奐森元(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突發事件報道中網絡視頻新聞的優劣
奐森元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網絡視頻新聞能快速地在第一時間帶來現場的實時報道,迅速引起、引發輿論。但因為把關不嚴,假新聞泛濫,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也淺嘗輒止,也難以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進一步了解的要求。深度報道和后續報道缺乏,使其認可度較低。
關鍵詞:網絡視頻新聞;電視新聞;突發事件
“網絡視頻新聞”一詞與“網絡視頻”和“新聞”二詞有關。網絡視頻一詞顧名思義,是指在互聯網上傳播的視頻文件?!靶侣劇币辉~按概念來說可以稱之為“對新近或正在發生事實的報道”,而從通俗上來講,這里的新聞就是指我們日常在電視、報紙、廣播中通過聲光電、文字、圖片等方式所了解到的最近發生的事件。與此相關,“視頻新聞”則是指通過視頻的形式來傳播新聞的一種方式,是新聞從傳播方式上分類的一種。網絡視頻新聞則是在網絡上用視頻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和傳播的新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電視新聞也是視頻新聞的一種,當電視新聞被上傳到網絡上,并在網上傳播時,也就成了網絡視頻新聞的一部分。相比網絡視頻新聞只在互聯網上傳播,電視新聞在傳播渠道上既可以通過有線、無線電視網傳播,又可以通過互聯網傳播,所以不少學者都將視頻新聞視為網絡視頻新聞以便與電視新聞相區分。
網絡視頻最早以娛樂、短片、影視劇為主,且由于在帶寬、轉碼等技術上的限制,圖像質量較低,清晰度模糊,導致在一段時間內網絡視頻大部分淪為娛樂工具。隨著互聯網技術發展、新媒體的興起,網絡視頻開始在新聞視頻上發揮自己的功效且表現出自身特色。在自媒體等無線移動終端設備盛行之后,網絡視頻新聞發展更上一個臺階,不僅將電視新聞上傳,網站自制視頻新聞報道,更是給了每位擁有無線終端設備的普通人上傳身邊事的機會。Web2.0時代是一個低門檻、接近性強的時代,是一個網民可以參與創造內容的時代,這種背景下,身邊人的身邊事成為新聞,且以視頻的形式上傳到網絡上傳播已是司空見慣。在眾多突發事件中,往往第一手的視頻、圖像資料是來自事件經歷人或目擊者,傳統的電視媒體在搶占第一報道權上已經落后,不少視頻網站,也著力鼓勵這種“用戶生成內容”(UGC),在這種模式的帶動下,網絡視頻新聞有了長足發展,且不斷顯現出新的特點來。
相比于電視新聞,網絡視頻新聞在內容、更新周期、傳播方式上更容易受到觀眾青睞,也更符合當下生活節奏和新聞報道趨勢。作為一個及時性強,實時化程度高的媒介,在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網絡視頻新聞往往是第一個發出者。但第一個并不意味著最好,對于網絡視頻新聞在突發性事件中的優勢與劣勢,要進行科學分析。
2.1網絡視頻新聞的優勢
2.1.1快速,易獲得第一手現場信息
突發事件中,因為事件的突發性使得電視新聞記者無法在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而身處自媒體發達的今天,因為無線移動終端的盛行,不少身處突發事件中心的網友能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等電子設備進行錄像,進而將錄像視頻上傳到網絡中,形成名副其實的網絡視頻新聞。在突發事件中,相較于傳統媒體,網絡視頻新聞能夠在第一時間捕捉到第一現場的消息,起著前鋒的作用,它用最簡單的方法將現場的情況直接展現給受眾,而且可以不間斷地將現場的情況及時反映給人們,并不再需要進行后期制作、議程設置等過程[1]。在這個過程中,網絡視頻新聞的快速和便捷性優勢盡顯,電視新聞因為自身的限制只能做后期的追蹤報道或深度報道。雖然不少電視新聞會播放網絡新聞視頻,但因為電視新聞的審查更嚴,不少視頻也是被禁止在電視上播放。而電視新聞在獲取第一手新鮮信息上對于網絡視頻新聞只能是望塵莫及。以2015年3月6日廣州火車站砍人事件為例,事情發生后,最早由身處現場的網友通過為微博、微信散發廣州火車站發生砍人事件的消息?,F場最早的影像內容也是由網友通過手機拍攝上傳到網絡上,形成了網絡視頻新聞。網名為@隨風柒肆的網友微博轉發中可以看見一段現場的錄像視頻,視頻中不斷有槍聲響起,人們驚恐的叫聲,也可以看見幾位身穿制服的保安和武警人員拿著武器驅趕砍人者。這段視頻在網絡上大肆傳播,將網絡新聞視頻在突發性報道中傳播速度快、易獲得最新影像信息的優勢完整地體現出來。相比之下,電視新聞在報道此事件時候,大多只是用了簡單文字配圖和幾張有選擇性的圖片,加上事后已經打掃干凈的火車站視頻,可能因為審查和把關的因素該視頻并沒有出現。如此一來,人們在想獲取相關信息時則更加傾向于通過網絡視頻新聞來了解,電視新聞常被忽略。
2.1.2網絡視頻新聞更易快速形成輿論
突發性事件,特別是能引發人們廣發關注的突發性事件一般都是屬于公共事件。在這類事件因為事關我們每個人,或與社會現象連接緊密,更夠引起人們
