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從“快樂原則”到“現實原則”
——對李某某案件中輿論變化的精神分析
張曉蕾
(蘇州大學 鳳凰傳媒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李天一等五人輪奸案曾掀起一場場輿論漩渦。經觀察,其相關輿論是一個歷經狂歡到理性回歸的過程,本文運用精神分析法對這種輿論轉變進行了分析,認為這種轉變正是弗洛伊德理論中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的展現,人追求快樂的本能始終存在,除了個人自我約束外,現實原則的回歸也需要媒體、專家等方面的理性引導,只有這樣才能為司法公正營造一個更良好的輿論環境。
李某某案;快樂原則;現實原則;輿論
2013年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報李雙江之子李某某涉嫌輪奸被刑拘,北京市中級第一人民法院于2013年11月27日對李某某等五人強奸案做出終審宣判,李某某因強奸罪獲10年有期徒刑。此案因李某某的家庭關系而成為我國一整年輿論熱點,期間的輿論變化則是一個從狂歡到理性的過程,從精神分析法來看,這種變化符合弗洛伊德理論中的“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
(一)狂歡的網民——快樂原則至上
此案本應由于涉及未成人而隱其姓名,未料當時卻在第一時間被泄露于網絡。在得到官方確認是名人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輪奸后,網民群情激奮,一邊深入挖掘李天一的隱私和過去行徑,一邊找出其一家三口的訪問視頻進行冷嘲熱諷,并將所有矛頭指向李雙江夫妻的“權貴身份”和過度溺愛,對于案件其他相關信息卻不曾仔細關注,也不曾考慮其未成年和未受審判的狀態。在此階段,一些傳統媒體也與網絡媒體一致,直接報道其名字、照片等信息,甚至有報刊做專題細數其惡行。在這種議題建構下,公眾很難再做出獨立的理性思考。據“鷹眼輿情觀察室”網絡數據分析,此案被曝光的短短4天里,有關李某某案的新聞報道約4280條,其中報道案件的占33%,質疑年齡造假的占28%,說李某某“坑爹”的占25%,討論公眾人物下一代教育問題的僅占8%。在這期間,許多微博大V也紛紛發表意見,但凡將矛頭對準李家都會得到廣大網民叫好,而呼吁保護未成年或冷靜看待的聲音并未得到支持。
對于這種狂歡般的輿論,我們并不陌生。早在“我爸是李剛”、“藥家鑫案”等事件中,網絡輿論的非理性、狂歡化就都有類似表現,我爸是李剛事件發生時,網友甚至進行了“我爸是李剛”造句大賽。這些一時的狂歡、一邊倒的罵聲踐行的是“快樂原則”。
弗洛伊德理論提出人格包含三個“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即欲望本能,遵循快樂原則,而快樂原則的目的是消除人的緊張,避苦趨樂。我國社會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大家在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感受到不同階層的差距與矛盾,一些錢權勾結來阻礙公正的現象也確有發生,由此讓人產生了一定的“仇富”、“恐特權”情緒,更加深了對司法公正的質疑。網絡的匿名性、虛擬性為大眾提供了更隨意的空間,這里沒有現實世界的一些約束,于是,大家遇到此類案件時會忘卻現實的法律道德約束,通過斥責或調侃李天一及其家庭、挖掘李天一隱私來釋放壓力和負面情緒,從中獲取“快樂”。
(二)理性反思——現實原則的展現
當然,這種集體的非理性與狂化也并非持久,隨著時間流逝和一些媒體的號召,公眾對李天一事件逐漸有了更理智的表達和思考。媒體自2013年6月開始,對此案進行報道時不再直呼其名,而是改用李某某替代。當李某某初審結果宣布時,輿論已顯現了多種聲音:既有拍手稱快的,也有支持上訴者認為這是李家權利等觀點。對李某某犯罪的原因也有了關于各種未成年犯罪誘因的探討。
這些理性反應則體現了一個正常人心理系統所包含的“現實原則”?!叭说淖晕沂亲裱F實原則,人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認知社會規范、道德等從而學會承受痛苦、壓制欲望,即按照現實原則行動?!保?]由于一個正常的社會人都已學會了控制本我、抑制本能,所以輿論在初期顯現出的狂歡化也不會持久,網絡只是短暫逃避現實來獲得快樂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活動時,人們本身擁有的自我并未消失,經過一定的理性引導和呼吁,法治、道德等現實中的理念必然會被喚醒,現實原則將會再次凌駕于快樂原則之上。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認為,“由現實原則主導時的人們只是暫時忍受痛苦,并不意味著放棄快樂,也不意味著消除了在現實中感受到的矛盾情緒?!保?]
李某某等五人涉嫌強奸案在終審過后終于落下了帷幕,而焦點人物李某某則成為了犯罪人中受罰最重者。在這場關于李某某案的輿論戰中,參與者有網民、司法機關、李某某父母、各方專家,涉及話題有特權、家庭教育的爭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探討、律師口水戰、專家言論的道德性等等。然而,在這場熱熱鬧鬧持續了將近一整年的輿論戰里,沒有人是贏家。正如上文所談,我們每個人都有追求快樂的本能,而網絡平臺更為我們打造了一個暫時忘卻現實、逃避痛苦的虛擬空間,自從擁有了這樣的空間,我們會漸漸習慣由快樂原則主導思想和行為方式,輿論則更易變得非理性。面對這種人性本能的精神狀態,我們除了要不斷自我鞭策、提高媒介素養外,也需要各方面的理性引導。
對此,首先是媒體報道需要更加客觀和及時,不能單方面迎合輿論形勢,僅僅將網絡信息當作消息源,而是要努力承擔社會責任,澄清謠言,成為公正、客觀的輿論引導者。李某某事件中本應當擔當澄清謠言責任的一些傳統媒體卻只是緊跟網絡媒體的腳步,不僅沒對涉及未成年人隱私進行謹慎處理,更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助長謠言,這些報道推動整個事件進一步變成了一出狂歡劇。其次是專家意見,專家言行要考量社會道德和輿論情況,不能輕率更不能高高在上,輿論需要意見領袖,在人人可發言的自媒體時代,專家也擁有了比傳統媒體時期更便捷的發言渠道,但是渠道的便利往往也意味著需要更謹慎的言論、更專業的判斷,以及更親民的溝通。
通過精神學的分析,我們會對自己言行背后的真實心理有更清醒的認識,同時也更深刻地意識到,聽從快樂原則的自我容易營造出不良的輿論環境。前有“我爸是李剛”,后有“李某某案”,之后也許又會有更多這樣的事件。犯罪終會由司法判定,而我們能做的也許就是不斷從中反思、探討,讓理性的言論維護法治、讓公正的追問成為目的,努力營造一個讓司法更加獨立、公正的輿論環境。
[1] C.S.霍爾.弗洛伊德心理學入門[M].陳維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 車文博.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M].
G206.2
A
1674-8883(2015)20-02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