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寧 肖 何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新聞頻道)
新聞碎片與人際傳播的回歸
許康寧 肖 何
(作者單位: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新聞頻道)
每個人都可以寫東西上傳到網絡,每個人也都是信息的發布者。信息的供應量越來越大,但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碎片化趨勢。
新聞碎片,是指傳播的新聞內容越來越缺乏整體性,條數很多,新的信息很多,但不完整,然而,受眾依然需要更接近事實的新聞,世界依然需要被深刻地研究。
新聞碎片化,對于處于變革中的傳統媒體而言,將意味著什么呢?傳統媒體是否還有自己的機會呢?
4月21日,著名的新聞人閭丘露薇在個人認證微博轉發了一則視頻“孩子在香港街頭小便 大陸夫妻與港人發生激烈沖突”。微博評論道:“這條視頻只是事件后半部分。孩子當街便溺,有路人拍照,遭孩子父親搶走相機和記憶卡,孩子母親打了路人一耳光。片中白衣青年看不過眼報警,并且阻止夫妻離開,雙方爭執,青年遭人用嬰兒車推撞。警察到場調查后,父親無條件釋放,母親涉嫌襲擊被捕,準保釋,五月中需到警局報到。”
微博一經發出,立即引發了就引發了網友的眾多評論,有網友指出,視頻忽略了父母主動帶小孩去廁所排隊并且在小孩小便時母親專門用紙尿布接住的細節,對港人拉扯呵斥并且拍了小女孩私處的畫面并未提及。
4月22日,閭丘露薇做出回應,補充了事件缺失的一段視頻,并評論道:小孩當街便溺,只不過看昨天微博視頻文字描述不全補充新聞而已。隨后又補充稱:另外,不要在公開場合暴露孩子身體是做父母常識,找不到廁所,找個角落避一避。幫孩子換內衣都應該去廁所,或者角落,不要當著陌生人,這是愛孩子的表現。如果真的廁所和人口比太低,要求政府多建公廁。另外在香港,再有道理,動手一定違法,要維權,比如要刪除照片,主動報警,電話999。
這起發生在2014年上半年的微博事件,最終發展成了涉及網絡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的大范圍辯論活動。如果把閭丘露薇的微博看成一次新聞報道的話,那么,閭丘露薇第一次發布的視頻并不是完整的新聞事實,換句話說,只是新聞事實的一個片段。對于第一次接觸這部分碎片的受眾而言,大部分人會把這些碎片化的內容當成全部的新聞事實。
如今,上網閱讀新聞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以秒計算,不斷更新的信息,條數很多,但大多不完整,傳播的內容也缺乏整體性。雖然公眾對信息內容的了解越來越多,但大都停留在蜻蜓點水的程度,對那些原本發生不久的、具有重大新聞價值的事件缺乏完整、深入的了解。與之相伴的,是受眾評論的感性化和情緒化。這便是新時代新聞報道碎片化的概念。
2.1 新聞報道碎片化是網絡時代的必然。動態寫作、實時更新,這是網絡媒體處理新聞的一種常規方式,突發事件或重大事件的報道更是如此。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轟炸,已經習以為常。為了追求時效,新聞報道更加注重各個點的狀態,注重信息的簡單傳遞,整個新聞事件的完整線索,常常不能在一條新聞報道中得到表現。對受眾來說,從單篇新聞中得到的信息總是片斷的、零碎的。
2.2 微博微信等自媒體深入發展,進一步推動了碎片化的趨勢。三言兩語,現場記錄;發發感慨,曬曬心情;字數少,隨時隨地就能發布。自媒體的出現,進一步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傳播媒介的壟斷。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事件的報道者。這些來自民間的報道者更多地是出于自身的愛好和興趣,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有時候會有意無意造成新聞信息的不完整,從而加劇了新聞報道碎片化的趨勢。
2.3 新聞信息接受的碎片化,必然要求有新的報道方式與之相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越來越多的人不再在統一的時間觀看報紙,收看電視新聞。人們接受新聞消息的時間、地點有了強烈的隨機性。碎片化的新聞報道便迎合了這種快節奏的信息需求。只需要花費較少的時間,就能從寥寥幾句,甚至一張圖片或一段視頻,獲得新聞事件的大致情形。
2.4 不同形式的新聞之間,缺乏整合帶來的碎片化。在媒介融合的時代,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新聞,有了相互融合的可能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各種形式的新聞往往被分割在不同的地方,沒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帶給受眾的感覺就是一種支離破碎。
當使用“短平快”形容新聞內容,用速讀描述受眾習慣的時候,隨著產生的一個問題就是,傳統媒體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曾經有人預測,面對海量的信息,碎片化的新聞已經讓人們產生了排斥和厭倦。未來,傳統媒體又會重獲新生。筆者贊同這樣的預測,專業的傳統媒體在社會公信力與信息的完整程度方面,具有新興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那么,這個優勢又該如何發揮呢?
