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度報道作為廣播電視信息傳播的手段,以其“深度”見長。在報道的篇幅上更進一步拉長,使之能更加廣泛全面地剖析問題。由此可見,深度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突破了單純的傳遞信息,告知受眾的目的而更加進入到一種傳遞主題,給人以啟迪和教化的作用。深度報道的說理方式包括事實說理、形象說理和事理說理。本文著重分析形象說理的傳播方式以及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深度報道自1848年在美聯社出現發展至今,它所體現的不僅是新聞事實的傳遞,更主要體現的是對客觀報道的發展和糾正,將新聞事實的表面剝開直指核心。深度報道的出現源自多方面的原因,不僅有來自媒體自身的競爭需要,更有來自受眾的需求。深度報的發展有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它所傳達事實,說明事理的方式也較其他新聞題材有所不同,其中形象說理作為一種獨特的說理方式,在深度報道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形象思維與形象說理
提到形象說理,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什么是形象。“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動的具體形態或姿態。正因為形象可以引起人的思想感情活動,因此正確地運用形象來傳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之與受眾產生共鳴,這種思維方式叫做形象思維。形象思維通過個別來反映一般。在這里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有所不同,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反,邏輯思維是通過本質說明現象,一般到個別;而形象邏輯是通過現象說明本質,是個別反應一般的體現。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形象思維進行說理,是要求新聞工作者在用事實說話的基礎上,通過發現和捕捉更容易被人們所感知的對其產生影響的形象資料,以形象的形式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思維的兩大特征就是:情感、情節。優秀的廣播電視深度報道作品,就要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說服、感染和啟迪受眾。 [1]”選擇形象說理就是把所要表達的結論以“非語言”的方式進行傳達。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利用情節給出事件間的因果關系,再利用人物和對事件的情緒情感傳達主題。
2 形象說理的特征
2.1 聲、畫各司其能,相互作用
“西方新聞界有句名言:一圖勝千言。還原事物的本來面目,是記者的一項基本任務。 [2]”在深度報道進行說理時,聲音和畫面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深度報道的形象化就是體現在將文字的功能弱化,強化聲音和畫面的作用。廣播電視媒體之所以發展迅速,與紙媒的很大不同就是“形象化”。“①生動的信息更容易進入頭腦,因此在編碼時受到更完全的加工,因而記憶痕跡更強,因此能更快或更完全的回憶;②生動的信息具有很強的形象性,容易引起內部視覺表征。視覺編碼特別容易記憶,因此在需要從記憶中提取信息時,生動的信息容易獲得。 [3]”由此可以看出,聲音和畫面既能各司其能又能相互作用,達到“一圖勝千言,一聲抵萬語”的作用。
2.2 示人以事,感人以情
深度報道是將新聞事實在真實闡述的基礎上發掘更有內涵的現實意義。因此,一個好的深度報道,不僅僅是將事實進行更深層次的展現,更重要的是通過相似的事件、關聯的消息或類似的人物進行對比或類比,往往能使受眾自然地生成對該事物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往往就是主導群體希望產生的或借此傳達的情感。
3 傳播方式
形象說理通過結合形象思維的特點以及廣播電視媒體的特點形成了多種傳播方式。
3.1 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深度報道作為長篇的新聞報道類作品,其中“人”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作為新聞報道的核心,如何形象地表現“人”成了作者需要思考的課題。在新聞報道發生發展的今天,我們不難看出新聞作品越來越多的在“人”上做文章。不再單一的用語言敘述,而是注重展現事件過程中人物的經歷和人物的心理,深度報道時間延長和深度的增加使其有條件對人物的人生經歷進行選擇性的展開,通過展現典型人物對具體事件的看法和態度,將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通過典型人物來展現。以具體事實為例,浙江公共頻道的深度報道20150510期制作的關于“無媽村”的深度報道,講述的是浙江衢州北部的上方鎮的一些從小就沒有媽媽的孩子們。這些孩子的媽媽大多是從云南、貴州甚至是從周邊越南等國家買來的新娘,這些媽媽們有的是為了擺脫貧困,有的是被人販子販賣到此處,現實的落差和種種的原因讓她們選擇離開,從此一去不回。這種題材的深度報道就是選取典型人物的形象進行說理的。報道中選取“小靜”這名小女孩,一開始的鏡頭就是小女孩的面部特寫,以及她的哭訴:“我媽媽是用錢買來的,我想見我媽媽。”雖然小女孩的面部打上了馬賽克,但是從她的模糊的臉龐和哭泣的聲音,就馬上吸引了受眾的注意力。接下來故事圍繞小靜的生活展開敘述,將小靜的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呈獻給觀眾,向我們傳達出這些孩子們心中孤獨的守望。
3.2 細節體現思想,以小見大
