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華(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
勿讓歷史真實失真——從抗日經典敘事到飽受爭議的抗日神劇
孫 華
(作者單位: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
摘 要:抗日題材電視劇一直深受我國老百姓的喜愛。尤其是新世紀以來,大量的抗日題材電視劇應運而生,然而也有部分口碑不佳、制作不精的作品混跡其中。本文重點梳理了抗戰影視的發展流變,以及當前抗日劇的現狀,并對抗戰影視健康發展提出了幾條原則。
關鍵詞:歷史;經典敘事;抗日神劇;糾治
抗戰題材電視劇伴隨著我國電視事業新生、茁壯而不斷成長,并長期在各大電視頻道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近年來反復重播的《亮劍》《雪豹》等作品,更是深受觀眾喜愛,并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和對八年艱苦抗戰的深切緬懷之情。然而,就在抗戰劇創作空前繁盛的同時,也誕生了《抗日奇俠》《向著炮火前進》等諸多一發不可收且飽受爭議的抗日神劇。這些作品不僅逾越了歷史題材作品的創作底線,罔顧歷史真實和民眾感情,更扭曲了民族記憶,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和深刻反思。
抗日戰爭如同一部浩瀚寬廣的歷史畫卷,為我們的影視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抗戰影像的主流是溫暖的,像戰時不分“門戶之見”的統一戰線;是滾燙的,如愛國志士結成的同仇敵愾;是奮進的,因為演繹了無數前赴后繼捐軀赴國難的生死豪情。
具體來看,抗戰影視可以溯源到20世紀30、40年代的電影作品,代表作有《風云兒女》《十字街頭》等。這些影片與左翼電影運動密切相關,大都以宣傳抗日救亡為主題,蘊含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表現了社會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群體的人們在動蕩時局中掙扎抗爭的故事,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經典篇目。到了1949-1966的“十七年”電影時期,我國的電影創作延續了現實主義藝術風格,電影銀幕仍然主要被抗戰題材作品占據。《董存瑞》《平原游擊隊》《上甘嶺》《地雷戰》《地道戰》等一批表現抗戰勝利、歌頌抗戰英雄的影片陸續出現在影壇上。這些影片中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如董存瑞、李向陽、邱少云、趙一曼、嘎子等,這些經典形象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生活主題,卻鐫刻進了一代又一代國人的記憶深處。
隨著上世紀80年代電視開始普及,抗戰影視創作從大銀幕轉向了小熒屏,抗日題材電視劇逐漸炙熱起來。1984年,改編自作家陳嶼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夜幕下的哈爾濱》開播,在當時自制劇匱乏的時代掀起了收視熱潮,也拉開了我國抗戰題材電視劇的序幕。《夜幕下的哈爾濱》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后,以中學教師王一民為首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在日寇和偽滿政府雙重陰暗壓迫下斗智斗勇的故事,該劇用成熟的鏡頭語言展現了哈爾濱的社會眾生相,塑造了王一民、玉旨一郎、塞上蕭等一批個性鮮明、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成為我國電視連續劇中最早的“抗日經典”。
