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毅(作者單位:羊城晚報區域新聞中心)
互聯網背景下媒體倫理困境與出路
宋 毅
(作者單位:羊城晚報區域新聞中心)
摘 要:互聯網的廣泛使用使媒體面臨全新的發展環境,媒體內容空前傳播,傳播范圍更為廣泛,傳播渠道更為開闊,傳播速度更為迅速,傳播后果更為不可控。這些因素使媒體倫理受到空前的挑戰。因此,現階段有必要檢討媒體倫理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并在此條件下為媒體理論所存在的困境尋找新的出路提出一些可行的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媒體;倫理挑戰;出路
隨著互聯網媒體的發展,媒體傳播被注入了新的內涵,其內容和表現形式與傳統的媒體傳播相比發生了許多變化。
1.1媒體傳播載體的變化
網絡媒體的傳播載體主要是以電子技術、數字技術以及諸如ICP/IP協議等網絡技術為特征的國際互聯網絡;而傳統的媒體傳播主要以紙質為載體的報紙、以無線電為載體的廣播來進行傳播。傳播的載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2媒體傳播范圍的變化
互聯網媒體傳播的信息可以隨意復制和加工,這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網絡。不管是在哪里,只要能上網,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信息都能瀏覽到,同時由于互聯網的普及,各地的信息也會得到第一時間的傳播,受眾都能查看到,媒體傳播的范圍變得非常廣泛。
1.3媒體傳播渠道的變化
傳統的媒體主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渠道將新聞傳遞給廣大受眾。而互聯網媒體傳播可以將聲音、圖像、文字或其他的新聞信息進行整合,從而融為一體進行傳播,這樣改善了可以多角度地將信息傳遞給受眾,并使新聞更能生動地在受眾面前展現出來,滿足大眾的視聽覺等方面的需求。
1.4媒體傳播速度的變化
在傳統媒體傳播時,其傳播發布的信息必須要通過嚴格的采集、篩選、加工等各個環節來將所獲得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這樣的話傳播速度非常受限。而在互聯網背景下,媒體可以通過網絡及時地將信息傳播到網絡上,并進行即時更新,而且所有公開的新聞都可以同步在網上反映出來,傳播速度更加迅速。
1.5媒體傳播后果的變化
正由于互聯網媒體的傳播渠道擴張、傳播速度加快,有些未經證實的信息也會第一時間涌入網絡。這樣就會對受眾群體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帶來各種負面的影響。由于互聯網媒體傳播缺乏把關,,只會使各種虛假消息傳播得更加猖獗,這樣對當事人和受眾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相對傳統的媒體來說,互聯網媒體傳播的后果會變得更加嚴重。
2.1價值多元化帶來的挑戰
在現代社會中價值觀的多元化是指一個社會系統中特定民族的社會關系、文化系統和觀念意識形態的離散、分化和互解的狀態。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些狀態都會被媒體暴露于網絡之上。當然由于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就會面對網民們的各種不解與評論。這樣也會造成一定的矛盾。
2.2受眾群體倫理水平帶來的挑戰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計算機和互聯網,人們會在網絡上工作、娛樂、購物和交往,這些活動都被電子網絡文件所記錄。其他人很容易通過計算機采集、檢索、處理和傳播這些信息,由此而威脅甚至侵犯個人的隱私。尊重個人隱私,是人類共同的道德義務。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保障每個公民的個人隱私權,如私人秘密消費、電子郵件不受侵犯、電子監控下的個人正當權益不受傳播等,是媒體倫理的新挑戰。例如,2008年我國在網絡上開展的對“人肉搜索”的大討論,在網絡披露個人信息越演越烈的情況下,道德審判和網絡暴力的界線日漸模糊,“人肉搜索”是否合乎道德的質疑每每被人們提出。
2.3傳統文化的影響
傳統文化在人類歷史上對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文化也是人類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重要聚集點。隨著互聯網的推進,現代社會已經從工業化社會演變為信息化社會。那么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傳統文化的知識存儲方式以及漢字文化產生更大的沖擊。目前,主要采取電腦打字的方式來進行編輯漢字,而少了手寫的成分,這樣會對我國傳統的漢字文化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而且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各種網絡熱詞紛紛涌入媒體新聞,對我國慣有的語言表達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我國的傳統文化來說,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一步步地改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
2.4利益面前的“站隊”選擇
眾所周知,新聞的第一生命就是其真實性,這也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媒體最主要的工作也是第一時間將真實、客觀、有效的新聞信息展現在大眾面前。當然保證新聞的真實性也是當今社會所存在的道德問題。但是隨著市場化的推進,網絡媒體之間的競爭也演變得越來越激烈,造成媒體為了自身的利益而選擇以片面、主觀的態度來報道事實本身,甚至
有些媒體為了博得大眾眼球,將報道的事實更加夸張化。這也會造成各種虛假新聞涌入網絡。這樣對社會、對事件當事人都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同時所制造的虛假新聞也會挑戰社會倫理道德的底線,引發倫理道德危機。
