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莎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媒介融合下新聞編輯職能的轉型探討
陶 莎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
傳統媒體的融合改變了新聞編輯的工作流程和方式,這就會要求新聞編輯職能發生相應轉變。新聞編輯包括信息采集提供和新聞的后期編輯。本文主要論述了媒介融合下新聞編輯的內容及特點,從而分析新聞編輯職能的轉型。
媒介融合;新聞編輯;職能轉型
1.1媒介融合的主要內容
媒介融合的概念是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媒介融合即不同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通常是將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融合在一起。總的來說,媒介融合指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以計算機技術、衛星、電纜等為傳輸手段,并且以信息技術為媒介,它們所依賴的技術越來越一致,即媒介融合。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數字化為媒介產業融合提供了巨大技術支撐,使各種信息可以在同一個平臺上展現。媒介融合有三個主要核心,分別是媒介內容的融合,媒介終端的融合,以及傳播渠道的集合,通過這三部分的整合,可以實現不同媒介的核心融合。
1.2媒介融合的特征
媒介融合有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是集約生產與全民寫作,媒介融合對內容的集約化生產表現在兩個方面,分別是內容生產的全民寫作和傳媒組織的合作。媒介融合改變了內容的傳播模式和生產模式。傳統新聞與融合下的媒介新聞傳播活動是有差異的,傳統新聞是經過多種媒介的新聞傳播活動,借助多渠道、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傳播。而融合下的媒介新聞的特點是聯合性的,是多個單獨經營聯合起來,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第二是內容融合與渠道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徑是報紙與網絡的融合。新聞媒介的融合可以對已經占據的媒介市場起到促進和保護作用。第三是技術化與全能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催生了新媒體的崛起,因此,新聞媒體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媒體,并且隨著新興廣播技術、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發展,直接成為發展媒介融合的強大推動力。另外,數字化技術在以后很有可能成為媒體共同存在的形式,實現媒體、網絡、通信的三大融合。在這個媒介融合的時代,其依托各種不同的媒介文化形態的融合與形態競爭,體現出多元的全能性和技術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發展,媒介融合下的新聞編輯環境不斷發生變化。據有關方面資料顯示,傳統媒介產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電子媒介產業,另一種是印刷媒介產業。電子媒介產業主要包括電視、廣播等內容。印刷媒介產業主要包括雜志、圖書、報紙等內容。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媒介生產流程具有很明顯的一體化特點。從平常的生活中就可以看出,如期刊、報紙、圖書等會把編輯、印刷、發放等環節聯合起來一起進行;還有廣播、電視也經常將、編、播等環節一體化。因此,伴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新聞編輯的工作環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新聞編輯的職能也發生了變化,在現階段媒介融合改變了媒介缺少合作、單一制作的狀態,實現了信息共享,以及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
新聞編輯就是對新聞進行加工的人,然而伴隨著新聞媒介的發展,新聞編輯的工作也在不停變化,而媒介融合為編輯工作創造了新環境,因此,在媒介融合下新聞編輯的職能發生了轉型,主要有三種轉型。第一種是從新聞“把關者”變為新聞“剖析者”,一般而言,編輯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幕后進行的,他們的工作任務就是編制新聞,例如,排版、修改稿件等繁瑣的工作。由于媒介融合,新聞編輯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單一而封閉的工作環境轉變為多樣而開放的工作環境,他們大多數的工作也從幕后轉到了幕前,擴大了工作范圍,積極參與觀眾互動,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工作職能。第二種轉變是從新聞視頻、新聞稿件的“編輯者”轉變為“公共論壇的主持人”。新聞編輯的工作是為群眾剖析新聞,對各類新聞信息加工及整合,還會對新聞信息進行進一步補充及精細認真的分析。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新聞編輯實現了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互動及整合,從而改變了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使新聞編輯最有能力成為這個公共論壇的主持人、主講人。在這個公共論壇中,大眾可以根據話題隨意發表意見,并且與主持人或者其他參與話題的人們相互交流,這樣新聞的傳播轉變為雙向傳播,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大眾對新聞產生不同層次的解剖。第三種轉變是從信息的“篩選者”變為信息“提供者”,這種形式的改變是依據大眾們不斷改變的信息接受觀念,以前的新聞制作與編輯不再適用于現在的新聞編輯,并且我們更加需要考慮大眾的需求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因此,新聞編輯最終成為了信息的“提供者”。
[1]趙建華.網絡環境下電視編輯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和能力[J].科技之友,2012(12).
[2]蔡雯.媒介融合與融合新聞[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