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博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81)
電子圖書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總是在說“數字出版”、“數字化轉型”,但是我們對數字大潮中的第一標的——電子圖書,究竟有沒有一個清晰的模型呢?我們每天都能看到很多年輕人手持電子數字終端(譬如由Amazon設計的Kindle),在地鐵里津津有味地消磨著上班路上的無聊時光。人們現在似乎已經有了一個共識,那就是,我們在這些類似Kindle的電子閱讀器里所讀到的文字作品,就是令傳統出版商們莫名尷尬的電子書了。但是我卻不這么認為,真正意義上的電子書,絕對不應該是“電子”+“書”,絕對不應該是紙質圖書的簡單的電子化(或稱“數字化”)。如果只是把紙質圖書的內容轉換為數字格式,換湯不換藥地用更具科技質感的閱讀終端取代傳統的文字平臺,那么圖書在本質上發生了什么改變嗎?什么也沒有發生!我們拿著新一代的Kindle,只會覺得它更易于攜帶,它的存儲容量更大,它的操作更加靈活方便,還有,它更“潮”。除此之外,我們能從內容上把它與傳統的紙質圖書區分開來嗎?不能。它的內容依然與傳統的紙質圖書同卵雙生,它的表現形式也依然與傳統的紙質圖書不分伯仲,如果我們這樣輕率地定義電子圖書的話,那就未免太小看如今發展一日千里的現代科技了。
現在回到開頭的問題:真正的電子圖書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認為,未來真正的電子書至少應該在兩個方面與傳統紙質圖書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首先,應該是表現形式的不同。傳統的紙質圖書的基礎是文字,它用文字表達內容、傳達感情、闡述觀點、教授知識,諸如此類。作為文字的補充,傳統圖書所有的,也只是圖畫和表格。不管怎么說,傳統圖書的表現形式基本上是被動的。但是電子圖書就不同了,有了神氣活現的科技作為后盾,它的表現形式可就應該主動得多了。它會主動與讀者溝通,向讀者傳遞圖書的內容,在靜止的文字和圖片以外,它還會提供各種現代科技手段支持下的多媒體輔助效果。讀者所面對的不再是扁平的二維空間,而是立體多變的三維,甚至更多維度的世界。
其次,應該是內容的不同。這一點和以上提到的“表現方式的不同”頗有相似之處。有人曾這么說,古龍的小說太過強調氣氛和意境,所以小說被改編成影視劇以后,那種不能言傳的意境很難被拍得出來,它太難于表達了。就是這樣,文字內容有時候很難被現代化的科技充分表達,那么反過來,自然也有很多文字無法表達充分的內容,這時傳統圖書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那么電子圖書就有了用武之地。譬如作者要向讀者詳細地描述某一生物或者化學過程,如果單純用文字敘述的話,某些細節難免會不盡不實,那么對于傳統圖書來說,要么羅列大量的圖片(對于某些內容來說,圖片也難以保證讀者可以完全明白地理解作者所講述的內涵),要么不會在文字上大費唇舌,而是采用其他方式(如附配光盤),或者干脆長話短說,對此不再贅述。而電子圖書則有它的科技優勢,它可以展示動態圖片,可以演示完美的動畫,甚至可以配合文字鏈接出一部小電影。這樣一來所有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實,歸根結底,傳統圖書和電子圖書在內容選擇方面的區別,從本質上來說,也是由表現方式所限制和支配的。
關于真正意義上的電子圖書,下面我來舉一個例子。在2011年,Facebook收購了一家名為Push Pop Press的出版公司。Push Pop是一家新創公司,專注于制造效果非凡的電子圖書,而這家公司所生產的電子圖書不同于目前泛數字化的所謂電子書(僅僅把文字轉移到了小屏幕上),Push Pop的電子書主要基于iphone和ipad終端平臺,可以說為未來的電子書模式樹立了標桿,其電子書產品具有真正的互動性。以其一款電子書產品為例。Push Pop曾經將阿爾·戈爾(Al Gore)的作品《我們的選擇》(Our Choice)制作成電子書,這也是Push Pop出版的第一本電子書。
