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威(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廣播電視臺)
基層新聞媒體如何把握新聞題材 提升輿論引導力
鄭 威
(作者單位:遼寧省盤錦市盤山縣廣播電視臺)
摘 要: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數字化信息傳播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興媒體迅速崛起,如何在各類新興媒體的“圍追堵截”中突出重圍,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是以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傳統媒體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具體到基層媒體要打破傳統束縛的藩籬,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基層新聞記者要從自身做起,拓展新聞題材的選擇范圍,靈活把握新聞的表現形式,提升新聞的輿論引導能力,促進新聞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基層媒體;新聞選材;新聞表現形式
當今世界已經是一個資訊傳遞即時化、渠道解讀多元化的全媒體時代,隨著我國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進步和信息技術水平的日新月異,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對信息的敏感度和關注度日漸加強,要想在各類新興媒體的“圍追堵截”中突出重圍,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這對基層媒體記者的新聞采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與考驗[1]。基層媒體要適應形勢發展,認真研究受眾需要,充分發揮媒體固有優勢,提高新聞質量,才能夠不斷拓寬自身的生存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縣級廣播電視臺處于基層,擁有直接的觀眾群,與觀眾在地域、空間上都十分接近,其作息時間、生活方式、欣賞形式等受眾因素有相近性,具備直接、便捷、親切、自然的獨特優勢。
為推動新聞工作者切實走進基層,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落實到實踐工作中[2]。基層媒體在新聞選擇上,要始終緊扣“兩結合”,找準黨和政府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結合點,作為新聞報道的切入點,作為報道內容的主要價值取向。基層新聞記者要做到胸懷全局看問題,將攝像機鏡頭對準普通百姓,善于“聚焦”社會大眾身邊的凡人善舉。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面宣傳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喜聞樂見的事情報道出來,讓所有同感的廣大老百姓共同分享。總之一句話,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急老百姓之所急,提供老百姓所需要的幫助,傾聽老百姓的心聲,這樣的新聞報道才能有底氣、接地氣。
作為一名記者不能停留在傳統的新聞播報語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有所創新。新聞語言的創新,也是新聞播報技能的創新。一名合格的新聞記者不應停留在固定的語言播報層面上,要敢于打破傳統新聞播報語言形式的束縛,避免八股式、灌輸式說教。力求不斷創新話語體系,用老百姓的視角,說老百姓的語言,寫老百姓的感受,回答老百姓關注關心的問題,“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創新不能改變新聞播報原有的事實,要堅持時事報道的原則,適當在形式上和語言上進行創新。同時,基層新聞記者還要善于和同行不斷交流新聞播報的經驗,吸收他們新聞播報的長處,通過自身的整合、消化,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模式,這樣才會產生集思廣益的新聞語言創新靈感。只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的修養,時常笑對生活,將新聞播報事業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新聞語言創新上一定會有所突破。
新聞表現形式不應停留在傳統的固定形式上,一定要有多變的形式。多變的新聞表現形式能夠調動大多數觀眾的注意力,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愛好。多變的新聞形式往往來源于基層新聞工作者的挖掘。基層新聞記者要打破固有的新聞表現形式,通過實地紀實報道的形式,將多樣的新聞呈獻給觀眾。一個典型的紀實報道需要基層新聞工作者具備良好的新聞信息搜集能力,還需要基層工作者深入到新聞第一線采訪發生的新鮮事、感人事、社會焦點等。在新聞播報過程中,基層新聞工作者要以鏡頭采訪的形式來搜集新聞信息,通過大量真實的新聞同期聲、現場音效等綜合形式將新聞信息呈現給廣大觀眾,用鮮活的鏡頭語言增強新聞播報的可信度。新聞鏡頭呈現的同時要適當配以合適的音樂背景,以渲染氛圍,烘托人物思想和周圍的環境。良好的音樂背景不僅能夠將觀眾盡快地融入到這種氛圍中,而且能夠提高觀眾的關注度。基層新聞的播報還要有當地政府的鼓勵和引導,政府的強大后勤保障,能夠讓廣大基層記者更好地融入到新聞播報的工作上來。表現形式多樣的新聞播報不僅好看,而且匯聚了老百姓的關注度,老百姓更愿意看這種新聞報道。
新時期新形勢下,任何媒體都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謀求發展自救之道。基層媒體要打破傳統束縛的藩籬,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基層記者要擺脫原有的新聞束縛,改變新聞報道形式,加大新聞選題范圍,為新聞媒體事業注入活力,促進新聞事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劍熔.試析基層記者如何提高新聞采編能力[J].傳播與版權,2015,(4):23-24.
[2]曲延明.踐行群眾路線做足貼近文章[J].新聞研究導刊,2015,(3):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