在《夜幕下的哈爾濱》成功之后,1985年的《四世同堂》、1988年的《末代皇帝》、1989的《忻口戰役》、1990年的《圍城》等電視劇紛紛出爐,都直接或間接地表現了抗日歷史,均取得了良好的反響。電視劇《四世同堂》改編自老舍的文學經典,忠實地遵循了原作的基本結構、人物設計和精神內核,展示了戰亂下老北京城祁老太爺祖孫四代強烈的思想碰撞、不同人物完全背離的人生走向。該劇以一個四代同堂家族的內部矛盾沖突和坎坷變化,折射了戰亂籠罩下整個時代整座城的風云變遷,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深刻的思想性和獨具匠心的藝術魅力。再看轟動一時的《末代皇帝》,該劇開篇即呈現了清王朝廢帝溥儀作為戰犯押解回國的特殊場景,隨后通篇采用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再現戰火硝煙中的溥儀及其收監改造后的生活,因幾乎真實地展示了宮廷禮俗和歷史場景,該劇獲得了當年度的大眾電視金鷹獎優秀連續劇。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建黨、建國等重大紀念日的時間節點到來前,抗日影視“旋風”一刮起來便一發不可收。這一時期,觀眾喜聞樂見的作品有《亮劍》《我的兄弟叫順溜》《生死線》《雪豹》《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出品于2005年的《亮劍》更是被各地方臺重播了上百次。上述優秀抗日劇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將歷史的某個局部和斷面作為切入口,以客觀寫實、人性化、可視性的藝術手段復現抗戰經典故事,塑造了一批可親可敬的抗戰英雄,同時反思戰爭的血腥殘酷及其對生靈、人性、家園的無情摧殘,具有強烈的警示教育作用。
然而,抗日劇創作的快速繁盛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作品良莠不齊,出現盲目復制的現象。抗日神劇的后現代特征和其中的歷史虛無主義,使抗日
題材劇在坊間的好名聲急劇下滑,以致常常被網友調侃和戲謔。
2.1抗戰敘事武俠化、傳奇化。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就抗日神劇批評說:“主創是怎么新奇怎么編,奇俠、土匪、妓女,什么人都來抗日,就連賭徒也能抗日。”不僅如此,為增加收視率,部分抗日劇還主動貼上了武俠劇的標簽,將荒誕的想象、神奇的功夫加入劇中。在《抗日奇俠》中,繡花針、鷹爪功、鐵砂掌、太極拳等各種炫目絕技成為抗日英雄的看家本領,日本鬼子遇上這些奇俠無不聞風喪膽、魂飛魄散。在《利箭行動》中,八路軍竟然組建了一支利劍特戰隊,隊員個個身懷絕技,功夫了得,既能飛檐走壁,還身藏精妙絕倫的飛刀特技,被網友稱為“凌波微步+小李飛刀”。
2.2人物設置偶像化、浪漫化。一方面,部分抗日劇罔顧時代背景,采用了時尚、現代的偶像化包裝方式,部分人物形象、服裝服飾、場景道具都脫離了當時的實際。這些“抗戰偶像劇”以“唯美抗戰”的方式顛覆了觀眾對抗戰劇的刻板印象,比如《向著炮火前進》中土匪頭子因駕馭雷摩,身穿皮衣,戴雷朋墨鏡,頭頂雞冠頭型,被戲稱為“最潮土匪”。另一方面,有些抗日神劇以大量的篇幅描寫情感糾葛,甚至三角戀、多角戀,走上了娛樂媚俗,大搞煽情的路子,殘酷的歷史被悄然解構甚至被褻瀆。如《狂飆支隊》中橋隆飆與四個女人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復雜情感糾葛,《獨立縱隊》的感情戲更為神奇,女八路、女土匪、戲人、軍分區司令員共同上演了一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多角戀。
2.3暴力與低俗橋段頻頻出現。抗日歷史不僅被毫無顧忌地拼貼和戲仿,融入武俠化、偶像化等元素,甚至被粗俗地游戲化、戲謔化了,近年來抗日劇中恐怖暴力和低俗橋段“屢見不鮮”。比如,《異鎮》中大量出現割喉、拔指甲、甚至挖眼睛等血腥鏡頭;《一起打鬼子》更是驚現“褲襠中掏出一枚手榴彈”的離奇情節……此外,“下藥寡婦被占便宜”“裸女與八路軍相互敬禮”“手撕鬼子”“單手掏心”等“奇觀”情節大量出現。抗日神劇中頻現的暴力或色情場景,反映了當前不少所謂的文藝創作者根本不具備藝術道德和專業素養。
抗日題材電視劇是國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將這段特殊歷史通過聲畫藝術直觀地呈現給大眾,同時也傳遞了一定的歷史觀、戰爭觀,對于社會大眾尤其是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道德傾向、價值觀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3.1守住歷史真實這個不可撼動的底線。當前,在《抗日奇俠》《向著炮火前進》《一個鬼子都不留》《箭在弦上》《利箭行動》等為代表的抗戰雷劇中,抗戰歷史變成了江湖游戲,殘酷的戰爭成了詼諧的游戲場,真實的抗日歷史被蒙蔽,乃至混淆了受眾的歷史認知,影響了受眾的歷史觀的建構。