這本書的內容是對目前全球氣象問題的研究和探索。電子書版的《我們的選擇》的封面是一個轉動著的地球,因為電子書結合了GPS定位,所以讀者可以在這個轉動的地球上看到標示自己所處的地理位置的點不停地閃動。如果你在美國讀這本電子書,這個閃動的點就出現在美國;如果你在中國的某個城市讀這本電子書,這個閃動的點也會轉移到三維地球圖形的相應位置。打開電子書,你可以像瀏覽APP軟件頁面一樣瀏覽每一章的封面,章節封面的下方就是該章每一頁內容的小圖標,無論你想讀哪一頁,都可以用手指把那一頁拖拽出來,隨意地放大、縮小,直至把它調整到你認為合適的大小和位置。對于書中的每一個插圖或者圖標,你都可以用手指把它們“揪”出來,隨意調整——放大、縮小,抑或翻轉,你甚至可以把它們“折疊”起來仔細觀察,當然這一切變化都發生在屏幕上面,但是相較于許多三維的紙質圖書,這個二維的電子書屏幕完成了多得多的花樣。
花樣還不止這些,書中的每幅插圖都不是靜止的,如果你把它們“揪”出來,它們要么是活動的,要么就被配以作者的解說音頻,這時你會有什么感覺?你是不是覺得你在和作者一起探討某個問題?這正是Push Pop的電子書的高明之處——當你手捧紙質圖書的時候,你或許也會感受的作者的存在,但是這種感覺太感性、太過形而上了,而當你看這本電子書的時候,與作者同行的感覺卻是實實在在的。電子書中還嵌入了一個多小時的紀錄片片段,如果你不想看,那它們就跟插圖一樣安靜地與文字待在一起,如果你想看一看它們,可以隨時點擊它們的預覽圖,或者如前所述,把它們“揪出來”,這樣這些視頻就開始播放了。這些內嵌的視頻還可以跟讀者互動。你想認真地查看視頻中的某些細節嗎?譬如你想看看視頻中的某位美女所穿的襯衫上究竟印了些什么字,這時你就可以用手指拖動屏幕,把畫面放大,直到你看清襯衫上面的字為止,而同時視頻還在繼續播放著——很方便、很有趣是不是?
這本電子書最具魅力之處,就是它的信息交互系統。譬如書中的插圖展示了美國各地的風力潛能和地熱分布情況,你沒法去逐一閱讀,但是你可以把手指放在書中所提供的美國地圖的任意位置,隨著你的手指在地圖上不斷地游走,頁面上便出現了相應位置的風力和地熱信息,對于傳統的紙質圖書來說,這些內容又要消耗多少紙張呢?但是對于電子書來說,手指的一個微小的顫抖就帶出了海量可用信息。由于《我們的選擇》這本書是研究氣象問題的,書中有一些風車插圖,如果你對著圖中的風車吹氣,風車會轉動起來,在轉動的同時,風車會把風能轉換成電能,把圖中房屋里的燈點亮。你吹得越大力,圖中的風車就轉得越快,同時房屋里的燈也越亮。這種電子書與讀者交互的方式是簡單地把文字數字化的所謂電子圖書難以望其項背的,這正是未來真正的電子圖書應該具有的素質。誠然,類似Push Pop的電子書產品目前并沒有得到普及,但是它卻給電子書出版商們做出了榜樣,揭示了未來電子書發展的趨勢。
傳統的紙質圖書雖然在科技含量上大大敗北,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獨特魅力。傳統的紙質圖書的前路與逐漸躥起的電子圖書大相徑庭,它們各有各的發展方向。那么傳統的紙質圖書與電子圖書相比都有哪些優勢呢?我想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談一談傳統的紙質圖書的優勢:一個是心理方面,一個是物理方面。
從心理方面來說,紙質圖書的最大特點就是“情懷”、“質感”和“滿足性”。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手中拿著一塊冷冰冰、硬邦邦的電子閱讀器,與手捧一部裝幀設計精美,紙頁柔軟溫柔的紙質圖書的心理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試想這一情境,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傳統的紙質圖書在心理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我用“天然”一詞,意在強調從兩晉南北朝時期紙質圖書廣泛流行,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紙質圖書一直承擔著人類文化流傳的重要使命。