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逸(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真實源”電影創作分析
梁 逸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真實源”電影,即真實題材電影,它透過屏幕將大千世界經過藝術化的加工生動形象地展現給觀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實源”電影屬于改編藝術,它汲取了矛盾、戲劇沖突、發展、轉折點等電影元素,是主創者根據大眾的消費需求創作成型的一種電影類型。從近年來國內外電影態勢看來,中國的電影發展勢頭迅猛,但在制作技巧和創作手法上仍存在很多需要借鑒國外電影的地方。在“真實源”電影的創作上,我們應該引起重視,取長補短,推動此類電影又要有快發展。
關鍵詞:真實;電影;本體;改編;紀實;
早在2008年,一部現實題材的災難片《超強臺風》讓導演馮小寧捧得了第13 屆中國電影“華表獎”。近年來韓國以真實事件或案件為藍本,加以藝術化處理而成的作品已經沖出亞洲的重重包圍,進入了歐美市場。而中國導演多注重商業的武裝題材電影,優秀的現實題材大片幾乎無人問津,部分現實題材的片子也因太過文藝而不能走進院線。中國目前的電影發展仍然落后于韓國等國家,國內由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電影沒有占據一席市場,應該重視這類取自真實題材的電影,取長補短。
“真實源”電影這一概念由國內優秀學者謝建華教授率先提出。(謝建華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博士,《臺灣電影與大陸電影關系史》著者。)謝建華教授向他的研究生講解類型電影時劃分出了“真實源”電影這一類型,引發了學生積極主動的討論。筆者認為,在時事交替的歷史洪流中,“真實”是指與客觀事實相符合的真實存在,“源”是指事物的根由,“真實源”電影便是指根據客觀事實源頭創作而成的電影?!罢鎸嵲础彪娪笆侨〔挠谡鎸嵣疃賱撛斓乃囆g。電影作為一種傳播工具,是一種媒介的手段。電影的本體是生活,影像透過屏幕將生活的面貌生動形象的展現給真實觀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真實源”電影屬于改編藝術,它的誕生汲取了來自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中具有矛盾、戲劇沖突、發展、轉折點等電影元素,是主創者根據大眾的消費需求創作而成的一種電影類型。
“真實源”電影這一影片類型目前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市場上都沒有一個具體的歸類,它是被貼上了“劇情片”標簽的紀實性的電影類型,是不被廣大受眾熟知的一類電影。但近年來“真實源”電影卻以高產出、高質量的態勢轟炸著國際電影市場,僅從2010年到2015年,中韓兩國上映的“真實源”電影就高達四十部以上,在整個電影市場占領了不可小覷之地。這一現象說明“真實源”電影正在逐漸走出邊緣狀態,用自己獨特魅力詮釋真實與藝術。
早在電影發明伊始,“真實源”電影便進入觀影者的視野。1947年電影大師卓別林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發生在法國的“朗德呂殺妻事件”改編出一部帶有喜劇色彩的““真實源””電影——《凡爾杜先生》。而中國最早的“真實源”電影和改編時間延續性最大的“真實源”電影則來自一則轟動上海的社會新聞,創作之“源”即是“上海舞女花國大選獲勝者王蓮英被害事件”。據統計,時至今日根據這則真實事件拍攝出相關電影至少5部,其中任彭年導演在1921拍攝出故事片《閻瑞生》和姜文導演在2014年拍出《一步之遙》,前后跨度長達93年之久,姜文導演將已經沉寂歷史社會案件以新的視角呈現給觀眾,并在影片中傳達自己的價值觀念,讓新的受眾在娛樂性的氛圍中消費歷史文化。而在上述的這兩部影片中,關于“真實源”電影改編中的“源”與“真實”便一直存在著爭議。
(1)媒介的轉換
“真實源”電影本質在于媒介之間的互相轉換。正如任何一門藝術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是文字,電影的語言是鏡頭。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爆炸式的信息讓受眾猝不及防,人們對文字的消化能力逐漸減弱。根據馬爾丹理論我們得知相同時間內人們所獲得視覺信息是聽覺信息的900多倍。無論是在傳播范圍還是傳播深度上,銀幕影像化的信息更容易被消費者吸收。影像將“真實源”的事件或人物信息傳達的更加的準確。
