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筱童
(重慶文理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 402160)
淺析重慶《新華日報》是促進新聞界大團結的榜樣
唐筱童
(重慶文理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重慶 402160)
重慶時期的《新華日報》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堅強領導下,以抗戰大局為重,為了使抗戰事業得到強有力的輿論支持,該報率先垂范,廣交朋友,普結人緣,打破了國統區中心城市新聞界以往一盤散沙的狀態,促成了進步新聞戰線的空前大團結。
重慶;新華日報;團結;抗戰
按照范長江的說法,抗日戰爭前,國統區“新聞界過去情形,總是依他的報紙做活動范圍,很少有超出一個報紙局面,”基本上處于互不往來的分散狀態。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團結御辱成為時代的潮流。在這一大氣候下,為了使抗戰事業得到強有力的輿論支持,新聞界的團結問題就顯得日益緊迫了。
《新華日報》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創刊,同年10月底,武漢淪陷后遷往陪都重慶繼續出版,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領導。時任南方局書記的周恩來一再勉勵報館人員,要以抗戰大局為重,通過開展統戰工作,尤其是新聞界的統戰工作,爭取友軍,來做好報紙工作。1938年9月1日,這天首次被官方定為記者節,《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紀念九一記者節》指出,“從新聞記者本身來講,第一是新聞記者團結問題”,“希望全國的新聞記者更加團結起來!這種團結的精神,不僅是新聞事業取得成功的保證,同時也是爭取民族解放勝利的保證。”文章還批評國民黨當局苛刻的新聞、圖書檢查制度,阻撓了記者們的團結和記者工作地發展。
無論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還是在解放戰爭初期,在國統區中心城市武漢或后來的重慶,不外乎存在三類性質的報刊:一是作為共產黨和人民大眾喉舌的《新華日報》《群眾》周刊。二是與之對立的國民黨各派系的報刊。三是民營中間性質的報刊。在民營報刊中,盡管政治背景、立場各有不同,但在宣傳抗日救亡這一點上,與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相一致的。國民黨的新聞統制政策不僅使《新華日報》首當其沖,深受迫害和壓制,也使民營報刊苦不堪言,他們也要求擺脫這種羈絆。還在武漢時期,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等16家出版單位就曾聯名發表過《武漢出版界請求撤銷戰時圖書雜志審查辦法》呼吁書。而國民黨各派系報刊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也非鐵板一塊。在抗戰初期,他們也宣傳抗敵御辱,由于中共地下黨員幾乎滲透到國民黨各派系報刊,他們直接或間接和《新華日報》聯系、配合,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進步性。據《重慶報史資料》統計,這批中共地下黨員達八九十人之多。其中有:中央社的編譯人員、記者左恭、劉尊棋等;《掃蕩報》記者、編輯謝爽秋、謝挺宇、曹祥華等;《時事新報》總主筆張友漁,國際版主任陳瀚伯;《益世報》經理任廉儒,《西南日報》總編輯張兆麟(劉樂揚)。而在民營報刊中的地下黨員就更多了,如《大公報》記者范長江、徐盈、楊剛、彭子岡、高集、高汾、李純青、季崇威等,《新民報》的記者王素、秦天芬、田君實(田伯萍)等,《國民公報》《商務日報》也有中共地下黨員。以上這些因素的存在,為《新華日報》在國統區新聞界開展統戰工作,增進團結,提供了便利條件。
遵照周恩來“廣交朋友,普結人緣”的教導,《新華日報》在團結報界同仁方面做出了種種表率:1938年5月27日,《新華日報》董事會負責人秦邦憲(博古)、潘梓年、何凱豐等在武漢普海春西菜社設宴款待從徐州會戰中突圍歸來的戰地記者,其中除了本報記者外,還有中央社、《掃蕩報》、《武漢日報》、《大公報》、新加坡《星中日報》、泰國《華僑日報》等報社記者。此舉表明,共產黨對在抗戰宣傳中出過力的各報記者,不以門戶之見,是一視同仁的。同時也打破了以往不同黨派報刊互相敵視的局面,當時即被新聞界同仁譽為開了報界一個新紀元。
《新華日報》還曾派代表參加“重慶各報聯合委員會”工作,協助各報在日寇大轟炸后,與國民黨當局交涉辦理疏散事宜;恢復出版后,協調分配各報紙張、米、煤等物資,共同商定報紙廣告價格等。此外,還參加報界聯誼會,各種體育、排字競賽等活動。在此過程中,《新華日報》與各報有關人員建立了聯系,互通有無,互濟困難,甚至還曾接濟過一時發生紙張短缺的《中央日報》。
《新華日報》的努力初見成效。1939年5月初,重慶連續遭受日軍飛機大轟炸,各報損失嚴重。國民黨當局乘機提出由《中央日報》社牽頭,組織《新華日報》《大公報》《新民報》《新蜀報》《商務日報》《國民公報》《掃蕩報》《時事新報》《西南日報》等十家報紙共同出一張《聯合版》,由國民黨中宣部控制,一則統制輿論,二則借此取消《新華日報》和民營報刊。《新華日報》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當即表示《聯合版》是有期限的,到時候即要求復刊。《大公報》等民營報紙也紛紛響應,國民黨當局無奈,只得于當年8月13日同意各報復刊。
