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全媒體傳播已經成為傳媒業發展主流,視聽終端形態層出不窮,制作主體、傳播渠道、節目定位、節目類型更加多元,市場競爭空前激烈,傳媒業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時期。廣播電視臺能否盡快找到有效的應對之策和突破路徑,在此傳媒大爭之世取得一席之地,關系到廣電的前途命運,也關系到每個職工的切身利益。
在媒體競爭白熱化的狀態下,傳播渠道至關重要。新媒體的發展天然地伴隨著渠道的革新。但新媒體產業與傳統產業一樣,同樣有著起步、積累、成熟的過程。新媒體形態需要內容生產、傳播渠道和營銷渠道等各環節的全面革新,目前其發展的路徑和目標仍不明確,各類新型傳播渠道多處于試驗階段,投入大、風險高,就大部分廣播電視臺發展階段而言,尚不具備大規模試錯的實力。因此,對于新媒體產業發展,要堅持穩健的策略,堅持同心多圓戰略,充分認知和發揮廣電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堅持內容和渠道并重。
1 堅持新聞立臺,努力將話語平臺轉變為產業經營平臺
新聞事業的核心價值在于記錄社會生活,引導社會輿論,就其本質與長遠發展來看,與發展媒體產業并不沖突。作為地方臺,本土新聞節目反映的是老百姓最為關心和關注的身邊人和身邊事,是地方黨委、政府最為重視的溝通民意的途徑,是我們的立臺之本。堅持新聞立臺,堅持生產最貼近社會生活,最吸引本土受眾的新聞類節目,牢牢把握本地話語權,以影響力和美譽度構建堅實的本地話語平臺,這是廣播電視臺產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和優勢。
事實上,新媒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龐大的、忠實的用戶群,而本地話語平臺承載的受眾群體就是新產業發展的潛在支撐力量。業已存在和不斷聚集的用戶群,是話語平臺向產業經營平臺跨越的最重要、最直接的中間環節。媒體的根本在于渠道,但更在于內容。因此,廣播電視臺的主體業務、主要精力仍應放在內容生產領域,應堅定地執行內容提升戰略,努力把廣播電視臺建成立足本土的內容生產商和內容集成商,建成本地媒體內容的匯聚點。
在此基礎上,應研究符合多屏時代傳播規律的節目形態。整欄目,甚至整頻道的網絡點播,是目前全國網絡電視臺的主體模式,但實際上這種內容配置和點播方式并不符合網絡傳播規律。要實現媒體傳播的碎片化、精準化,首先要實現節目生產的碎片化和精準化,探索不同傳播渠道的節目形態和生產方式;要深挖潛力,利用采編制作優勢,生產更多的節目,作為新媒體的節目源;嘗試制播分離,按公益性和產業性的不同方式進行節目運營;要開門辦臺,利用電視播出機構的先天優勢,吸引社會資源,甚至網友個人制作短片,匯聚到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平臺,將用戶培養成新媒體節目生產的新生力量。
2 立足傳統優勢渠道,發展有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渠道
在媒體傳播領域,有三屏合一的說法,即電視、電腦、手機三屏合一,也有五屏融合的提法,即在前三塊之外,再加上戶外大屏、樓宇屏或車載屏。對于運營商而言,就是要針對不同屏的特點進行不同內容的生產和傳播。我們認為,電視屏在家庭的空間結構中占據主要位置,從受眾心理特性和生活習慣分析,電視屏仍是人們獲取信息和娛樂休閑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也是廣電媒體的傳統優勢渠道。除了在內容上提高電視屏的吸引力之外,從傳播效果上看,高清化是必然的方向。高清電視畫面細膩,圖像逼真,音響效果更好,給觀眾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聽享受。從保持傳統渠道優勢的角度來看,未來幾年內,廣播電視臺應實現主頻道全高清化播出。隨著技術的進步,每一種屏幕的清晰度都在提升,但電視屏幕應該在技術指標和視聽享受方面,起到引領作用,始終走在技術發展的前列。
應加強新媒體技術和渠道的研究和應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發手機APP、網絡電視集成平臺OTT、樓宇電視等項目。新的渠道項目在發展的初期,困難不僅來自于技術和資金,還來自于初始用戶群。一個較大的初始用戶群,對于新項目開通、改進、發展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建議在新項目建設中,考慮以合作、收購或控股的方式,吸收、重組本地有影響力的傳播平臺,走市場化運作道路,從一開始就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3 堅持需求推動,為新產業發展提供保障和支撐