基于新媒體的新聞報道簡單直接,是赤裸裸的原生態,人們想看什么,自己去找就是了。傳統媒體體系的新聞傳播渠道被削弱了,每個人,無論是所謂
精英還是草根,都有平等的自我存在和自我表達的權利。每個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信息,自己想傳播或互動的對象,也可以屏蔽自己不想看的信息,遠離自己不想交往的對象。傳播體系的人際關系特征體現得越來越明顯。
在此背景下,傳統的電視媒體要想擴大傳播聲音,擴大影響力,需要重新認識人際傳播的特點,借助新的傳播載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整合推廣。
3.1 化身為“人”的角色,利用人際傳播的親近感,增強傳播效果。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人類交往最初、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形式。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拉近了異地傳播的距離,這類媒體也被稱為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拓展了人的社交范圍,時空限制被打破,實現了人際傳播的回歸。而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移動終端的出現,則更進一步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新媒體的人際傳播特點也越來越明顯。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一個重大新聞事件的最初的消息來源,并不來自于正規的新聞媒體,而是來自于QQ、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當中的朋友圈。朋友的親近感,增加了這類信息來源的可信度。
與這樣的媒介生態相適應,“人”的角色,應該受到傳統電視媒體的重視。這也就意味著,電視媒體應該放下身段,化身為一個普通的“人”,以人的角色進入個人的社交圈,與觀眾互動。
3.2 以新媒體的人際傳播為基礎,展開電視新聞的二次傳播。“二次傳播”,是近年來傳播環境的巨變對電視媒體提出的新課題。“二次傳播”就是借助自身平臺以及網絡、平面、戶外、線下活動等傳播手段,在電視新聞節目正常播出的一次傳播之后,實現“二次傳播”甚至再次傳播,提高新聞欄目的知名度、關注度和忠實度,實現電視媒體的持續影響力和傳播力。
媒介環境的變化,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難以在某個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收看一段時長固定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的碎片化趨勢,使得這種規定的傳統模式越來越缺乏吸引力。人們收看新聞的時間不固定,地點不固定,以社交媒體為基本構成了目前的新媒體環境。
在這樣的環境中,除了更加個性化的人的色彩需要突出之外,傳統媒體需要在正常的播出之外,重視電視新聞的“二次傳播”。在某些時候,這種“二次傳播”甚至會占據主要地位。
3.3 人際傳播的回歸,給了電視新聞新的機會,即用技術做好每一次新聞報道。筆者認為在未來的媒體發展中,更快的報道,將會讓位于越來越多的新媒體,而更好的報道,則應該由傳統的新聞媒體承擔。如果說,傳統媒體化身為“人”是態度的變化,那么,更好的報道,則是對能力的強調。
好的報道并非文字堆砌、長篇大段,而是運用新技術和多媒體,提升內容的豐富性和深度,并賦予性情。電視視聽新聞報道的線性特征,意味著信息轉瞬即逝,這一點曾經被很多媒體人詬病,但事實上,新媒體的發展,給了電視新聞打破這一線性特征的機會。
前面提到,電視新聞要想擴大影響力,必須重視新聞播出之后的二次傳播。二次傳播的主要手段就是新媒體。舉例來說,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多種表現手法的融合是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們根據不同的新聞報道內容,選用不同的表現手法,有時,甚至是多種表現手法并用。電視新聞二次傳播并不是簡單地把新聞放上網絡,而是要根據報道內容,進行多媒體的改造。
更好的報道的另外一個要求,就是深度。“我們現在賣的不是內容,而是觀點!”傳統媒體需要競爭的,不是報道權,而是解釋權。很多消息都是通過微博最先公之于眾,傳統媒體隨后跟進。新聞在新媒體上的傳播路徑,是在不斷的轉發接力和評論附加中擴散開去的。“眾聲喧嘩”中,受眾有時會陷入情緒宣泄的泥潭中。傳統媒體擁有訓練有素的采編人員和良好的專業人脈,通過自己的報道,揭示新聞背后更深的意義,擴大受眾視野,讓受眾不僅知其然,而且進一步知其所以然。
網絡傳播時代,不缺內容,也不缺記者,缺的是高品質的新聞作品,是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慧眼。
新傳播時代所體現出的人際關系特征對傳統媒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傳統媒體必須主動打破新聞傳播原有的時空限制,化身為“人”,與每一個受眾進行平等的互動和交流,而不是僅僅把受眾當成設定的靶標。另一方面,人際傳播所具有的隨意性、情緒化必須在傳統媒體的活動中得到糾正,用更全面更理性的態度,利用新技術做好每一次新聞報道。媒介只是承載新聞的載體,傳統媒體依然有自己生存的空間。載體會有新舊更替,但新聞本身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