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認收視率令部分媒體忽視了對電視節目內容和導向的把關與控制,新聞內容與媒體責任相違背的情況越來越多,綠色收視強調媒體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
媒體的責任是什么?中國改良派思想家、政論家和新聞記者王韜先生提出,傳媒應當“其立論一秉公正,其居心務期誠正”,著名新聞學教授楊保軍先生則在《新聞精神論》說媒體的責任是: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收視率又是什么?收視率是當前形勢下,衡量新聞節目優劣的重要標準,決定了廣告投放,決定了電視節目和電視制片人的生存發展。
為什么要思考綠色收視率?收視率作為衡量一個節目傳播績效的重要標準,決定了節目的存活,追求收視率無可厚非,但是一些電視人對收視率的狂熱搶奪,使得部分新聞媒體這些年走向了另外一個極端。電視新聞造假、粗制濫造、抄襲紙媒、話題低俗化、新聞淺層化,迎合了部分受眾惡趣味、低級趣味、窺探欲、拜金主義、獵奇心理等等要求,卻忘記了媒體責任。這種迎合使近幾年“民生節目”的收視率超越了大部分的“權威發布”,高收視的民生新聞節目成了各大電視臺必爭之地。廣東電視臺、南方電視臺、廣州電視臺,幾乎每臺都有三四檔民生新聞節目,這些節目立足大眾,發掘本土新聞元素,收視率迅速飆升。他們贏得受眾靠的就是勁爆的報料以及受眾眼中的“敢說敢言”。按理說,這是一個好節目應該具備的元素,而反觀節目質量,幾乎很難找出一條完全符合好新聞標準的稿件,內容拖沓重復、信息量少、時效性低、甚至有大量擺拍的畫面。有某些節目為了能取得戲劇性效果,要求新聞事件中的投訴人采取過激行為。但是已經脫離了媒體應有的責任。
一位電視新聞前輩曾經和我說過,在20年前,電視記者無論去到哪里,都會受到尊重,但是現在防火防盜防記者。2014年兩會上,我臺記者曾分別向十幾個政協委員發出采訪邀請,只有一個人愿意接受采訪;一些新政策出臺,反復向政府部門發出采訪函,成功采訪的寥寥無幾;更甚者是,記者在正常采訪、履行社會監督職責的時候,遭到不明身份人員的毆打。究其原因,有人說是因為以前電視記者所報道的新聞傳遞出更多社會正能量,更準確地引領輿論。此言或許片面,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新聞版面上正面引導的新聞內容不足,“負面新聞”占據半壁江山,不少人擔心一旦接受采訪會禍從口出。充滿社會責任感,充滿正能量的新聞為什么少呢?和節目定位有關,和編輯有關,和記者也有關系。現在很多記者從事采訪工作以來,就沒采寫過多少這種類型的稿子,已經忘記如何寫“好話”,除了很少碰到合適的題材以外,直接原因還是缺乏基層經驗。
充滿正能量的新聞未必符合編輯、編審口味,記者未必寫得好,這難道可以成為舍棄這類新聞的原因嗎?難道新時代不再需要這樣的信息嗎?答案是肯定的。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這類新聞尤其需要記者突破創新,把新聞做得好看,讓新聞兼顧收視率以及受眾的利益,真正推動綠色收視。
本人認為有以下幾點可以作出改變。首先要強調如何有效體現節目的思想性和導向性。第一要對新聞內容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再一昧迎合受眾不良的需求,去制作一些內容不上檔次、新聞信息不足、極端個案等新聞。第二,電視傳播具有傳承文化的基本職能,強調了新聞媒體在對經濟活動、政治活動、文化活動的事件采訪中,能更凸顯出媒體人應該有素質。第三點,必須要樹立起媒體的責任,讓每個媒體人時刻緊記身上的責任,要意識到媒體的社會責任不是一紙空談,也不是存在于行業內的理想狀態,它就像“醫生要仁心仁術、教師要有教無類、警察要警惡懲奸”一樣,加強對新聞從業者的教育引導,樹立起媒體應該有的責任感,刻不容緩。其次,推動綠色收視率,還應建立多維的收視率評價體系,收視率的調查以電話調查、填表詢問,調查儀自動記錄等三種辦法為主,但受到地域的限制,也會出現數據不及時,數據服務不足,數據規范程度等問題,在幾年前參與的一次收視率調查中,本人發現有參與調查的學生為了節省時間,直接找熟人填表,這樣一來,最終數據肯定是更不合理的。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受眾接受電視媒體的信息,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守在電視機前,受眾可以通過網頁、微博、微信、APP等方式接收新聞信息,有越來越多的電視媒體建立了自己的APP、官方微博、公眾微信等。而運用這些新媒體時,如微博,數據顯示,粉絲超過一萬相當于一本雜志的影響力,超過千萬就相當于省級電視臺的影響力了,新媒體的影響力應該納入到電視節目的收視影響力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視率的多維評價體系中,還要加強對受眾滿意度的調查,受眾口味不一,對節目的滿意程度,會有千差萬別,但如果不了解受眾的滿意度,無疑就是閉門造車,很多想當然的新聞就出來了。因此,要綠色收視,還需進一步優化收視率、專家意見、社會效果以及觀眾反映等各項指標的權重,建立多維的收視評價體系,更加準確客觀地反應節目的狀況,讓評價制度更規范、公正、科學。
當前,還應借助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東風,開展業務記者、編輯研討會,深入交流在實際采訪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情況,提供更多機會讓編輯、記者扎根基層,深入群眾,加深對基層工作的了解,提高服務大局、服務基層、服務人民的意識與能力,并就當地經濟發展、宣傳報道等各項工作出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