在深度報道中,細節的展現同樣可以起到表現主旨的作用,細節可以直接體現出情節,一個情節的展現是由多個細節相連而成的,所謂的“細”,就是選取能夠沖擊人的心靈或能直接影響受眾做出判斷的一個“點”,將這個鏡頭進行展現可以使觀眾產生共鳴,增加報道的感染力。CCTV深度國際20150515期“紅場閱兵”的深度報道中就利用細節來體現思想。今年的紅場閱兵在10個外國方隊中,中國方隊是受邀外國方隊中人數最多的,達到102人,其他外國方隊均為70人左右。這是中俄友好合作關系的一種體現。同時也將衛國戰爭的歷史進行呈現。在對衛國戰爭進行講解的過程中,插入1945年5月9日的廣播:宣布德國無條件投降。然后鏡頭選取俄羅斯人民往地上扔德國國旗的鏡頭,畫面中代表著德國法西斯的旗幟被接二連三地扔在地上,這一細節的展現,配合上廣播里的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消息立刻給人帶來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由此衍生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堅韌和偉大。
3.3 安排矛盾與懸念
矛盾、懸念和沖突是增加報道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深度報道在結構上除了要按照時間順序之外,情節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是吸引受眾的關鍵所在。在對5月17日杭州余杭一名14歲的男孩被繼母砍死這一新聞的深度報道中,除了展現多起“繼母虐同案”之外,報道將視角移到重組家庭之間的矛盾關系。通過選取湖北鮑先生這一重組家庭中“后媽和女兒”,“后媽和婆婆”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通過鏡頭進行展現,記者跟隨鮑先生到家中進行調節,攝像師真實地記錄了婆婆、女兒、鮑先生以及二婚的妻子的家庭紛爭,以喚起社會對重組家庭的所產生的問題的重視。
3.4 視聽結合
廣播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經常采用視聽結合的傳播方式,一個好的深度報道的展現,解說、小片和音響必不可少。解說起著交代新聞事實的作用,小片(包括動畫演示)是將復雜事件簡單化,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現事實,音響更是起著深化主題,增加報道吸引力的重要因素。“音響直接把新聞事實的發生、發展、結果、時間、空間、環境氣氛呈現給聽眾,以達到感情上的共鳴。在這個過程中,廣播音響的真實性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三個因素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在針對韓國整形醫療糾紛這一深度報道中,涉及到多項專業醫學整形手術,對普通受眾來說是無法理解的,因此在制作時采用動畫解說的方式,為受眾解釋“雙顎手術”的手術原理,使高難復雜的手術項目變得通俗易懂,配合專業醫生的講解,從而讓受眾得到“整容需謹慎”的結論。
3.5 場景再現
場景再現是指將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真實再現,一般多用于社會新聞類的深度報道中,事件中涉及到的監控錄像等直接再現場景的影像資料是形象說理的最直接體現。在5月13日黑龍江慶安槍擊案的深度報道中,在火車站當地農民徐純合在候車室進站入口處故意封堵通道,并將安檢通道的旅客推出候車室外,關閉大門,致使40余名旅客無法進站,擾亂車站秩序,隨后與車站執勤民警李樂斌發生廝打,最后警察將其擊斃。事件的發生備受社會關注,無論是對擊斃者家屬的采訪還是對警局民警的采訪,都沒有車站的監控錄像畫面更能說明問題。監控錄像將當時的情況完整地再現出來,配合主持人的解說,整個新聞事實才更顯得有理有據。
4 社會影響
4.1 以生動地再現傳達主題
深度報道所講述的事實無疑是具有一定社會意義的,除了事件本身所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之外,更深層次的挖掘往往更能深刻地展現主題。在對今年5月9日慶祝衛國戰勝利紅場閱兵的深度報道中,結合烏克蘭危機的不斷演化,此次俄羅斯的紅場閱兵不僅是向世界宣布自己的實力,同樣也在用行動展現出“拒絕遺忘罪惡,紀念光榮勝利”的主題思想。
4.2 直擊人的心靈,與作者達到共鳴
深度報道之所以能夠深入人心,就在于它所產生的影響力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深處,與報道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在對“無媽村”的報道中,那些從小就沒有媽媽的孩子們很早就學會了獨立自主,小小年紀就撐起了整個的家,無媽村的孩子多和老人們生活在一起,他們唯一的親人或許只剩下年邁的老人,或者只有他們自己。這些孩子的心靈需要關愛,而通過鏡頭展現出來的他們面對生活面對未來時的彷徨和無助深深地感染了觀眾們的心。
4.3 警示、示范和帶動作用
深度報道的選題多樣,除了能對受眾的心靈產生感染力的題材,也有對受眾產生警示、示范或帶動作用的題材。5月6日成都女司機被暴打的新聞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對該事件進行深度報道的過程中,通過將施暴司機的行車記錄儀畫面的公開,形象地向社會大眾還原了當時的情況。縱使社會各界對該事件說法不一,但可以得出的一個共同的結論就是行車過程中一定要遵守交通規則,不要隨意超車、并線,避免“路怒”。這類題材的深度報道就起著警示社會的作用。
“形象思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是當代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決不是雕蟲小技。”運用形象思維進行說理,將人物、細節、矛盾與懸念、解說與小片、場景的再現等表現要素進行適當結合,將自身的觀點通過鏡頭的展現讓觀眾與之產生共鳴,產生一定的社會意義,對受眾的思想情感以及行為起到影響和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