技術部門應該主動承擔起對新產業發展應有的責任,應該在人員、設備等方面全力支持節目生產和節目研發,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日常節目生產和節目改版過程之中;同時,在新系統建設方面,樹立經營理念和成本意識,堅持需求推動,注重投入產出比。一是結合本臺設備體系特點,加強設備的功能開發和應用,研究、推介國內外新節目形態的技術支撐方式;二是結合技術發展與技術應用,注重對新產業渠道和業務模式(盈利模式)的研究、推介;三是按照全媒體傳播的要求,優化技術系統,建立適應全媒體時代的設備架構和保障機制。
3.1 打造適應全媒體需要的節目制作平臺。一是科學配置采訪設備,更加注重攝像機的小型化、多媒體化和快速回傳、快速采集能力;二是打造全媒體演播室,實現全媒體信號的聚合與分發,提高節目的互動性和參與度,全面提升節目品質;三是全面提高制作平臺的兼容性,支持全格式素材采集、制作與輸出,適應全媒體制播需求;四是建設廣電“私有云”,打造新型全臺網,建立可靠、安全的媒體數據中心,滿足多媒體業務系統對于編解碼、剪輯制作和壓縮傳輸的多種需求。
3.2 建成高清播出平臺。根據高清化播出的規劃,對制播對接系統和硬盤播出系統進行高清化改造,實現高清化播出,極大地提高播出質量。
3.3 加強地面數字電視的覆蓋和推廣,跟蹤研究地面數字電視的發展和應用,保持廣電核心渠道的未來發展優勢。
3.4 完善技術服務機制。在日常節目生產和大型活動保障服務工作中,著力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與宣傳經營部門工作的融合度。從了解需求、研究需求入手,更加注重先期介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節目先期策劃、方案制定和現場實施的全過程中去,開展有針對性的保障與服務,努力打造有實效、有特色的技術服務品牌。
(上接第72頁)
點對準最廣大的群眾,其結果也就自然是主題先行,為宣傳而宣傳,使受眾感到說教味太濃。正面報道要貼近群眾,就要將報道的焦點對準基層、對準群眾,采訪要深入、深入、再深入。那種聽匯報、編材料、定主題的正面報道,當然談不上生活氣息,更談不上感染力。真正的生活才是最具感染力的,成功的正面報道必須深入真正的生活,報道真正的生活。
4 結語
面對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有些人會認為,新聞主題的“三貼近”是很容易體現的,因為自己所寫的都是來自火熱的現實生活中的事實,既如此難道不能說是體現生活嗎?誠然,很多新聞事實本身就具有與生活的接近性,抓好了就是一篇好稿。但是與生活的接近性并不等于就是生活,而是應該指主題所反映的是接近那些帶有一定傾向性和普遍意義的、能夠引起大多數人矚目的廣義上的“生活”,所以要注意選擇那些為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能反映群眾呼聲與愿望并對廣大受眾的思想和社會生活產生影響的新聞主題。比如有次平頂山市雙節食品衛生檢查團查處一家添加罌粟殼的飯店,這個新聞事實要說本身就具有與生活的接近性,但畢竟這樣的事實有點常見,如果平鋪直敘下來新聞價值并不大,也不會引起多大反響,必須重新選擇主題找準與受眾的共同點。針對這家飯店鄰近市干部學校、顧客多是學生的特點,筆者最后把立足點放在愛護后代這上面,以此來撥動受眾的心弦,引起受眾的共鳴,讓大家對食品中添加罌粟殼害人的行為給予高度重視,促使其不再危害社會。《河南日報》以《學生碗里有毒汁,平頂山查處一家添加罌粟殼的飯店》為題很快刊發了這篇稿子。
相反,如果停留在社會表象把現實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加選擇地統統搬到報紙、廣播、電視上,受眾不但不會感興趣,反而會感到庸俗、乏味的。由此可見,做到“三貼近”,用公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的鮮活事例,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回答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讓新聞報道入眼、入耳、入心,這是受眾價值的關鍵所在,也應該是編輯記者在整個采訪、構思與寫作過程中需要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