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霞 王小月(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自媒體環境下新聞記者的轉型
徐海霞 王小月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摘 要: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普遍存在職業困惑。一是受眾轉變為信息發布和傳播者;二是部分記者自媒體行為缺乏職業倫理。這些既給記者帶來挑戰,也有助于記者更快地獲取和傳播信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環境下,記者需要加強職業修養,通過職業意識轉變做好轉型。本文將通過分析新聞記者的機遇與挑戰探析其困惑,并提出轉型路徑。
關鍵詞:自媒體;挑戰;機遇;轉型
基于自媒體,受眾實現了由信息接收者到生產者和傳播者的完美轉變。普通大眾通過手機、相機等將信息記錄下來,然后通過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將信息發布出去。若信息能引起別人的興趣,便會被評論與轉發,有些甚至會產生較大輿論。傳統媒體也不得不從自媒體搜尋信息,制造成新聞。
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以獲取與發布新聞為業的記者難免會感覺“危機四伏”,有些不自信的記者甚至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但是,不論是在自媒體上發布信息的大眾還是具有專業素養的記者,在這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都有被需要的理由,取長補短,互相監督,是他們共存的技巧。本文將通過舉例對自媒體環境下記者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進行分析,解析其職業困惑,并指出記者應該轉變的方面,做好轉型。
美國學者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7月提出了“自媒體”概念,并對自媒體下了一個很嚴謹的定義:“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是指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簡言之,即公民用以發布自己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事件的媒體,如博客、微博、微信、論壇BBS等網絡社區。而且,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可以報道任何事情。
顯然,在自媒體時代,普通大眾也成為新聞傳播行業的重要后備力量,不斷提供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有些信息甚至是記者獲取不到的。
2.1時效性的比拼
在以“受眾”為中心的媒體時代,時效性顯得越來越重要。通過自媒體,用戶能隨時、隨地發布信息而不受限制,使各式信息能快速呈現,讓人們應接不暇。相比之下,記者采集與制作新聞需要時間,一步一步的審查也將時間拖延,時效性便敗下陣來。
2.2互動與反饋的較量
自媒體使傳播者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媒介組織。普通大眾也可以傳播信息,具有傳者與受者雙重身份。基于傳受雙方一體化,自媒體形成了“一對多”“多對多”的多元化互動傳播模式。自媒體還為用戶提供了便捷的反饋渠道。用戶不僅能評論和轉載信息,相互之間也能進行實時交流。許多自媒體之間也實現了信息共享,用戶可以將接收到的信息轉發、分享到另一媒體,實現二次傳播,進一步擴大信息流通渠道,形成信息交互傳播的網狀模式,比如用戶可以將自己在微博中發現的新聞、視頻等分享到微信。
顯然,在全媒體時代,自媒體更能滿足大眾需求,也更受推崇。
2.3如果利用不當,必然陷入困境
普通大眾通過自媒體發布的信息,形式普遍過于簡單、不系統,不能像記者一樣將信息進行綜合梳理。而且,由于一些普通大眾缺乏理論知識,專業素養也不高,且過度相信“眼睛”和“微關系”,不經核實就發布和轉發信息,導致部分“虛假信息”出現,甚至謠言四起。例如,2014年10月,微博網友@廈門腳丫爆料,廣東佛山街頭出現牽著駱駝乞討的乞丐。圖片上的駱駝四肢從膝蓋處被截肢,只能趴在地上,十分可憐。一石激起千層浪,該微博經熱心網友不斷轉發,形成強大的輿論批判。
在“注意力經濟”影響下,獲得第一手新聞,意味著獲得更多受眾,經濟效益也就高。因此,傳統媒體都開始將觸角伸向新媒體,搜尋有價值的信息,加工成新聞。對于已經形成較大輿論的信息,為了進一步吸引受眾眼球,媒體更要及時關注,并進行轉發與整合。為了吸引受眾關注度,一些媒體不經核實就競相轉發了這條新聞。后經專業人士披露,這是一則虛假新聞,而各大媒體又相繼出來辟謠。如此不嚴謹報道轉向,使記者的職業道德倍受質疑。這不僅對記者自身職業修養是個挑戰,如何避免被自媒體的不實信息誤導,也是一大難題。