2.5不同文化間的沖突
由于人們的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等各不相同,不少信息內容、倫理道德規范具有強烈的地域性;而互聯網的全球化、超地域性,把不同國家、地區之中的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從而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彼此相異的人們面前,甚至各種獨特的行為、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這樣也可能導致各種文化價值觀念的沖突。落后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并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日益經常化、表面化、現實化。在溝通、理解、解決、合作上的不協調,往往可能以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
2.6“攪局者”的挑戰
由于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媒體所報道的新聞覆蓋面廣,涉及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加之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特點,因此通過信息技術的發展,借用、移植、復制軟件程序就會變得輕而易舉。不道德的軟件開發者運用這些技術侵犯他人信息,同時對信息進行破壞等。網絡媒體所報道的消息有時也會受到一些網友的批判,并引起強大的反響。因此信息網絡化也會面臨著各路“攪局者”的挑戰。
3.1正確認識互聯網對媒體倫理的影響
互聯網的影響深遠而廣闊:一種在以往看似簡單和單項的倫理命題,在今天的互聯網背景下會有很多種倫理分歧和爭執,因此把握互聯網下媒介倫理方向,至關重要。我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為媒介倫理創造條件,尋找出路。
3.1.1國家應該從戰略的角度出發,在國家層面設立新聞媒體職業道德操守準則和倫理規范,并對互聯網背景下的新型媒體加強監管,對于行為失范的從業人員給予嚴厲懲罰,加強媒體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和教育,使其切實肩負起時代使命,既能從國家利益出發,傳播正能量,又能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確保新聞的真實性,推動社會進步和文明發展。
3.1.2新聞從業人員應該肩負起“社會守望者”的角色,成為全社會價值觀、公平和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堅守倫理底線,在公民知情權和個人隱私方面尋找“最大公約數”,在同情弱者和懲罰犯罪上尋求平衡,在弘揚真善美和打擊假丑惡方面尋求平衡,在尋找真相和遵守社會道德方面尋求平衡;以人為本,強調人的正當權利應該得到正當保護,做人性化媒體人。
3.1.3社會公眾應當樹立正確的善惡觀和客觀的評價標準,使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得到最大程度的監督和評判,同時又要當公共道德的執行者和參與者,提高自己的公共道德修養和倫理意識,共同維護互聯網下的媒體倫理環境。
3.2堅持傳統文化和現代傳播結合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百家講壇》欄目推出時,學者運用自己的理解,并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講解,將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與現代生活聯系起來,使廣大受眾更能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這也是現代媒體隨著時代的發展采用更現代的手段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非常成功地走向大眾的面前,正好在目前乏味、快節奏的生活中添加了豐富的調味劑,滿足了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同時后續還有些特別節目如《漢字英雄》等,都很好地滿足了受眾的需求。通過網絡媒體所倡導的良好的社會風尚和理論道德都能對大眾產生積極的作用,從而給整個社會增加更濃郁的色彩。將我國優良的傳統文化逐步融入了大眾的生活之中。這不僅豐富了現代傳播,使其有更加豐富的資源進行報道,同時是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更能生動鮮活地展現傳統文化所存在的魅力和精髓。
3.3堅持媒體倫理與時俱進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倫理也得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在互聯網背景下新聞媒體為了追求新聞信息的時效性,往往都在爭搶第一時間的新聞,而且這種競爭日益激烈。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審查也不好掌控,對網絡上涌現的各種消息并沒有專門的新聞立法機制來進行管制,而且審核不合理,準入門檻低,媒體把關理念不合理,就會有很多虛假的新聞涌入人們視野。所以,有必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構建立法體系,提高媒體的管理標準,加強其管理理念,使網絡媒體緊跟時代步伐,與當今社會共同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章海山,羅蔚.倫理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楊秀國,張筱筠.新聞報道親和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項德生,鄭保衛.新聞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