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萌萌(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輿情研究中心)
網絡直播型新聞談話節目可行性研究——以《鳳凰直擊》節目為例
李萌萌
(作者單位:重慶工商大學輿情研究中心)
摘 要:隨著網絡媒體迅猛發展,如何使新聞訪談節目能夠適應多變的網絡環境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鳳凰衛視基于鳳凰新聞手機智能終端,推出了一期移動網絡直播型新聞訪談節目。盡管該節目并不成熟完善,但新的主持環境、嘉賓面貌和線上線下互動模式,是“多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訪談節目的新的探索,可供仔細研究評判。
關鍵詞:新聞訪談;移動網絡直播;媒介融合;互動模式
新聞談話類節目一般是以社會熱點以及各類新聞事件為主題,由主持人與嘉賓、觀眾共同討論、互動交流的電視新聞節目,在挖掘新聞深度、客觀分析報道、拓展觀眾視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無論是央視開播的《實話實說》《面對面》還是鳳凰衛視主持的《鏘鏘三人行》《一虎一席談》,新聞談話類節目在電視新聞類節目中都曾占據一席之地。但與網絡節目相比,新聞談話類節目形式單一,由于屬于錄制節目,易遭到“演戲”“作秀”等指責,且“一問一答式”式談話缺少隨意性與互動性。在觀看該類節目時,受眾的不同觀點由于無法即時溝通,只能私下反對或停止觀看,導致收視率低迷不前。目前,介于社交媒體交互性功能,部分新聞訪談節目正在搭建與觀眾的互動橋梁,但訪談在前,互動在后的模式,也不免阻礙其影響。
自2005年起,鳳凰衛視便開始新媒體實踐工作,先后開辟了鳳凰網、官方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陣地,并努力將“全媒體”理念運用于實踐,以此提升自身影響力[1],與此同時,“直播”也成為鳳凰衛視改革重點。2014年9月,鳳凰新聞手機客戶端新推出“直播”專欄,通過直播新聞現場與網友互動。直播專欄重點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是《全媒體大開講》,通過夾敘夾議的方式,為觀眾梳理一天內的精彩內容;二是《鳳凰直擊》,拍攝事件現場,與觀眾溝通正在發生的事。
由于現場直播存在技術性難題和專業性素質要求,前期《鳳凰直擊》選擇的內容多為倫敦時裝周、李娜退役發布會、春節聯歡晚會、馬云納斯達克訪談等準備充足,不涉及個人觀點以及第三方所舉辦具有影響力的活動。但是,在2015年3月6日,鳳凰衛視直播了一場鳳凰新聞客戶端主辦的網絡直播新聞談話類節目《中日電飯鍋大PK 煮飯技術哪家強為》(以下簡稱《中日》),這是一場“試水”行動,也開啟了新的節目形式。
有媒體報道稱,多達45萬的中國游客赴日消費時,爭相搶購電飯煲、馬桶蓋等常見日用品,引發網友對國內外企業產品質量與創新問題的極大關注。區別于過去《鳳凰直擊》中的會場直播節目,以此社會熱點為主題的《中日》由鳳凰新聞主筆唐駁虎攜二毛等6位評審進行盲測,并在評判中日電飯鍋究竟哪家強的同時,對中國旅客搶購日本電飯鍋事件進行深入評析。
2.1多重主持把控現場節奏
《中日》節目中,共有4位主持配合將主會場與分會場相互連接,主會場是有6位嘉賓和測評團隊的直播間;分會場則是觀眾通過手機客戶端觀看節目直播并發表評論的智能端口。一位節目現場主持人負責控制節目進度、訪談嘉賓、活躍現場氛圍,而剩余三位互動主持人則通過發布即時消息明確節目意義,跟進節目進度,同時通過文字與觀眾充分互動,提升參與感。互動主持人一般由該節目編輯擔任,能夠通過文字緊跟網友思路,盡快消除網友對于該節目的陌生感,在構建的受眾環境中找到“我為嘉賓”的感覺。節目直播中,幾位主持人密切交流,與網友互動,主持人將網友的觀點和好的意見整理反饋給現場節目主持人,進而向嘉賓傳遞網友意愿,現場調整談話思路,解答網友困惑,同時使網友在直播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引發收視激情。
2.2現場嘉賓還原生活情緒
