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冬(作者單位:焦作日報社)
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
張 冬
(作者單位:焦作日報社)
摘 要:不同類型新聞報道中的道德倫理問題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本文以災難類和犯罪類新聞報道為例,簡單談談如何在不斷提高新聞報道水平的前提下,注意相關倫理問題。
關鍵詞:新聞;新聞報道;倫理
自現代新聞報道模式興起之后,新聞倫理這一概念開始出現。實際上,新聞倫理是在人文倫理的基礎上不斷調整、修改并結合新聞報道這一職業的特色而逐步形成的一種職業倫理。上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新聞學者卡斯帕·約斯特出版《新聞業倫理學》一書,并在其中對新聞倫理這一概念進行了充分論述。90年代初期我國新聞業也出現了有關新聞倫理的研究成果,但就目前發展情況來看,新聞界對于新聞倫理的界定還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一些研究人員將新聞倫理定義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產生和形成的一種規范類學科;還有一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新聞倫理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包含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同時還有新聞媒體的職業道德。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新聞道德的領域,能夠采用一般倫理學的原則或原理來解決并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是一門有關行為規范和新聞媒體社會道德的學科,對未來新聞媒體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1盡可能避免對他人的傷害
災難新聞報道很容易使一名新聞工作者陷入兩難境地,到底是否應該將真實情況告訴公眾,或應該選擇怎樣的方式將災難現場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一般講新聞工作者會依照“最小傷害”準則來報道災難新聞,就是說在對此類新聞進行報道時,要充分考慮到觀看者的情緒,要考慮在報道中所使用的視頻及圖片資料,盡可能降低災難給人類心理造成的創傷。美國新聞業針對災難新聞報道專門成立了一個服務中心,以便于更好地服務于創傷、沖突、悲劇事件的新聞報道。總的來說,災難新聞報道要將受訪者的尊重與保護放在首位,滿足這兩方面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夠小心謹慎地對其進行深入采訪,盡可能地將更多的人文關懷給予這些受到傷害的人。
2.2新聞媒體要使用更具有“人情味”的報道策略
新聞報道雖然需要一些技術上的支持,但我們不能沒有“人情味”,任何災難圖片或視頻資料均有可能給親身經歷者或旁觀者帶來一定的刺激,進而導致他們難以恢復心情。因此,在進行災難新聞報道時,要對所使用的新聞資料進行全面分析與研究,切不可因為資料數量上的問題,而忽略了“人情味”。同時新聞媒體要提高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在取材時應將對他人造成的侵權范圍將至最低,拿道德尺度來衡量新聞資料的可用性。充分實現新聞媒體與新聞工作者之間的資源共享,從根本上解決不同單位不同記者對當事人的重復采訪,讓當事人不斷回憶他不愿意再想起的場景的問題。此外,災難類新聞的報道應該由經驗豐富的記者來執行,這樣能夠在結合國家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尊重當事人,同時最全面真實地反映現場情況。災難新聞報道人性與關懷的體現,不僅要求記者全力追蹤新聞內容,同時還要充分展現個人感情,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災難類新聞報道水平。
受眾媒介素養即受眾在實際生活中接觸、解讀或使用媒介的素養,受眾素養與新聞職業道德之間存在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在新聞報道中,媒介與受眾屬于同一層面,兩者之間任何一方出現的變化均會對另一方產生一定影響。更為形象地看,兩者屬于一種“螺旋式”關系:一起盤旋前進。媒介在對犯罪類新聞進行報道時,如因道德倫理上的問題使得一些低級庸俗的犯罪新聞出現在受眾面前,那么就會影響到受眾的道德素質,進而促使受眾在倫理上的退步。同樣如果受眾具有非常優秀的媒介素養,那么在很多犯罪類新聞信息面前就會具有一定的辨識能力,能夠自我過濾那些道德行為低下的新聞媒體。優秀的犯罪類新聞報道一定要真實,要具有較高的新聞價值。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對具體犯罪類新聞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如何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如何既能夠向受眾群體真實報道具體情況同時又能夠避免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人文精神提倡關心人、愛護人,犯罪類新聞報道特別要注意一點的就是不能讓新聞內容成為誘導受眾群體的“教科書”。
近幾年社會公眾對于新聞報道倫理問題尤為關注,如何從根本上提高新聞報道水平,更好地在新聞報道中融合人文精神,提高受眾群體道德素養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陳博.芻議新聞報道中的倫理缺失問題及其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4,(18).
[2]劉晶晶.從“老外扶摔倒大媽被訛”事件談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失范現象[J].新聞知識,2014,(7).
[3]江映虹,余敏.淺析新聞報道中的再度傷害[J].聲屏世界,2008,(6).
[4]尹蔚虹,李林牧.淺析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媒體時代,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