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梅娜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網絡環境下新聞案件報道如何維護司法獨立
程梅娜
(新疆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從目的上講,新聞監督和司法機關審案都是為了維護社會公正,但它們之間又存在著矛盾。正確處理司法的獨立和輿論監督兩者之間的關系有重要意義。
輿論監督;司法;獨立
我們處在一個信息傳播迅速,傳媒力量強大,媒介監督強勁的時代。當然,司法制度也要受到監督。司法活動受到新聞輿論的監督是一個國家司法民主、公正的標志。雖然從目的上講,兩者是一致的。但是,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獨立之間也存在著矛盾。而且,隨著我國司法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審判公開制度的推行和新聞輿論監督的日益活躍,輿論與司法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而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使媒介監督越來越有深度和廣度,人們可以在網絡上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意見,互聯網的這種開放性給司法公正造成更大的壓力,也日益使新聞輿論監督與司法之間的矛盾激化。
(一)二者的評價標準不同
新聞輿論監督往往以道德的標準來評判案件。互聯網的發展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也使每個人都成為監督者。這些傳播者都沒有受過專業的新聞報道的訓練,只是從個人道德的角度來發帖,這樣就使得有些案件的信息來源有很大的傾向性。而網民的理性思維還有待提高,看到這樣的信息就很容易受到鼓動,對司法造成巨大的壓力。而司法審判要求司法人員以法律的標準來進行審判。這種不同導致二者互相不理解,兩者之間的矛盾無法逾越。
(二)法律事實的認定與新聞事實的認定不同
新聞事實往往是個別采訪所得,雖然經過一定的考證,但畢竟是個人的片面之詞。而法律事實必須具有規范的證據來源和經過嚴格邏輯推敲的證據鏈條才能認定的。媒體的報道往往傾向于受害者,而法院必須聽被告人、被害人、公訴人三方的陳述之后再結合證據認定事實。
(三)新聞報道具有傾向性,而司法則必須中立
專業的新聞工作人員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質,更不要說在這個全媒體的時代,發布信息的一般網民不但沒有新聞專業知識,更沒有法律專業知識。網民往往對審判過程和審判結果發表具有較大傾向性的意見或評論。而司法程序要求平等地對待訴訟雙方,為訴訟雙方制造平等參與表達意見的機會。而在互聯網的時代,即使新聞媒體秉承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但網絡評論和發表意見自由的特性使得大量充滿個人偏見的輿論充斥輿論空間。當這些情緒形成強大的社會公意合流時,就會給法院、法官帶來壓力。
(四)新聞從業人員的法律功底相對比較薄弱
司法活動是一項專業性活動,司法人員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而新聞從業人員在這方面有較大的缺陷。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不懂司法程序的規律,正是這方面的差異使媒體監督司法活動時難免有所偏差,這對司法獨立造成消極的影響。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在報道過程中難免以世俗的倫理代替國家的法律,造成媒介審判。
(五)網民素質不高
在互聯網的時代,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可以自由地發表言論。網民中間不乏理性的人,具有專業法律知識的人,但畢竟是少數,很多網民都是沒有法律知識的人,甚至沒有法律常識。更不要說有專業的新聞知識。他們發布信息和發表言論的角度知識從個人出發,從道德出發。并沒有想到這個消息是否客觀,是否真實。當這些缺乏理性的言論在網絡上匯集成巨大的輿論洪流的時候,勢必會影響司法公正。
(一)法院要積極主動地依法公開信息,以實現司法審判工作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法院和法官應該歡迎媒體的報道,法院提供給媒體的信息夠公開、夠透明,媒體和網民也就不會捕風捉影,從而使報道失實。人民法院的發布機構要加強與網民的聯系溝通,可以開通自己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賬號,及時向社會各界公開案件的進展情況。通過這些公眾賬號在第一時間把真實可靠、準確無誤的新聞發布出去,就能搶占先機,把握主動,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這同時也有利于公開審判制度的落實,有利于增強法院審判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和媒體的心理訴求。
(二)法官的綜合素質應不斷提高
法官的法律知識過硬,審判實踐經驗豐富,敢于并且善于獨立行使審判權,無論媒體制造的輿論壓力有多大,法官都能無所畏懼,依據法律辦事,獨立行使審判權。就如張二江受賄、貪污一案,一審判決張二江有期徒刑18年。按照我國有關的規定和慣例,受賄貪污10萬元以上就可以判處死刑,單位超過100萬元一般不判處死刑。而張二江經法院認定受賄69萬元,貪污10萬元。如果將其判處死刑并無違法之處。在媒體和公眾一片喊殺聲中,法庭并沒有判處張二江死刑。可見,審判公正,關鍵還是在于法庭、法官能夠不受輿論的影響,堅持自己對案件事實公正的認識和對法律的正確運用。
(三)不斷完善法律,增強法律意識
一方面,國家要不斷完善法律,特別是針對網絡上的一些行為進行法律的規范和約束。雖然目前有一些法律約束網絡行為,但還不是很完善;另一方面,要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使人們能夠懂法、用法,這樣才能在網絡輿論的洪流中保持清醒,意識到什么對的,什么是錯的。
(四)建立司法記者資格考試制度,促進司法報道的專門化、專業化
在案件的報道中,由于報道的記者沒有專業的法律知識,不懂專業的法律術語,常常用世俗倫理的語言代替法律語言,造成司法活動的輿論扭曲,這對當事人和法院乃至法律的權威造成極大的損害,甚而影響社會穩定。建立司法記者資格考試制度,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讓一些素質高的記者專門或主要負責法律方面的報道,沒有司法記者證的記者不得進行這方面的報道。這既有利于對司法進行有效的監督,又可以盡可能地不影響司法獨立。
[1] 張紅林.以司法理性化解強勢媒體對司法獨立的不利影響[A].全國法院系統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榮獲全國法院第二十一屆學術討論會二等獎)[C].
[2] 徐娟.網絡環境下社會輿論監督與司法公正的沖突與協調——以李某某案為例[J].鄂州大學學報,2014(21).
[3] 索站超.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報道與司法公正[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20).
[4] 首席大法官肖揚“解讀”司法與媒體關系[D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 2006-09-12.
[5] 中國廣播電視編輯記者職業道德準則[DB/OL].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2004-12-09.
G212
A
1674-8883(2015)19-01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