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雅 朱曉彤(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全媒體時代中國電視新聞節目發展中的語態演變
張文雅 朱曉彤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技術進步引發了傳播鏈條的變革,改變了傳統意義上傳者和受者的關系,促使新聞語態產生演變。“電視新聞語態”是當下乃至未來電視媒體及媒體人關注和革新的一個關鍵要素,貫穿于電視新聞主動表達的方方面面。本文通過對新聞語態演變路徑的分析,初步探索了全媒體時代新聞語態的構建。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語態;語態構建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都發生了深刻變動,所以人民群眾的文化價值取向也出現了多元共生,在這種情況下,媒介傳播視角進入了轉型狀態,信息傳播技術出現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所有這些因素都改變著電視媒體生存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影響著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構建。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轉變歷程表明,我國電視新聞節目語態的演變和發展是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對于電視新聞節目而言,電視新聞語態不僅是對語言的一種符號表達,更是聲音、文字和圖像構建新聞事實的綜合表現,并且用這種聲音、文字以及圖像所代表的特定的意義,向受眾傳送內容。
中國電視誕生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電視新聞語態表述較為單一、嚴肅、僵化,這種語態方式被稱為“新華語態”,這種傳播方式與當時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有很大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以及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特別是20個世紀90年代初起電視產業迅猛發展,這一時期是我國電視新聞節目語態轉型的重要時期,電視新聞在傳播方式、語態上有了明顯的變化,傳播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降低了自己的語態,以平等的互相交流取代了之前上傳下達的播放局面。
伴隨著通信和數字技術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沖擊,熒屏節目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客觀上需要傳播語態的多樣化。電視媒體主動改造現有的制播上的局限,在合理利用現有內容資源的基礎上,構建全媒體時代新的合作渠道。受眾對電視新聞節目有了更高的需求和期望,新聞語態需要更符合當下的多元媒介環境,讓語態彰顯平民化、生活化和地域化,直播時的語態往往更加平實、生動,更加自然、親切,更加貼近生活。
2.1電視新聞語態的平民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民眾“本我”意識的蘇醒,電視觀眾的需求已然發生了新的變化。電視媒介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機器,通過傳播信息與構建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維護社會的安定,確保其統治。電視在傳播媒介中占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但是基于其影響力的需要,電視新聞必須而且已經開始在取材視角、敘事模式、主持人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創新,改變高高在上的語態,采用更加有效的傳播策略,以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2.2電視新聞語態的網絡化
新媒體為新聞語態提供了新興網絡語言,網絡平臺本身也為新聞語態建構了多元的語態立場。通過網絡視頻、微博互動、百度貼吧等網絡互動方式,電視新聞節目可以獲得遠超以往的節目覆蓋率和影響力。
2.3電視新聞語態的生活化
“新聞讓生活更美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新聞語態要向生活化轉變。新聞語態“生活化”轉變必須要體現出人情味,并且語態轉變必須要有常態化的直播,因為直播時的語態往往更加平實、生動,更加自然、親切,更加貼近生活。隨著媒體全面深化改革的再出發,電視媒體傳播新聞信息的理念與模式,以及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心理、習慣以及渠道,都在發生重要的變化。
電視節目通過新的拍攝手法、新的語言形式對新聞進行報道,這種新的新聞創作模式不斷推出受到人們群眾的歡迎,新的作品衍生了新鮮的感覺,讓電視工作者和觀眾更加契合,擔負起信息傳播、輿論導向以及建構和諧社會的責任。
媒介融合的趨勢愈演愈烈,使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所以全媒體的新時代已經到來,傳媒生態正在進行著深刻、快速的調整。中國電視新聞的語態變化就是在電視人的主動選擇和媒體技術的日益廣泛的影響力和擠壓之下,逐漸呈現出種種新的變化。在語態表現上,電視新聞對社會基層普通勞動大眾的“仰望”語態及對最高權力機關、代表們的“平視”語態,媒體更應該在新聞節目中表現出了“平民語態”中的最高境界:“替民請命”“為民謀益”。而且新的新聞語態的出現,并不是要取代舊的新聞語態,這種變遷并不是相互替代的,而是取長補短,是在原有的語態基礎上進行好的疊加,好的調整。隨著“媒介大融合”時代到來轉型成功,整合媒介資源,建立最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的媒體,這也是電視媒體最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楊主格.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話語轉變[D].沈陽:遼寧大學,2012.
[2]高紅波.中國電視語態的變遷[J].電視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