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嵩
(重慶華龍網集團有限公司,重慶 401320)
關于網絡新聞的冷思考
劉 嵩
(重慶華龍網集團有限公司,重慶 401320)
說21世紀完全進入“互聯網+”的時代毫不為過,人們因此步入了一個高度信息化的階段。在這個大眾化傳播發達、廣播電視的數字化、多頻道化和衛星跨國傳播、電腦的運用普及的環境下,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的網絡,發展速度迅猛,給傳播領域帶來全方位的深刻變革。隨之而來新興的新聞方式——網絡新聞,作為新生媒體的產物,影響力日益擴大,不斷改變傳統的傳播環境,加快社會生活。然而互聯網本身就是把雙刃劍,促使網絡新聞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具有雙面性。本文用客觀、冷靜的思維方式,分析網絡新聞現狀,尤其是中國網絡新聞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因此提出一定的應對策略。
互聯網;網絡新聞;傳播;發展
在董天策主編的《網絡新聞傳播學》中,定義網絡新聞是通過互聯網傳播的新近變動和正在變動的事實報道和評論。其有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廣義的指互聯網上傳播的一切新聞性信息及評說,狹義指網絡媒體所傳播的新聞信息及評論。
網絡新聞突破傳統的新聞傳播的局限,整合了無序化的新聞信息,并精簡新聞內容也就是壓縮信息厚度,人們因此可快速獲得想要的新聞信息,讓獲取信息途徑更有效、快捷。不僅如此,大眾也可成為新聞發布者,可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讓信息更快傳播,網絡新聞本身也成為人們互動交流的平臺。
(一)發展現狀
網絡新聞的形成與發展是社會生產必不可少的產物。互聯網和網絡新聞業的發展,既是以信息高科技的發展為技術前提,又是各種社會力量相互交織作用的結果。因此,我國新聞發展現狀概括為主要三點:第一,與國情相符,網絡新聞發展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相對比發達國家,我國網絡新聞相對落后些,這基于我國在信息基礎建設方面受國家經濟體制等因素的控制。不過近幾年,習大大專門指出“不容小覷互聯網經濟的發展”,鼓勵發展健康積極的互聯網事業。第二,我國網絡新聞發展呈現出包容改進狀態。吸收國外創新成果,把握和迎合網絡傳媒發展特點,更快融入國際,推陳出新,面向國際,走出一條獨樹一幟的道路。第三,其發展速度快、信息量大、傳播覆蓋面廣。尤其是自媒體新聞的傳播,不受傳統新聞發布者限制,互動性增強,傳播速度更快。
(二)特點
(1)網絡新聞的實效性強。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新聞相較于傳統新聞媒體更能實現第一時間陳述事件發生并跟蹤報道,隨時更新發展情況。網絡具有即時性決定網絡新聞的實效性強。(2)網絡新聞信息的海量性。網絡新聞不受版面和時間限制,因網絡強大的數據庫功能,可保存海量信息,還可將同一時間的資料歸納、分類、形成了解事件全貌且便于檢索。(3)網絡新聞的互動性。網絡新聞傳播者可以通過發微博、網上聊天、論壇交流等方式讓讀者參與某些新聞事件的討論和寫作中,雙方同步獲取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相互交流,這是在傳統新聞寫作中沒有的寫作方式。(4)網絡新聞的鏈接性。網絡新聞可通過網絡鏈接“跳轉”不同表達方式和內容,這樣就能給讀者提供更多更豐富的素材,且讀者可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進行有效閱讀。網絡新聞的鏈接性大大增加了新聞的信息量并使其具有綜合性,也增強了受眾的選擇性和自主性。(5)網絡新聞多媒體化。網絡新聞寫作可結合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的文字、音頻、視頻等方式,對新聞進行綜合的、全方位的展現,其表現力大大超過了單一媒體的新聞表現形式。但是,網絡并不是萬能的,其雙面性中的危害一面,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尤其明顯。我國網絡還缺乏完善、安全的網絡秩序,使得網絡新聞的報道缺乏規范性和法律約束力,網絡新聞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一系列問題。
網絡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給人們豐富人們生活方式、加快人們生活節奏、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安全隱患。網絡新聞基于互聯網的發展,在快速發展過程也逐漸展露出一些問題:
(一)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低
《新聞學概論》指出:真實性是新聞的第一屬性。而一些網絡新聞媒體為了吸引受眾忽略新聞報道真實性原則,未經核證,將道聽途說的消息編發上網,或轉發或引用虛假新聞和有害信息,誤導輿論導向,混淆視聽,不僅損害了讀者的利益,也敗壞了網絡新聞的名聲。
(二)片面迎合受眾心理,新聞價值取向較低
