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孔子》是一部2010年由胡玫執導的傳記歷史片,影片主要講述了孔子為了理想奔走各列國之間,希望通過他的思想和智慧影響歷史進程。本文通過分析《孔子》這部影片特殊的拍攝手法,體現出《孔子》創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隨著熒幕的閃動,時間似乎瞬間回到了那個五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首先是帶著那個時代特色的碗、壺、竹簡等器皿到洗手吃飯的生活場景,井井有序,處處有禮。電影則緩緩地將一幅氣魄雄壯的歷史畫面擺在我們面前??鬃拥囊簧鷱某鍪说街苡瘟袊交貒鴪探蹋幪庨W爍著人性的光輝。《孔子》深深地將我感動,那是因為孔子不再是圣人而是英雄,《孔子》不再是史詩,而是一個故事。
1 影片主題的定位
首先,《孔子》是從另一個角度去透視孔子的內心情感世界,不再將孔子作為一個五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敬仰的圣人去贊揚,而是把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去剖析他的內心,表現他的人性光輝。這不僅讓人們感官上煥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可以去解讀光芒背后的孔子,那個平凡而真實的孔子。另外,本片在許多地方是不真實的,原因就是導演想把孔子當成一個故事來講而不是還原成史詩。
2 影片敘事線索的設置
《孔子》從敘事結構上有三條線索、三段時期。第一條線索是以歷史事件為線索正面推進故事情節,在正面講述孔子積極出仕、齊魯會盟、墜三都、周游列國、回國執教等幾件大事,交代孔子的生活環境,講孔子的歷史形象定型;第二條線索是以孔子內心為暗線不斷的升華故事情節,但片中歷史不盡真實,導演為了深入剖析孔子的人性,給大家一個感覺不一樣的孔子,則以孔子內心的感情發展為需要將歷史有機的改變與第一條線索的有機融合,在表現顏回之死,孔子與南子的關系上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以第二條暗線為主,第一條正面線索為輔;第三條線索是人民觀眾的視角,包括古代人民,孔子弟子,和現在人民的視角將其融入電影中輔助前兩條線索平行發展,相互推進,遞進感情,烘托氣氛。現在人民最看重的除了其仁義思想外,是孔子內心的感情世界,從而抒發導演的情感,輔助第二條線索,推進影片發展,加入導演對孔子的評價。
本片分為三個階段,一個階段是孔子積極出仕;第二個階段是孔子的轉型期;第三個階段是孔子的成熟時期。第一階段中孔子積極出仕將自己的理想付諸于時間建立一個封建的禮樂社會,但當時的社會環境注定其理想不能實現;第二階段由于老子的對話開始改變,孔子在周游列國當中經歷困苦離別,逐漸認識到自己不能改變社會而開始改變自己;第三階段孔子成熟,回國以后勵志教育,將自己的思想給予書冊之中,傳于后人這有何嘗不是一種救世,以無為而有為,與前面老子的話呼應,大愛無疆,大象無形,著書立說可以改變后世,這同樣是偉大。
3 人物內心情感塑造
本片的思想感情上將重點放在刻畫孔子的內心感受上,將其政治主張作為人性光輝的外化,以推進故事發展,感情的深化。本片開始在齊魯會盟后孔子開始不受重用而周游列國,以處處遇難的失敗者的形象占影片的大部分。本片為我們展現的是偉大的圣人背后的人性光輝,是一種大愛無私,是一種瀟灑浪漫,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尚。在孔子的心中有普通人的痛,也有普通人的情,也有普通人的愛,也有普通人的恨。救助季氏小奴則體現的是不分階級的愛;離家時的分別則是對家人的情;不得重用人民遭受戰爭之苦,禮樂之亂是其痛恨,處處體現孔子的人性光輝。
4 影片敘事空間塑造
本片一開始,采用倒敘的形式講述孔子的一生,當孔子白發滄桑時回憶自己的一生,從生活場景開始,有君侯會盟的壯麗場面,有戰爭的描寫,有心理的描寫,可謂是空間營造充分,張弛有度。導演采取了戲劇式敘事方式,但卻極力緩和矛盾,當孔子不被重用周游列國時,矛盾很明顯,但節奏很舒緩,導演將其矛盾沖突一直往后壓,沒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注重表現孔子在失敗中成熟,一直以平靜的心態講述著孔子,表現著他的內心。直到大司徒迎回孔子時,影片才將這個矛盾推向高潮戲,導演也未讓孔子與大司徒見面,給我們留下了思考空間。本片鏡頭以抒情鏡頭為主,多中近景和仰鏡頭,則為表現孔子的真性情,是其真實流露,平凡再現,而不是講述歷史,在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導演用了一個蒙太奇手法將孔子與魯君對話閃換為與老子對話,表現孔子思想的轉型,在周游列國途中,導演多次拍攝天空雪山,以及孔子在山上看著弟子離去的場景,表現了孔子內心的真實感受,雖然在政治上失敗了,但在人性上受到人們的敬仰,人格盡顯偉大。
5 總結
正如片中說的,孔子的痛苦世人很容易體會,但很難懂孔子在痛苦中體會到了什么,也只有我們自己思考。一部《孔子》讓我們感動,與那個歷史圣人相比,更喜歡這個失敗的孔子,因為沒光環的他更讓人們著迷,這才是一個有血有肉感情豐富的孔子,一介大儒。
作者簡介:王帥帥(1990-),男,山東濱州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農業信息化、新聞傳播、影視制作。董成雙(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農業科技傳播、影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