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文化集團有線電視中心)
新聞播音中時政新聞的語言變化
張 毅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文化集團有線電視中心)
摘 要:播音語言是廣播電視新聞的基本傳播介質。近年來,受眾的文化需求以及時代發生了一定的轉變,新聞播音語言沖破了傳統形式的束縛,從規規矩矩逐漸過渡到輕松談話,并得到了受眾的一致認可。一直以來,時政新聞均在電臺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新形勢下,其播音語言也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新聞播音;時政新聞;語言變化
新聞播音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如何提升播音效果,如何確保新聞播報新穎新鮮已經成為播音人員研究的主要課題。新聞播音并不是簡單的從稿件到語言的轉換,它要求播音員具備豐富的經驗、扎實的知識、正確的價值觀念、優美的語言風格以及合理的二度創作。
自1940年首個廣播電臺正式建立后,便逐步拉開了人民廣播的發展史。隨著時間的推移,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每一天都在更新和進步。我國廣播電視與西方國家相比,起步較晚,然而,發展速度較快,經過多年發展,截止到目前,廣播電視文化步入消費社會的行列,所有傳播活動都附帶著一定的消費意味。從某種層面上而言,廣播電視媒體與受眾之間的需求關系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廣播電視媒體更加依賴受眾。因此,所有傳播活動均應以受眾需求為切入點,這也是廣播電視前進過程中的必經路途。處于新時期的播音員和主持人更加傾向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經由小眾傳播,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
研究時政新聞的語言變化進程,首先應明確有聲語言的演變歷程。新聞播音語言建立在漢語普通話之上,滲透著播音員的個人觀點,使個人創造與語言規范性標準緊密相關。就語言系統而言,它具有同一性,且這種同一性主要表現為語言傳承應該保持一致性;同時,語言還具有差異性,它主要表現在時代語言演化中。伴隨著傳媒事業的崛起壯大,有聲語言傳播趨于多樣化,這對于初始樣貌而言,相當于煥然一新,且這種演變將不斷持續下去。
對比分析索緒爾與布拉格這兩種結構語言學可知,后者更加突顯語言的功能,因而,也將其稱作結構與功能相結合的學派。因為關注語言的交際功能,也重視語義研究,并提出了與前者相對立的觀點。該學派的人認為,語言變化是偶然的,且具有語言系統標準,它不是隨意的,語音系統的變化便是最好的證明,我國古音和今音存在較大差異,當前使用的四聲也是語言演變的基本產物[1]。
2.1風格特點
對于廣播電視新聞而言,新聞播音語言屬于一種有聲語言傳播介質,并占據著重要位置,它對播音員的語言創作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新聞屬于社會信息,主要播報最新客觀事實,這要求新聞播音創作應具有時效性和準確性。另外,時政新聞只是新聞的基本組成形式之一,所以,其播音語言應滿足新聞播音語言的共性特征,敘事明確、新穎、獨特。同時,時政新聞播音語言還應準確,保證形式得體。外加時政新聞播音蘊藏著濃厚的時代氣息,它是時代最強有力的發音,從語言風格層面上來說,時政新聞在關注受眾內心活動的同時,還應憑借人性化的語言準確傳播信息,加強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擺脫傳統的規規矩矩、嚴肅的播音風格[2]。
2.2演變特征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時政新聞播音不斷調整,因時代背景、語境大同小異,所以,一直以來,時政新聞緊追時代步伐前進演變。在文化大革命時期,時政新聞播音語言以高大、冷漠、僵硬和深遠為主,它具有顯著的時代特性。目前,時政新聞語言以平白、樸實、真摯為主,這也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調整才形成的,此種語言風格獲得了廣大專家和觀眾的高度認可。
2.3發展走向
從某種層面上說,新聞播音不僅是一個互動活動,還是一個藝術再創作的過程。以此為基礎便能明確時政新聞語言的變化軌跡,它還是新聞語言的主要發展走向,我們應保證觀眾在接受時政新聞信息的同時,還可獲得聽覺享受,為實現這一目標,播音員在語言創作過程中應重視語言審美特點。
2.3.1調整語言形式,盡量使用與觀眾貼近的語言,在實際播報環節,播音員不僅要端莊得體,還應使用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語言,獨具個性。憑借和諧、自主交流,有效傳送各種新聞信息。
2.3.2新聞播音語言的本質為一個創作過程,由此可知,它既具有藝術性,還具有審美性。在具體的藝術創作過程中,一定會受到國家政策、社會環境、稿件自身以及播音員的影響,進而無法任意創作,這就如同一個陶器,創作陶器時,應從圖案、風格等層面著手進行考慮。同樣,在新聞播音層面,應綜合考慮聲音、風格和節奏等多個因素[3]。
在新聞播音過程中,語言的創作具有嚴格的要求,不允許進行肆意創作,確保播音創作獨特且滿足現代審美標準,準確把握語言的藝術性。
參考文獻:
[1]孟根.時政新聞播音語言特征及其審美取向[J].西部廣播電視,2015,(3):103.
[2]苑治平.電視新聞播音語言樣態中的“播”與“說”[J].藝術時尚,2014,(4).
[3]艾冬云,樊煜.在規范中見生動在改進中求發展——談北京電視臺時政新聞的新變化[J].新聞與寫作,201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