所以從心理的因素來講,這種維持千余年的慣性是不會在短時間內失去作用的,紙質圖書仍然會在一定的時期內對很多人產生持續的吸引力,即使從技術上來講它或許有很多不足之處——想一想在古代,紙質圖書完全取代其他材質的圖書(如簡牘、縑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對于人們對紙質圖書在心理上產生的閱讀依賴,換一個詞來說明,也就是“情懷”。技術派常常詬病紙質圖書的重要的一點就是,紙質圖書太過笨重和低效,因為一頁紙所能承載的信息量太小,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與輕巧高效的電子圖書相比,它簡直就如同古代的簡牘——浪費了太多原材料,卻攜帶了太少的內容。不過這種客觀上的對比,又反倒令紙質圖書塞翁失馬,因為這讓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那就是讀一本紙質圖書可要比讀一部電子圖書更有成就感。譬如你讀完了一部經典的作品《羅馬帝國衰亡史》,皇皇六大卷,你看著滿滿占據了書架整整一排的紙質圖書,或者電腦桌面上的一個小小的圖標,哪一個更能讓你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呢?無疑是前者。這種實體和虛無的對比所導致的心理感覺的差異,會使得人們有意識地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去追求閱讀紙質圖書。這種“滿足性”是電子圖書不能提供的。類似的,人們在閱讀時對“質感”的要求也是電子圖書所不能滿足的,這也即紙質圖書的另一個優勢。道理很簡單,閱讀的過程除了用處理大腦所捕捉到的信息之外,視覺和觸覺的享受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于現代的人類來說,觸覺的體驗會令人感到一種切實的存在感,人們對于它的要求大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看得見摸得到的紙質圖書,與可望而不可即的電子圖書相比,大概是追求完美的閱讀體驗的讀者在情感上的最大依賴。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經濟條件、環境條件、時間條件等),他們必然會選擇閱讀紙質圖書——這一點在非科技的社科類圖書方面表現得尤其突出。
從物理方面來說,紙質圖書有自己既傳統,又不斷出現創新的表現方式。而因為紙質圖書更“實體”一點,有的花樣,電子圖書是玩不出來的。例如,日本的著名漫畫家手冢治蟲寫過一本書,叫作《菩薩史詩》(Life of The Buddha),這部書很長,一共有8卷,知名的書籍裝幀設計者奇普·基德為這部書設計了封面:這8卷分冊的每一本的書脊都是一幅圖畫的一部分,所以當你把這8本書按照順序在書架上擺好時,你就會看到它們的書脊排列在一起構成了一副三位菩薩的大頭特寫圖——電子圖書能這樣玩嗎?顯然不能。電子圖書能夠帶給人們這種視覺效果嗎?顯然也不能。這些都是紙質圖書所特有的。不管是紙質圖書還是電子圖書,它們都會帶給讀者情感體驗和藝術感知,但毫無疑問的是,紙質圖書在這一方面更加出色,其所提供的物理感受也更特別,這些都會使紙質圖書占據一定的市場。
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電子圖書的發展勢頭會越來越強勁,但是與此同時,傳統的紙質圖書也不會消失。傳統圖書會越來越精致,它在人們難以割舍的閱讀情懷中愈發趨于經典,畢竟在它的身上有科技味十足的電子圖書所不具有的另一種味道,那是一種令讀者難以忘懷的可觸碰的文字力量。而電子圖書,它的意義是借助科技的力量和文字的情感,雜糅出一幅幅動力非凡的五感圖,盡最大的努力調動讀者盡可能多的感官體驗。而消失得最快的圖書形式,則是作為過渡產品的、將文字簡單電子化的電子版圖書。它不再可能作為一種讀者愿意花錢消費的出版產品,因為它既沒有傳統紙質圖書的情懷質感,又缺乏真正的電子圖書的技術含量,它只能作為未來出版生產線上的副產品而存在,很快便不會有人為了得到這種雞肋的讀物而投入大量的資金。未來的出版格局,是傳統的紙質圖書和先進的電子圖書并存,它們各有各的消費領域和讀者市場,同時滿足具有不同閱讀需求的讀者的需要和提供不同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