從傳統歷史文獻中的文字記載到現代新聞信息的迅速傳遞,再到電影影像的展映和表達,三者之間的轉換給受眾帶來了不一樣的心理體驗。三種媒介之間存在一個共同的“源”,所以“真實源”電影作為一個特殊的電影類型有效的擴大社會中事件和人物的相互作用,極大的促進真實事件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2)影像對真實的還原與創造
關于電影表達手法中的“紀實”還是“故事”性的問題,自電影發明以來爭論就一直沒有休止。電影理論大師安德烈巴贊提出的“電影影像本體論”認為“一切藝術都是以人的參與為基礎的,唯獨在攝影中,我們有了不讓人介入的特權”,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所提出的“物質現實復原論”認為“如果電影是照相術的產物,其中就必然也存在現實主義的傾向和造型的傾向”;蘇聯電影理論學家愛森斯坦等人推崇的蒙太奇理論認為“在電影藝術作品中,用各種各樣的手法來全面地展示和闡釋現實生活中各個現象之間的聯系”。紀實性和故事性已經成為“真實源”電影改編的兩大表現方式,通過銀幕給觀眾帶去了不同的觀影體驗。
紀實性“真實源”電影力求還原現實,用畫面的真實感加深受眾對原本新聞事件的印象和理解,在創作上較為尊重“源”事件。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
高潮和結局都遵循原有事件的發展態勢。這是一種“紀實”性的故事片,用紀實的方式講述故事片。
故事性“真實源”電影是一種表現主義的象征,主要是取材真實事件,依據環境中的一個主要的人物作為敘事的主體。多是選取“真實源”頭中的某個小點、某一條線索,或者只采用其中的一個人物的視角、敘事角度作為主要元素。這種電影較為注重敘事,側重于氣氛的渲染和情節的起伏,不以還原事件和人物為目的。是一種商業模式的電影。
不論是哪種表達手法,“真實源”電影的存在通過特有的敘事方式,對“真實源”進行電影化的處理,模糊真實的觀眾、真實的時間以及真實的時間三者聯系,消解了電影與現實之間的界限,是一種質的改變和飛躍。這類影片用藝術再創來表現現實,用真實的鏡頭來呈現故事,展現了人們主觀能動性的良好運用,蘊藏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價值觀的傳遞。
“真實源”的源頭從哪里來,這便“真實源”電影關于取材的問題。電影從誕生以來就被大眾劃分為“第七藝術”。而電影理論學家邵牧君在《西方電影史論》中卻推翻了電影的“第七藝術” 一說,認為電影就是“純娛樂”、“純消費”。我們研究“真實源”電影需要從電影觀眾學的角度出發,創作者需要從受眾感興趣的基點去選擇電影觀眾喜歡的題材,進而進行合理的創作和改編。相比較紀錄片而言,“真實源”電影應當歸屬于故事片,即劇情片。紀錄片是一種紀實性的生活化的電影,力在完整記錄和還原真實的社會生活,是一種真實的電影。而劇情片則是一種虛構的藝術。中國的周星教授曾在研究電影的現實題材時表示電影現實表現的核心是直面創作當下的社會問題,表現生活的即刻面貌,揭示社會生活的矛盾。“真實源”電影的“源”主要從以下幾個地方汲取而來。
(1)歷史事件類
人類對歷史的敬畏與好奇是“真實源”中歷史事件電影產生的原因之一。英國詩人雪萊認為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回旋詩?!耙允窞殍b”,“讀史明智”強調著歷史對個人、對民族、對人類的啟示?!罢鎸嵲础彪娪昂蜌v史類的記錄片電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即再現過去時代的歷史事件的影像手段。記錄片中的人物和事件須較為準確反映歷史的本相,“真實源”電影卻能由演員道具重塑再現生動歷史。例如2009年上映的《建國大業》中精心篩選的176名演員都完美的展現歷史中的人物形象:由唐國強飾演的毛澤東、姜文飾演的軍統頭子毛人鳳,李連杰飾演的愛國將領陳紹寬等讓觀眾們在觀影時了解了歷史。例如2013年上映的《大明劫》場景宏大稍顯血腥,也是緣因王競導演閱讀大量的史料后確立還原真實的態度。
(2)人物傳記類
和文學文本具有極大的相似性,“真實源”中的人物傳記類取材于生活中典型人物。傳記片是以歷史杰出人物生平業績為題材的影片。主要情節受歷史人物本身事跡的制約,允許在真實材料的基礎上作合理潤色,立在突顯人物的“真、信、活”,以達到對人物特征和深層精神的反映。我國“真實源”中人物傳記類影片題材較為單一,多是取材于歷史上的政治人物,如2013年《錢學森》、《秋之白華》、《戰時省委》、《孔慶德生死護送卡爾遜》都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個人優秀事跡。
