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報道是否成功與電視攝像記者的攝像水平和質量密切相關,因此,電視新聞攝像要求正確選擇畫面內容,合理處理畫面構圖,科學運動攝像技巧、有效組織畫面語言,并且嚴格遵循電視新聞拍攝的時間、空間、對象“三位一體”原則,體現電視新聞攝像的個性化和想象力,提高新聞畫面的藝術性和技術性。
電視新聞是人們生活中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媒介,人們習慣于通過電視新聞掌握天下大事,關注社會熱點,了解新聞事件。而電視新聞需要通過圖像連接傳播新聞內容,因此,受眾對于電視新聞的影像效果要求越來越高,其希望看到客觀、真實、清晰、能夠全面表達新聞內容的畫面內容。這也要求電視新聞攝像記者必須掌握新聞攝像技巧,才能滿足受眾需求。
1 電視新聞攝像的重要意義
電視新聞需要通過電視畫面加以呈現,電視畫面的美丑、好壞、表達是否到位等均會直接影響新聞報道的質量。而電視臺新聞編輯在處理新聞影像資料時,通過文字稿件可能認為具有新聞價值,然而在制作編輯過程中如果畫面達不到要求也無法播出使用。所以,電視新聞記者的攝像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要求其必須具備基本的電視新聞攝像技術技巧,并結合個人的綜合知識水平進行拍攝,才能拍好畫面,做好新聞。
2 電視新聞拍攝的基本要求
2.1 全景拍攝要求
全景拍攝也稱大景拍攝。主要指攝取新聞場景全貌的電視畫面。全景拍攝由于拍攝空間廣闊,能夠充分展現新聞事件的整體面貌,對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過程等做好交待,并能夠有效烘托氛圍,使電視畫面有人有景較為全面。其在電視新聞攝像中較為常見。
2.2 中景拍攝要求
中景拍攝相比全景場面較小,其對人物拍攝通常為3~5人每幅,對場景拍攝也只能選取部分。更多是對新聞事件發展過程進行有效銜接,讓受眾觀看到畫面細節內容,集中受眾的注意力,從而增強電視新聞感染力。在攝像過程中也較為常用。
2.3 特寫拍攝要求
特寫主要指通過“特寫鏡頭”進行拉近拍攝,將人、物進行局部放大處理,從而產生畫面上的視覺沖擊力和震撼效果。取景范圍相對較小,畫面內容也相對單一,卻能夠在周圍環境中有效突出表現對象的特點,從而形成清晰的視覺表達效果。此外,特定鏡頭能夠有效體現人物的細微情緒變化,展示人物心靈深處的動向,讓受眾通過視覺與心理的感觸而引起共鳴。如果把特定畫面和全景、中景畫面等相融合,就能造成大小、強弱、遠近等不同感觀,形成獨特的蒙太奇效應,從而豐富電視畫面。在普通電視新聞中,大都用于突出領導、表面新聞人物情緒和心理變化等,因此要合理使用,如果使用不當則無法發揮作用甚至引起反感。
2.4 畫面穩定要求
電視新聞攝像要求選擇適當角度平衡拍攝,要求攝像機鏡頭保持穩定,通常每幅3~5秒為宜,而不可隨意推、拉、搖動機器,以夠造成畫面不穩而影響新聞畫面效果。
2.5 空鏡頭運用要求
空鏡頭主要指畫面里沒有人、物、景等的鏡頭,又可分為寫景、寫物空鏡頭兩種。寫景時通常使用全景、遠景稱為風景鏡頭;寫物時通常運用特寫、近景等,其具有三種功能:一是體現新聞發生環境,如“幽靜的山林”“寧靜的村莊”等;二是體現新聞發生時間,如“朝陽”“月色”等;三是體現人物情緒,如破碎的酒瓶、燃燒的煙頭等。通過空鏡頭能夠促使受眾聯想,烘托和表現人物內心世界及其感情變化等。
3 電視新聞拍攝的主要技巧
3.1 體現新聞攝像的個性化
電視新聞攝像是一門專業藝術,電視新聞記者在攝像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新聞傳播基本規律,同時體現個人獨特的個性化行為特點。電視新聞記者的個性化行為特點主要體現在正確選擇畫面內容,合理處理畫面構圖,科學運動攝像技巧、有效組織畫面語言等方面。攝像時記者的主觀能動性占據重要作用,其更多是以新聞記者的想象力加以展現出來。好的電視新聞作品,既與編導、編輯、合成等環節密切相關,更與新聞記者的個性化行為特點及其想象能力密切相關。
3.2 體現新聞攝像的想象力
想象通過是進行藝術構思的重要手段,是形象思維的基本方式,應用于電視攝像中也同樣如此。然而,電視攝像時大都注重稿本內容卻未能充分發揮新聞記者的豐富想象力,造成因固定鏡頭過多而影響攝像技巧的靈活運動,給新聞編輯帶來許多不便之處,影響新聞報道的效果。新聞記者的豐富想象力來源于其自身藝術修養和日常工作積累,豐富的想象力能夠引導攝像記者設計和選擇新聞素材、環境、攝像角度等,達到理想的拍攝效果,引起受眾共鳴。攝像記者在發揮想象力時,要求注意空間感、立體感、質感,充分運用透視、光線、線條、色調和鏡頭組接等手法和技巧,從而既保證稿本的科學性,又增強畫面表現的藝術性。電視新聞作品、專題片作品等均與攝像記者的豐富想象力密切相關,因此應加強培養和鍛煉。
4 結語
總之,電視新聞報道是否成功與電視攝像記者的攝像水平和質量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