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鎮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0)
淺談如何加強社區新聞報道 讓報紙離百姓更近
劉 鎮
(邢臺日報社,河北 邢臺 054000)
社區是居民生活的基本單位,社區工作是社會發展,居民和諧的基礎。因此,社區的治理不僅關系到我國城鎮化的進程,還會影響到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社區新聞報道就是加強社區治理、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環境的重要法寶。本文從社區新聞報道的意義出發,介紹了加強社區新聞報道的方法,旨在增加報紙與百姓之間的距離,構建更和諧的社區環境。
社區;新聞報道;意義;策略
自20世紀80年代提出“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管理理念以來,我國一直力圖構建一個完善、合理的社會管理體系,增強社會自我管理和發展的能力,將相應的權利下移到社區,社區逐漸成為了居民生活的主要公共聯系紐帶。值得指出的是,只有構建完整組織體系,遵守共同行為規范,居民之間產生極大的心理認同和親密聯系的小區才能稱之為社區。隨著社區的不斷發展和社區居民的交流深入,他們對社區的依賴性與日俱增,對社區事務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單純的縣、市新聞已經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換一種說法,他們對于社區事務的興趣已經遠遠超過了本市或國內其他新聞,社區成了社區新聞報道催生的土壤。如果給社區新聞下一個定義,那就是在社區內發生的與居民利益、活動相關的新聞服務或故事報道,它不同于一般的城市新聞或社會新聞,具有極強的地域性與歸屬性,少有時政或軍事經濟類,多關注的是社區內發生的一些生活趣聞軼事、感人事跡、成功經驗或舉辦的社區活動等。社區新聞的產生首先是為了迎合社區文化的建設,形成社區精神,以促進社區的治理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由于我國城鎮社區治理長期依賴于政府主導,導致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意識淡薄,積極性也不高,這是由于傳統的管理體制決定的。另一方面,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各行業、各個體之間的競爭愈趨劇烈,在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中,居民往往沒有心情或精力參與社區的治理和活動。同時,只有社區整體利益實現后,居民的個體利益才能得以實現,這是社區活動的性質決定的。然而中國人信奉的傳統理念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廣大居民的趨利心理也決定了他們不愿意參與到社區的治理中。此外,由于溝通渠道不順暢,居民與政府缺乏信任,一部分政府官員仍然存在很強的官僚主義、官本主義思想,不重視居民反映的問題,同時對一些居民切身利益的工作也不公開、透明化,致使很多居民對政府下達的政策或命令反感,不配合政府工作。其次,許多社區事務的決策沒有經過居民民主投票就已經決定,甚至出現一些暗箱操作,都使得居民的地位消極被動,無法真正相信政府,產生埋怨情緒,也就不愿意投入到社區的治理中。社區新聞報道在一定程度可以解決這些難題,充當社區居民與政府的聯系紐帶。通過報道這些居民身邊發生的瑣事,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文化修養以及道德水平等等。
(一)標題創新
標題是新聞報道成功的一半,雖然有點夸大,但新穎、生動的標題確實對居民閱讀選擇和興趣起著拋磚引玉作用。一個好的標題不僅要能吸引讀者注意,同時必須能高度濃縮和概括新聞事件中最具價值的部分,而現在大多數社區新聞報道的標題普遍空泛乏味。例如,武漢某社區新聞中一篇文章的標題直接是“打造社區衛生新篇章”,這樣直白空泛的標題很難使居民產生閱讀興趣,如換成“家春秋,幾把笤帚掃出居民新生活”,整個標題就變得生動鮮活了。
(二)內容創新
作為社區新聞報道,內容無外乎社區內發生的一些生活趣聞軼事、感人事跡、成功經驗或舉辦的社區活動等,最受居民青睞的多是一些趣聞逸事,但在實際生活中,并非每日都有新鮮有趣的素材提供報道,而多發生的是一些家長里短,柴米油鹽醬醋茶,如何將這些千篇一律的生活瑣事變得與眾不同,新穎有趣,這就比較考驗撰稿者的語言組織能力與看問題的角度。例如,這樣一篇社區新聞“一只小橘燈,照暖鄰里情”,講述的是社區里一個小男孩,為了幫助鄰居王大爺解決夜晚樓道漆黑無燈,容易跌倒的困難,特意制作了幾盞精致的小橘燈,雖然小橘燈的光亮很微弱,但卻使這個社會顯得更加光明。本來是社區中一件幫助他人的小事,但作者運用懸疑式,誘導式的鋪陳手法,使得故事充滿人情味與吸引力,自然容易引發居民的閱讀興趣。
(三)形式創新
社區新聞除了有交流與教化之責,更重要的是其服務大眾的性質,要凸出社區新聞服務的特點就需要在形式上大加創新,如社區事務中經常出現的物業費、垃圾收理費拖欠而終止服務的情況抑或社區周邊各類美食、社區活動、特殊用具購買渠道等等方面都是有價值的信息和生活經驗,增加這些服務的形式,不僅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便利,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還能有效提升報紙在社區中的影響力。此外,新聞報道中還應注重與社區居民的互動,增加居民參與專欄,做好社區的意見領袖,對涉及社區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件要積極搭建互動平臺,考慮居民的建議和不滿,也為當地政府乃至國家機關的公共事務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隨著網絡、電子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與日益壯大,紙質媒體的地位受到很大沖擊,而作為平民化、親民化的社區新聞報道,由于其強烈地反映居民喜怒哀樂故事的真實性和貼近性,正是紙質媒體自救突圍的重要內容。要加強社區新聞的報道,讓報紙離百姓更近,就需要社區新聞報道切實以居民利益、視角為先,加大標題、內容與形式的創新,同時增強與居民的互動和新聞的服務性,構建一個更加和諧的社區環境。
[1] 韓萍,楊晶.加強社區新聞報道讓報紙離百姓更近——以《大連法制報》為例[J].傳媒,2011(7):39-41.
[2] 戴蕓.淺談社區新聞報道如何創新[J].理論觀察,2014(1):101-102.
[3] 王娟,李婷玉.中西社區新聞報道之視域及趣味——以《新京報》與《紐約時報》為例[J].科技廣場,2011(10):10-15.
[4] 張爰杰,焦少梅.社區新聞報道初探[J].青年記者,2013(9):36-37.
G212
A
1674-8883(2015)19-0103-01
劉鎮(1984—),男,河北邢臺人,學士,助理編輯,社會新聞部編輯記者,研究方向:社會新聞,社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