高度關注并引發輿論。對于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網絡視頻新聞能夠更快地引發輿論討論,形成眾多輿論場,這一點是電視新聞所不能及的。眾所周知,網絡視頻新聞上傳至各大網站和平臺后,因為評論功能,網友能夠及時評價對新聞事件的看法,因為互聯網的交互性,網民之間能夠通過評論交流,或達成共識或產生分歧,不同的輿論觀點在此形成、匯聚,網絡視頻新聞的高度互動性也得到充分體現。當這些輿論形成、壯大后,更會反過來影響該新聞的報道者,而電視新聞、網絡視頻新聞都會針對輿論現象做出反應和互動,形成一個個輿論場,直到該事件慢慢平息??梢钥闯觯诰W絡傳播過程中,不同的輿論觀點也隨之快速建立起來并在網絡中產生不小影響。相比之下,電視新聞對于輿論的引發往往是具有某一偏向性和主導性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網絡視頻新聞在引發輿論上不僅比電視新聞更快速,且所引發的輿論討論往往是多元的,是多種意見的交鋒,影響力也更大。
2.2網絡視頻新聞在突發事件報道中的劣勢
2.2.1三分鐘熱度,深入報道較差,認可度低
互聯網虛擬空間覆蓋全球,漫天資訊接踵而來,信息流動速度遠超電視。在海量的信息和視頻上傳的背景下,網絡視頻新聞的更新周期大大短于電視新聞。但不能否認的是,互聯網因為新事物層出不窮,一個議程剛剛被設置,另外一個議程就已經誕生。在議程頻繁出現的網絡,不少網絡視頻新聞都是呈現出三分鐘熱度,表現為“大起大落”。
對于突發事件的報道,很多網絡視頻新聞都是剛出現時候引起廣泛關注,但隨后便沒有后續,不了了之。要么被電視新聞接棒,進行深度報道,要么就“自暴自棄”再無后文。長此以往,網絡視頻新聞縱然內容及時更新,其認可度較低,不少人將之視為電視新聞的補充物。在某項針對網絡視頻新聞用戶的調查中,有六成以上的調查對象認為網絡視頻新聞不符合自己獲取新聞的習慣,這說明目前大部分受眾尚不認可網絡視頻新聞這種形式。至少是一段時間內,網絡視頻新聞還不能為廣大受眾所接受,網絡視頻新聞平臺目前無法成為網絡新聞主體[2]。電視新聞雖然在新聞來源上占不到優勢,甚至不少電視新聞將網絡視頻新聞作為新聞來源,但不可否認電視新聞具有一個持續性,在事件發生后有一系列的追蹤報道,甚至進行調查性報道和深入報道。以深圳機場高架橋撞人事件為例,網絡視頻新聞除了現場事發視頻外幾乎再無下聞,而深圳衛視、鳳凰衛視等對該事件進行了追蹤報道,將前因后果還原,并對當事人進行分析調查,讓觀眾對此事件有一個充分了解,使整個新聞顯的飽滿。
2.2.2把關不嚴,可信度低
如果說網絡視頻新聞可以在速度和數量上超越電視新聞,那么后者則是以“慢工出細活”為標準來進行新聞產出。兩者這一區別很大程度是兩者把關程度的同所導致的。電視媒介歷史較長,風格較為嚴肅,有較為嚴謹的編輯過程和較為健全的把關與審查機制[2]。網絡視頻新聞因為尚屬于新生事物,網絡視頻編輯在內容上把關不嚴,刻意地追求速度和數量,導致一些質量不高、內容虛假的視頻內容上傳,形成了假網絡視頻新聞。之前爆出的“下雨天最美女孩”視頻,是一個女孩子在下雨天為一名殘疾乞丐打傘,該視頻新聞在網絡上引發不少反響,稱之為“最美女孩”,但隨后有網友爆料該視頻為擺拍,是刻意炒作,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假新聞。再比如突發性事件中,自2014年3月昆明火車站發生砍人事件后,成都、廣州均有“砍人事件發生”,不少網民將群眾驚慌四散的錄像發布到網絡上,但是到最后這事件被證明為子虛烏有。但是在網絡視頻新聞中“XX發生砍人事件”已經作為一個顯著標題引起了人們強烈關注,最后被證明是假新聞也只會讓人們感到納悶和不解。類似事例層出不窮,相比于電視新聞精耕細作所樹立起的權威性,網絡媒介則難以獲得,其主要原因是網絡編輯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和新聞,在追求點擊率的壓力下,往往會更加關注時效性與轟動性。此外,電視因為普及程度高于互聯網,且在內容審查上充分考慮了接收人群和大眾影響力,因此播出來的內容都是“千挑萬選”。網絡普及率看似與電視不相上下,但在不少地區門檻仍然較高,且網絡用戶喜好千差萬別,網絡編輯不用刻意地去考慮所有人的口味和影響,因此讓不少內容以次充好,進而影響了網絡新聞視頻的質量,對其權威性造成影響。在塑造自身形象上形成阻礙,“視頻新聞只有堅持以健康、真實、客觀的面貌出現,才能有效與傳統媒體、政府機關等部門做到有益、和諧的互動”[3]。
網絡視頻新聞與電視新聞相比有不可替代的自身優勢,也有亟待消除的缺點。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網絡視頻新聞能在第一時間帶給人們現場的實時報道,但不少新聞因為缺乏必要的查證被證明是假新聞。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淺嘗輒止,也難以滿足人們對新聞事件進一步了解的要求,深度報道和后續報道缺乏,使網絡視頻新聞認可度較低。在媒介融合的今天,網絡視頻新聞能否整合電視新聞的力量,各取所長,給人們打造快速、飽滿、準確、客觀的新聞套餐,是其要不斷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茜.突發事件中公民視頻新聞探析[J].視聽專論,2014,(10):8-10
[2]馬博雅.電視新聞與網絡視頻新聞傳播的比較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12,(4):36-39
[3]張收鵬.網絡視頻新聞的輿論力量——以“6·5”成都公交燃燒事故為例[A]//中國傳媒大學第四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