價值內在統一的重要性,外來壓力和制度只能起到淺層的約束作用,自覺加強自身道德建設,自覺培養行業自律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操守,在追求新聞價值的同時,要反思是否符合當事人利益,是否符合新聞道德乃至社會倫理,是否會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爭取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
3.2進行新聞道德教育,為新聞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內在統一提供動力
對新聞媒體行業從業者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媒體行業道德教育首先應該包括馬克思主義職業觀,要堅決擁護黨的思想路線方針,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專業素質上要堅決維護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的特點,報道要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不歪曲、不更改、不捏造虛假新聞,把好新聞真實觀;在作風上,保持廉潔自律,愛崗敬業的優良作風,要自覺抵制腐化思想的侵蝕,拒絕收受賄賂,拒絕實施有償新聞;在工作上,發揚團隊合作精神,堅持改革創新,努力促進新聞水平的提升。
[1]張乃文.新聞道德與新聞價值的二元悖論[J].新聞與語言,2014(1).
[2]馬藝,張培.多重價值的融合與沖突[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16(2).
[3]林嶸昕.論新聞價值取向和道德準則沖突原因和解決途徑[J].新聞傳播,2011(8).
熊維(1981-),女,重慶人,碩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