面對如此急迫的挑戰,確實給記者帶來不少壓力。幸運的是,自媒體也給新聞帶來了機遇,可以助記者一臂之力。
新聞事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無處不在,而記者人數、時間有限,分身乏術。大眾散布各地,在事件發生時,能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雖然不專業,但獲取的信息是真切、直觀的,與事件同步,使新聞事件全方位、多視角地呈現出來。很多突發事件就是由大眾通過微博率先發布并提供新動態的,2011年的溫州動車事故便是如此。幾乎在事故發生的同時,新浪“袁小芫”發出第一條微博,“D301在溫州出事了,突然緊急停車了,有很強烈的撞擊。還撞了兩次!全部停電了!我在最后一節車廂。”令數萬網民在第一時間得知了這一信息。此后不久,第一條求助信息由網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車廂內發出:“求救!動車D301現在脫軌在距離溫州南站不遠處!現在車廂里孩子的哭聲一片!沒有一個工作
人員出來!快點救我們!”緊接著,網絡上不斷出現被困旅客以及第一批趕赴現場的救援人員所發出的消息,事故現場情況也如拼圖般漸漸清晰起來。之后,記者也迅速捕捉到這一信息,并進行大規模后續報道,使事件更清晰地呈現給大眾。這也體現了記者和大眾共同參與,還原和播報災情的重要意義。
另外,媒介融合趨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界限越來越模糊,傳統媒體紛紛創建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客戶端,擴大影響力。自媒體的移動性,也可以使記者隨時隨地進行微直播,增強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激發受眾對傳統媒體文本的期待[2]。
自媒體給記者帶來的職業困惑是一把“雙刃劍”,可以辯證看待。為了更好地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發揮自身優勢,彌補不足,記者需要一些職業意識轉變來助力。
4.1從關注采集信息到注重驗證信息
記者在自媒體搜尋信息時,易過于注重信息數量,而忽視信息真假,成為謠言助推者。因此,為了自身和新聞業的健康發展,記者有義務做好信息傳播驗證者角色。首先要認清新聞的意義、記者的職業價值,在采集信息時注意對信息進行驗證;第二,做到“三貼近”,深入群眾,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腳踏實地,在實地考察中去核實信息;第三,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廣泛涉獵醫學、法學等知識,以便更快速、準確地判斷信息的真假。
4.2從傳播信息到引領意見轉變
作為“公民媒體”,自媒體使用者的道德及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因此,需要一批有較高新聞素養的領導者來引領導向,而記者應主動承擔這一責任。但是,有些記者為了自身利益用自媒體發布不當言論,甚至不實信息。
在自媒體的挑戰下,如果記者還要自毀形象,只能是在自毀前程,對大眾也產生了錯誤導向。記者應在輿論中做好“意見領袖”的作用,通過自己的權威及遠見卓識將輿論推向正確的軌道。
4.3將深度報道作為殺手锏
現在,信息泛濫,也過于表面化,很多新聞也是輕描淡寫,只簡單地將事實進行描述,不夠深刻,很難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而深度報道是一種系統反映重大新聞事件和社會問題,深入挖掘和闡明事件的因果關系以揭示其實質和意義,追蹤和探索其發展趨向的報道方式。因此,深度報道是一種很有分量的報道形式,自媒體上的信息很難甚至不可能達到深度,記者需要通過深度報道顯示自己的實力,在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4.4做大眾信息選擇的篩選者
信息大量、快速地涌現,使大眾產生選擇障礙,很難迅速從浩瀚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而且花費在無用信息上的時間遠遠大于有效信息的獲知。因此,需要記者的第一層把關,從自身的專業知識對信息新聞價值的判斷進而去報道。
自媒體環境下的記者不必感到四面楚歌,要勇于完善自己,主動尋找自媒體帶來的福利。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專業記者的職業素養、職業追求。
在不可避免的挑戰下,記者也要盡早做好轉型,做公民利益的維護者,新聞事業的捍衛者。
參考文獻:
[1]鄧若伊.論自媒體傳播與公共領域的變動[J].現代傳播,2011,(4).
[2]陳建云.自媒體時代新聞記者的身份困惑與媒體規制[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7).
作者簡介:徐海霞(1990-),女,山東臨沂人,河北經貿大學。研究方向:理論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