毋庸置疑,藝術具有多樣性,必須鼓勵創新和創意,但是藝術創作也有不可逾越的禁地,而抗戰題材的禁地就是嚴禁戲說和歷史虛無主義。抗日劇中諸如“手撕鬼子”“天馬行空”等不尊重歷史的嚴重浮夸和樂觀主義絕非愛國表現,而是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的行為。因此,抗日劇的創作務必尊重歷史真實,杜絕過度娛樂化的消費。一是影視審查機構要嚴格把關,加大對胡編亂造、天馬行空、不受拘束的抗日神劇的審查力度,提高準入門檻;同時要加大對弘揚主流價值觀的抗戰劇的獎勵力度,引導創作導向。二是編劇、導演、演員等文藝工作者們要正確處理好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這對矛盾,堅守藝術創作底線,尊重血淚歷史,做到不戲說、不歪曲。
3.2表現戰爭的殘酷和對人性的考驗。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殘酷的,不流血的戰爭是沒有的,只是因時間、地點、規模大小不同,其殘酷程度不同而已。著名電影人張勇手曾說,“既然拍戰爭片,就要敢于真實地表現戰爭的殘酷性,敢于表現殘酷戰爭中的人。”當前,抗日劇中關注重大歷史題材尤其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打著民族主義的旗號,行娛樂消遣之實。比較熱門的題材有講訴一介草莽成長為抗日英雄的故事,如《狼毒花》《怒放》等;也有講訴江湖狹義人士結成抗戰聯盟的故事,如《抗日奇俠》《殺狼花》《火流星》《英雄聯盟》等;還有的是沉湎于兒女情長的糾葛中不能自拔等。這些作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普遍回避了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回避了真實戰爭的復雜性、極端殘酷性,它們注重的更多的是戲劇性的沖突、傳奇性的懸疑和娛樂化的敘事效果。所以,抗日劇要傳播正確的歷史觀、戰爭觀,傳遞出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的主題,必須要正視侵華戰爭對同胞生命的殺戮,戰爭對人性的考驗甚至異化等深刻而沉重的話題。
3.3合理運用電視藝術創作的多樣性手段。客觀地說,抗日劇并不是歷史教科書,不必照本宣科,它在尊重歷史的同時,可以對歷史時空的人和事進行合理的藝術化處理,以達到塑造典型人物、構建典型事件的效果,但是必須把握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必須認識到,抗日劇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應當在人物塑造、情節安排、語言應用等方面,尤其是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方面下大功夫。以《亮劍》《潛伏》《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的兄弟叫順溜》等成功作品為例,這些作品中的人物既表現出了鮮明的獨特個性,又具備了英雄人物果敢、英勇、智慧等特質,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受到了觀眾的喜愛。“紅色經典”抗戰劇不可娛樂化,但可加入娛樂性;不追求故弄玄虛,但要講究敘事節奏;不刻意偶像化,但也不排斥明星出演。
中華兒女浴血奮戰、奮勇抗擊日軍的反侵略戰爭歷史,是我們永遠不可磨滅的民族記憶和精神財富,是燭照后人、開啟未來的一面鏡子。抗日劇可以借藝術想象的名義自由展翅,但卻必須立足于偉大磅礴的歷史真實之上,切不可讓歷史失守在金錢的驅使之下。我們期待更多更好的優秀抗戰題材電視劇,讓抗戰真實演繹,讓歷史走向未來。
參考文獻:
[1]晉愛榮.抗戰題材電視劇的迷失與價值導向[J].四川戲劇,2013,(10).
[2]鐘珊.從抗日神劇的熱播看消費社會歷史建構的困境[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14,(3).
作者簡介:孫華(1987-),女,山西懷仁人,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電視編導和影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