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川(作者單位:訥河市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新聞播音語言及規范的特征
張曉川
(作者單位:訥河市廣播電視服務中心)
摘 要: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新聞播報形式更加豐富,新聞播音語言更顯得非常重要,新聞播音作為重要的傳播媒體,新聞播音語言和其特征需要有一定的規范性。新聞播音的口語化和地方口音化等一直是我們研究播音語言的重要內容,針對其呈現的不同特征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新聞播音事業持續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關鍵詞:新聞播音;播音語言;特征;口語化
新聞播音是傳統的媒體形式,人們對新聞播音的討論存在很多不同的意見,做好新聞播音并非易事,需要掌握播音的方法和情感,才能提高新聞播音的效果,才能讓觀眾愿意去收聽。通過對新聞播音的研究,了解到新聞播音不僅是稿件到語言的形式上的變化,而是需要更多的情感在新聞播報里面,這就需要新聞播音人員具備一定的播音知識,具有良好的播音觀念,同時了解播音內容所要傳達給觀眾的情感。在播音的過程中要表現出成熟穩重的態度,清晰的邏輯,才能夠引起觀眾的注意力。
新聞播音語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不斷擴大其在社會的影響力,也呈現出了很多新聞播音語言自身的特征。歸納起來新聞播音語言的特征主要需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播報的內容和順序需要根據新聞播報的規范來制定。不能夠隨心所欲地編排新聞播音的內容,會導致播報的內容不能夠給廣大觀眾傳達正確的思想。新聞播音語言也需要有多年的實踐,才能夠讓新聞播音呈現出聲情并茂的特點,編寫出具有感染性的新聞內容。通過新聞語言的傳遞,感情的表達變化,感染觀眾,讓觀眾關注新聞內容。這些經驗和表達也都是有一定的規范的,在播報社會焦點問題時,就需要具有時代感、親切感,表達感情時把握好分寸,反應出群眾的心聲,新聞播音員此時需站在群眾的角度思考問題,代表群眾的利益說話。
2.1播報語言的口語化
新聞播音中口語化播報逐漸增多,主要因為新聞播音員莊重的表達不能達到聲請并茂的效果,人們更希望播音員能貼近大眾,在做到穩重、文雅、給人以舒服的感覺的同時,能夠有一定的幽默感,而不是死板地背誦新聞播報的內容。如何在莊重中體現活潑性和輕松感,引起觀眾的快速反應,口語化就有效地彌補了刻板,做到了輕松性的表達,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更加貼近現實的生活,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采用口語化方式播報新聞題材,讓觀眾感覺到親切,也是觀眾和主持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以一種平和自然的心態去贏得觀眾的認可。
2.2使用新語言進行播報
網絡信息化時代,更多的網絡用戶出現在人們的生活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中,不斷地出現新的詞匯和語言。媒體也在不斷關注這些新語言的出現,網絡用戶和流行語的出現,不斷受到青年人的應用和追捧,新語言已經滲入到我們日常的生活當中。目前,新語言已經成為社會一種文化現象,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所以新聞媒體在播音時,也應用了一部分新語言進行播報。
2.3新聞播音中的方言播音
新聞播音語言需要有規范,包括語言、語法和詞匯都應有統一的標準,播音主持人的發音準確,普通話動聽也是語言的要求和標準,但是,新時代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聞播音的地方特色逐漸凸顯。很多地方臺在播報新聞內容時采用方言播音,讓觀眾感到親切,這也使得方言播音成為當下播音語言的一大趨勢,方言新聞開始走上播音的舞臺,成為新聞播音的一種形式。方言播音也具有自身的特征,在播報新聞內容時,播音員利用方言,以最直白的方式傳遞內容,讓觀眾感到親切,拉近了播音員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取得了良好的播報效果。
新聞播音語言需要一定的要求和規范,因為其播報的內容具有代表性和煽動性。所以,新聞播報語言首先要準確。播音員在播報過程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數字和時間等都需要非常準確,如果播報錯誤將會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其次播音的內容要實事求是,具有客觀性和真實性。新聞的播音語言反映的是新聞素材的內容,不能隨意改動,要根據新聞播音的實際內容進行領悟和理解,對發生的事情做出合理的評估,尊重事實內容,適度適量地表達情感。不能運用夸張的表達,要讓語言和事實之間保持緊密性。然后新聞播音內容還需要有一定的創新性,避免重復播放歷史性新聞。
通過對新聞語言及特征的探討,筆者認為,播音語言要以廣大群眾的需求為主,要在具有規范性、莊重性的播報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適當地利用方言、口語化等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參考文獻:
[1]李陽.淺談播音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素質修養[J].西部廣播電視,2014,(12):90-91.
[2]汪清燕.關于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聲音自然美的探討[J].中國傳媒科技,2013,(6):52-53.
[3]張春寧.淺析電視新聞播音形式及“說”新聞[J].才智,2012,(4):200.
[4]米娜.分析電視新聞播音主體的自我解放與角色定位[J].新聞研究導刊,2014,(6):60.
[5]黨彥麟.新聞播音新鮮感把握力度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1,(1):195.
[6]廉偉.關于新聞播音方式的新思考[J].現代傳播,2012,(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