抗戰轉入相持階段后,蔣介石開始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政策。“皖南事變”后,1941年1月17日,蔣介石發表新四軍為“叛軍”,并撤銷其番號的“通令”和“談話”,要求各報刊登,并配發社論。周恩來連夜派人登門造訪市內幾大報館,告知事變真相。1月18日,《新華日報》沖破國民黨當局的重重阻撓,刊出周恩來的親筆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新民報》《新蜀報》《國民公報》等民營報紙甚至孔祥熙派系的《時事新報》,對于蔣介石的“通令”、“談話”均采取了沉默、拖延的消極態度,淡化處理,敷衍了事。例如,當時周欽岳主持的《新蜀報》,1月21日在第三版左下角刊出一篇不到200字的短評《肅軍與抗戰》,對新四軍持同情態度,指出,“為了整個國家民族的前途,希望這種痛心的事件,今后永遠絕跡。”由于蔣介石的倒行逆施,也就是從這時起,大多數民營報刊逐漸倒向以《新華日報》為主體的抗日民主力量一邊了。
戰斗在國民黨各派系報刊內部的中共地下黨員,為《新華日報》提供了不少重大新聞線索和重要情報。例如,中央社的劉尊棋借1939年9月隨前線抗敵將士慰勞團訪問延安之際,將毛澤東“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的談話寫成文章(即《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提供給《新華日報》和國際新聞社,向國內外廣為傳播,對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到了積極作用。共產黨員徐亦安、楊培新等打入由國民黨特務把持的《商務日報》后,逐漸掌握了該報的采編、經營大權,將言論和新聞轉到“在商言商”、“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方向上來。
到舊政協會議前后,絕大部分中間性質報紙和其大部分采編人員被《新華日報》爭取過來了,在重慶出現了進步記者群,他們經常在《新華日報》七星崗采訪部聚會。每逢集會活動,各報大都推《新華日報》為召集人或召集單位,每逢重大事件、重大報道,總是看《新華日報》抱什么態度,相互策劃,達成默契,或采取不同對策,或毅然發表聲明、簽名書(信)等。在與“謠言制造廠”中央社、《中央日報》《掃蕩報》等新聞專制主義報刊斗爭過程中,在輿論上占據了壓倒性優勢。1944年9月16日,毅然全文刊登了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國民參政會上“關于廢除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聯合政府”的報告,除《新華日報》大登特登外,重慶其他各民營報刊亦相繼刊登,這時的《商務日報》甚至全文照登。
1945年9月1日,《新華日報》發表社論《為筆的解放而斗爭》,一呼百應掀起新聞、圖書拒檢運動,導致國民黨戰時新聞、圖書原稿送檢制度垮臺。1946年2月“校場口”事件發生后,中央社、《中央日報》將郭沫若等被特務、暴徒打傷者,誣為打手,將打人的特務劉野樵等說成被害者,即有許多記者簽名表示抗議,并揭露親眼所見事實真相。至此,國民黨中央御用報刊人心喪盡,徹底孤立,在抗戰初期一度出現的以國民黨為主導的中國新聞界大團結局面,逐步變為由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進步新聞戰線大團結局面。
《新華日報》之所以能夠促成中國新聞界的大團結,其力量源泉在于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正確的政治路線、方針作指導(如“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有日益強大的人民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力量作后盾,敢于說真話,堅持真理等諸因素使然。另外,由于眾多友軍的配合,《新華日報》從一開始就不是孤軍作戰,而是在一個縱深的陣地上作戰。《新華日報》最終被國民黨當局查封后,曾與之共同奮斗的進步新聞戰線轉入國統區第二條戰線,繼續戰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了一分力量。
團結新聞界同仁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共同奮斗,《新華日報》的不懈探索積累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我們黨報、對我國新聞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這里就不贅述了。
[1] 韓辛茹.新華日報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
[2] 廖永祥.新華日報史新著[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8.
[3] 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G216.2
A
1674-8883(2015)19-0125-01
唐筱童(1967—),男,四川三臺人,碩士,重慶文理學院文化與傳媒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新聞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