(3)新聞報道類
新聞作為一種媒介在當今社會中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受眾通過看新聞了解到大量消息,但新聞短平快的模式中多情節、大矛盾卻只能“虎頭蛇尾”的交代事件。改編新聞報道成為“真實源”電影的一個重要渠道。2013年韓國的電影《共犯》講述了震驚全韓國的誘拐殺人案公訴實效僅剩15天之際,女兒聽到罪犯的聲音后開始懷疑自己父親是罪犯的故事;如2012年拍攝的《芭比》講述了令人發指的跨國倒賣人體器官的事件;例如中國2014年上映并且十分賣座的親情大片《親愛的》,也根據央視早年的一則“打拐”新聞改編而成。“真實源”中新聞報道類題材的播映很大程度上采用誠懇的態度來拍攝,用正義的鏡頭展現事件帶給人們的痛苦和反思,強調對生活原型和真實細節的還原,揭示了現實生活的復雜性。
“真實源”電影的“真”首先要達到源頭上的真實,其次要達到電影語言的真實。這種真實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非真實的“真實”,主要評判標準是看內容和形式是否合適。
例如在2010年拍攝的《唐山大地震》中,馮小剛導演非常重視地震的效果,他強調地震拍的不像會導致故事不成立,一再要求技術人員脫離電影《2012》的虛假,力求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大地震。而該影片暗淡無力的冷色調也恰到好處的流露出自然災害的情緒。例如韓國《赤腳夢想》一片,是根據世界足球界的異類——金信煥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東帝汶希丁克”的韓籍教練金信煥帶領當地的少年足球隊在國際比賽上獲得冠軍的故事。本片取景在東帝汶,地處赤道,終日炎熱,也正是這樣才成就了影片里球員熱情如火的狀態,1500名群眾演員的積極參演也讓足球大賽等群戲場面仙的更加的真實。
相對于韓國的“真實源”電影而言,中國的“真實源”電影更加追求客觀、真實的美學風格,多以低成本、小制作為主,重文藝忽略市場,比如說像《西海固紀事之農機站長 》《第一書記》之類的電影的多是積極的正能量的電影,情節稍顯單一,不夠吸引觀眾。而韓國電影更加注重市場,往往投入的資金更多,場面更加宏大,電影語言更加的復雜,敘事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吸引了大量除韓國本土觀眾以外的其他國家的觀眾。
“真實源”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已經在電影市場上展露頭角,制作人應該抓住電影的本質,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用一雙獨特的“攝像機眼”來記錄真實的生活美與丑。通過電影這種媒介來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念。與此同時,我們還要了解電影的市場動態,了解消費者們的喜好,創造出高質量的“真實源”電影。
參考文獻:
[1]夏 衍.夏衍論創作[ 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2]張 瓊.關于電影改編忠實性原則的思考[ J ].電影文學.2011
[3]夏 衍.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 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0
[4]徐廣義.從新聞到電影——新聞事件電影改編研究[ J].新聞戰線.2014
[5]李春.韓國近年現實題材電影的創作特點與啟示[ J ].當代電影.2011
[6]周笛.《論新聞事件的電影改編》.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
[7][法]安德烈·巴贊著.崔君銜譯.電影史什么.江蘇教育出版社
[8]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著.邵牧君譯.電影的本性——物質現實的復原中國電影出版社.1982
[9]愛因斯坦著.蒙太奇論.中國電影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