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葉旭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媒介生態學視角下電視民生新聞解讀
鄭葉旭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00)
電視民生新聞自問世以來,一直都是新聞學術界和新聞傳播領域的熱點關注點。長期以來,很多的新聞傳播者和新聞學者一直在研究電視民生新聞,但是在現存的諸多研究中,基于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電視民生新聞解讀卻并不多見。本文將對媒介生態學視角下的電視民生新聞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媒介生態學;電視新聞;民生新聞;解讀
所謂媒介生態學理論通常是指考察社會大眾的情感、認知、理解和價值如何受傳播媒介影響,以及人們的生存狀況在受媒介妨礙和促進時應采取何種對策的一種理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由著名加拿大新聞傳播研究者麥克盧漢提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各種媒介、各類線上社區和信息途徑的組織、結構與可接近性就是傳播生態,傳播生態研究的難點在于通過一種視角,將傳播方式、信息技術與傳播活動進行連接。而傳播生態可以區分為:“信息技術”、“傳播范式”和“社會行為”,并認為我們生存的現實環境可以用傳播生態來加以解釋,也就是所謂的“物理的和社會的環境”。媒介生態學不論從其研究取向上還是從其所側重問題關注上來講,都能稱之為一種全新的研究方向。
從整體上來看,媒介生態學的首要關注點便是環境與傳播媒介的關系,其結構具有互動化、動態化的特點,一方面作為外部環境的人類社會對傳播媒介具有影響作用;另一方面媒介對于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具有外部支撐的作用。對于人類而言,媒介是一種傳播環境和生活環境,而人類社會對于媒介而言則是一種生態環境。媒介生態同宏觀的媒介生態相比,則屬于一種較為中觀的概念,他們的主要差異在于,媒介環境比較注重媒介同社會環境間以及媒介間的互相關系,而媒介生態則比較側重于整體的媒介環境。
媒介生態系統是媒介生態學的核心研究對象,也就是從社會整體系統的視角考察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大眾傳播媒介的數量和種類分布狀況,以及這種狀況在社會環境和媒介的互相作用中如何進行變遷。外部生態系統和內部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媒介生態系統,它實際上是包含外生態和內生態的兩個層次。媒介外生態層次包括媒介的人文環境、技術環境、法律政策環境、國際環境和經濟環境等諸多要素;媒介內生態層次則主要指內部媒介生態結構同媒介之間的協調和競爭機制。媒介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內部生態環境;另一方面又受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
媒介的發展在任何社會背景下都具有自身的客觀規律,坦白來講就是媒介的發展需要依托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從生態學的視角和觀點對電視新聞媒介進行研究,我們很容易發現電視新聞媒介會基于變化的環境進行生存策略調整,也會對自身收集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以轉變為自身的資源儲存,電視新聞媒介的發展是以全面、科學分析其外部環境為基礎的。
(一)電視民生新聞的內生態解讀
以內生態的視角對電視民生新聞的解讀是指,以媒介機構為基礎,解讀民生新聞的傳播結構、傳播倫理和傳播內容等內在發展問題,研究民生新聞的市場競爭、品牌擴展、結構調整、欄目框架和生產內容等內在的發展規律,和民生新聞在生態布局、媒介倫理、生產內容等層面的現狀,以揭示電視民生新聞的生態危機。在生產內容上,民生新聞具有易接近、平民化的特性,但是在人文生態價值、信息內容和信息來源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不足。對其改進必須通過提升信息內容質量、深化報道內容、細化市場布局、提升實用性和服務性等措施來進行。過于庸俗化、現實化和娛樂化等是民生新聞主要存在的倫理性不足,對于這類問題必須通過倫理規范完善、職業理念強化,提升媒介領域的監管和社會外在力量的制約等措施加以完善。在傳播結構上民生新聞也有著結構失衡和同質化的問題,這種問題必須通過市場的資源整合和自我調節,以及宏觀層面的行業控制和國家調控等方式予以協調和平衡,通過民生新聞發展方向的調整、生態結構的優化進行生態危機消除,進而實現民生新聞的真正可持續發展。
(二)電視民生新聞的經濟生態解讀
所謂電視民生新聞的經濟生態是指,以經濟環境為研究出發點,考察民生新聞同市場發展規律、市場運行體制和社會經濟機制間的互相約束關系。這一研究不但包括市場發展規律、市場運行體制、社會經濟機制等對民生新聞的促進和制約,也包括民生新聞對媒介自身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推動。社會經濟對傳媒媒介具有約束作用,傳播媒介推動著經濟信息和經濟改革的交流。新聞行業是一個受社會經濟通過收視率進行制約的行業,經濟環境的革新推動著電視民生新聞釋放出強大的反推動力量。所以,這種作用是整體性的:經濟信息傳播—消費行為指導—經濟形勢反映—經濟狀況解讀—消費觀念變遷—經濟行為規范等。
(三)電視民生新聞的社會文化生態解讀
從社會文化環境的視角考察社會文化環境同民生新聞的互動關系就是所謂的電視民生新聞的社會文化生態。社會文化環境由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思維方式、人文生活精神、社會文化活動和社會結構層次等構成。傳播同文化的關系上,首先,傳播具有推動、塑造文化變遷、形成和發展的作用。其次,文化具有制約和影響傳播發展的作用。傳播的革新、觀念和發展推動著社會的變遷,使人們的文化心態、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潛移默化間獲得改變,推動著文化隔閡的消除和文化溝通,大眾文化和現代價值理念的形成,進而達到豐富社會文化內涵和社會生活的效果。此外,作為社會文化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傳媒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發展的約束,但反之,文化的繁榮需要傳媒的支撐。社會思想觀念和社會文化的革新是民生新聞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社會文化環境為大眾化、平民化的民生新聞提供了海量的資源信息,是民生新聞產生的搖籃,而民生新聞傳播活動的群眾化、平庸化和實際化,以及民生新聞社會責任和人文精神的意識,是社會和民生新聞良性互動的直觀體現,為全新思想道德觀念和社會文化的培養和形成提供了直接支持。
電視民生新聞需不斷提煉自身價值,給社會傳遞進步和文明,實現社會效益與自身利益的統一,進而實現社會生態效益的提升。
[1] 余麗蓉.媒介生態視野下的主流媒體建設[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4).
G210
A
1674-8883(2015)19-0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