徐曉紅等在《當代傳播》中說到:網絡信息受眾在全新的媒介環境中顯露出新的心理: (1)具有匿名性,對現實生活中因受到道德約束而無法接近的領域(如非法、暴力、色情等)興趣較高。(2)追求個性,仿效性減弱,傾向于接觸另類思想。(3)渴望交流,參與性強。(4)信息觸量大,觀念更新速度快。受眾的這些心理特點深深影響著網絡傳播的方向和質量,而一些網絡媒體為增加關注度一味迎合受眾心理,使得新聞信息失去價值偏低甚至失去價值。
(三)重量輕質,網絡新聞的質量有待提高
網絡加快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閱讀呈現“快餐化”。在此影響下,許多新聞網站不注重新聞內容,只片面講新聞現象,新聞呈現“假、大、空”趨勢。
(四)版權糾紛多,原創新聞缺失
目前大多網站缺乏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信息來源渠道,只能采取整合的方式,用“拿來主義”轉發摘抄國內外傳統新聞媒體及其網站新聞。網站與傳統媒體圍繞知識產權的官司屢見不鮮。而原創性缺失是網絡新聞媒體發展不成熟的表現。其最大特征就是整合。其原因在于我國網絡新聞消費市場未成形,網絡新聞需降低成本,減少虧損實現運營,另一方面是原創網絡新聞不可替代性價值并未發現,造成網絡新聞缺失原創性。
(五)泛黃現象嚴重,網絡新聞媚俗化、廣告化
網絡新聞由于在重大事件報道中缺乏媒體公信力,不得不在其他方面另辟蹊徑。其新聞報道的領域廣泛化,使得各種惡風陋俗成為揭露對象后,經過扭曲價值觀的傳播給社會帶來不良影響。而網絡新聞與廣告難以區分損害了受眾的信賴感,同時也對傳統的新聞業標準帶來了挑戰。網絡新聞媒體要維持正常運轉須靠廣告收益來平衡,因而使得網絡新聞廣告化的現象日趨嚴重。
網絡新聞目前表現出來的問題主要還是一種“初期幼稚病”。當網絡媒體處在高歌猛進的階段時,人們往往忙著“跑馬圈地”,有關管理部門也處在觀望與探索階段,政策、法規的制定對于網絡新聞的監管不可避免地要存在滯后效應。形成網絡新聞健康發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提高網絡新聞記者素質,加強網絡職業道德
網絡媒體從業者要提升新聞職業素養,強化“把關人”理念,嚴格維護新聞真實性原則,確保網絡新聞真實有效。
(二)注重原創性,加強業界與學術界溝通與合作
網絡傳媒發展日新月異,迫切要求知識的突破與創新。網絡新聞價值的優化需要業界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
(三)新聞深加工,建立品牌欄目
在網絡新聞傳播中,表面上海量的言論等信息令人眼花繚亂,其背后往往是膚淺的雷同、抄襲。要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業界同行中勝出,就要彰顯自己的魅力,創立自己獨樹一幟的品牌欄目,挖掘自身優勢是明智之選。
(四)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互動互補
二者都僅僅把對方定位于競爭對手,結果導致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出現裂痕。事實上,雙方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優勢合作伙伴,甚至可以實現兼容狀態。一方面,傳統媒體可以與網絡媒體提供大量新聞信息,促進網絡新聞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網絡新聞也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簡單再現,它能讓傳統媒體發信的信息以更快速度傳播,也能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發揮網絡傳播渠道的獨特力量,充分挖掘新聞事件的價值。
中國目前網絡新聞發展狀況具有兩面性,需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網絡新聞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網絡新聞作為新興新聞媒介,代表著新聞媒介的未來。網絡不會永遠停留在“第四”媒介的位置上,未來的網絡將更加完善,也就意味著網絡新聞會整合現有媒介平臺和流通管道,注入原創性,建立品牌欄目,實現完善的網絡新聞消費市場。
[1] 宋金鳳.淺析新聞網絡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
[2] 李禹廷.從現存問題談網絡新聞的完善與發展[J].新聞實踐.
[3] 吳薇.淺談網絡新聞的現狀與前景展望[J].今傳媒.
[4] 杜駿飛.網絡傳播概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269.
[5] 張冉.網絡新聞傳播中維護新聞真實性問題探討[EB/ OL].
[6] 徐曉紅.試論網絡新聞的“優”與“憂”[J].
[7] 網絡媒體展望[DB/OL] .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CJR),http://www.cjr.com.cn . 2007-01-11.
[8] 張愛斌.網絡新聞傳播輿論的引導與管理[D].廈門大學.
[9] 武曉麗.網絡傳媒對新聞傳播的影響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
[10] 郭朝明.基于網絡環境下的新聞報道[J].甘肅高校學報.
G210
A
1674-8883(2015)20-01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