一般電視訪談節目,播放40分鐘的節目需要錄制1~2小時,剪輯修改后將嘉賓不滿意或出現語言錯誤的片段略過、重新調整訪談順序,用移花接木的方式重構訪談話語意義。但在直播節目中,一切都順其自然。網友可以看到嘉賓暢所欲言的狀態,休息的儀態以及偶爾說錯話、暴露秘密的窘態。在《中日》節目中,一位嘉賓由于較為習慣日產電飯煲,在節目中多次據理力爭,通過極端否定中國產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引發網友側目,甚至引發主持人的不滿。試想如果該節目經過剪輯,全部被剪掉呢?我國電視新聞談話類節目正是籠罩著一層“偽談話”的身影,被指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談話節目,僅僅是“演戲”“作秀”[2]。
2.3在線參與點燃受眾激情
《中日》節目播出后,觀眾從幾千飆升至20多萬,由于通過《鳳凰新聞》手機客戶端進行推送,能看到《中日》節目的觀眾,都擁有移動智能客戶端。基于此,《中日》通過三種方式加強與觀眾的互動:其一,開辟聊天平臺。在該欄目空間劃分時,直播訪談視頻下設有“聊天”板塊,觀眾無需登錄,可以隨訪談進度暢聊對于訪談主題的意見和對該節目的建議,也可以針對其他觀眾的觀點進行回復和稱贊,形成“思想的碰撞”,找到“共同的聲音”;其二,挑選受眾“上墻”,突出觀眾主體性。在“聊天”板塊旁,該欄目開設“上墻”板塊,內容少而精,只有主持人發言及
優質評論可以“上墻”;其三,觀眾發言,直達現場。在該欄目中,網友意見直達現場主持人和嘉賓,作為主角的觀眾能夠按照“自己”的意見改變節目內容,使三方互動共同存在。如《中日》中,由于主持人現場在制定電飯鍋米飯好壞的標準時出現疏漏,經網友發布在“聊天”版面中后,由主持人反饋,在直播中直接修正問題并對網友進行致謝。
盡管擁有以上優點,但作為鳳凰衛視一檔“試水”節目,網絡直播新聞訪談仍存有較多問題。
首先,主持人專業素質較低。直播類節目要求主持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一旦發生問題,能夠及時引導談話走向,把握節目進度,將談話收歸主題、解決嘉賓的某些尷尬局面。在《中日》中,由于主持人未能清楚解釋評測規則,導致嘉賓點評時出現較大疏漏。網友不斷刷屏指責,主持人更為緊張,嚴重影響節目進度。
其次,要給嘉賓打“預防針”。在直播節目中,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因此,嘉賓在節目開播前必須和主持人、導演等進行溝通,熟悉訪談流程,明確訪談主題,并且在節目中避免“夸夸其談”,而需展現自身的素質修養,思想觀點,給網友留下深刻影響。
再次,《中日》中最受詬病的是前期策劃準備不足,導致節目播放近兩小時。作為一檔直播節目,在開播前,就需斟酌每個細節,完美呈現。盡管小錯誤可化為顯示新聞訪談真實細節,但若錯誤不斷,則會失去瀏覽量,贏得“倒彩”。在該節目中,網友甚至一度發言:“求廣告!!”以表示對節目準備不足的不滿。
最后,網友素質參差不齊也對該節目產生不小的影響。在“聊天”板塊中,不時有網友撰寫泄憤言論,內容低俗,直接影響主持人與其他網友所構建的和諧氛圍。顯然,過濾、屏蔽低俗言論也將是《鳳凰直擊》技術平臺未來研究的方向。
網絡直播新聞訪談節目,基于手機智能終端、受眾碎片化時間、多方位互動的環境,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且由“單向度”轉變為“多向度”的傳播方式使新一代受眾群體更易接受網絡直播——更加生活化、接地氣的對話方式。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度發展,形成了全新的數字媒體平臺——廣播、電視、報紙、網絡、手機等媒體都將實現數字化對接,只有在廣闊市場中挖掘“第一桶金”的人,才能會成為未來真正的贏家。
參考文獻:
[1]陳靜.新媒體語境下的電視新聞創新——以鳳凰衛視《全媒體全時空》為例[J].現代視聽,2014,(11):19-23.
[2]冼致遠.新聞談話節目的“真實”困境——以《新聞會客廳》為例[J].青年記者,200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