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博、微信、微小說、微電影、微旅行……各種“微”事物在互聯網舞臺上大顯身手,中國已經進入了信息傳播的微時代。地市級電視媒體新聞類節目在權威性、傳播范圍、影響力等方面本來就有著天然的局限性,再加上新媒體發展的技術支撐和從業者的創新意識較強,獨立開發市場、擴大受眾影響面的能力較強。因此,在這個新媒體迅猛發展、大臺依然強勢的全新傳播環境下,地市級電視新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
1 新技術,新的生活方式帶來受眾新需求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技術產品的誕生與迅猛發展,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閱讀習慣。可以說,地球上發生的任何新聞事件都能在短時間內得以傳播,受眾對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小。不僅如此,微信、微博等互聯網新媒體的即時、隨時互動的功能特點,不僅讓受眾的“求知欲”在第一時間得到滿足,其互動性也讓受眾對新聞事件的“表達欲”和“行動欲”也得到了滿足。相對而言,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的新聞采編制作流程、錄制播出的固定化等就更顯刻板、滯后。
2 新聞不“新”,突發事件失語,輿論監督不力
地市級電視新聞節目就是要通過圖文并茂的生動解讀和傳遞,讓老百姓及時領會上級政策、精神,并將其變成自己的實際活動,這也是電視工作者的重要職責之一。但地市級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往往給觀眾“大同小異枯燥乏味,官話套話空洞無物”的印象,尤其是一些機械、單調、呆板的寫作和表達方式,讓觀眾感覺到新聞不新。
同時,受固有體制的影響和制約,在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面前,地方媒體經常出現集體“失語”的現象。比如,2014年9月16日張家口市五一路特大交通事故中,由于事發地就在電視臺附近,雖然記者在第一時間就對事件進行了關注,但是由于受節目審查制度和當地主管部門輿情控制的影響,在網絡、手機視頻和中央媒體等都對此事進行了報道的情況下,當地的新聞媒體卻出現了集體“失語”的現象,值得深思。
3 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難以兼顧,媒體權威受損
目前,作為地方傳統主流媒體的電視臺,正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新形勢下,主流媒體不得不放下身段,把創收列為頭等大事。只要能吸引眼球,能帶來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和廣告就是好欄目、好節目、好媒體。這樣,不僅節目的質量受到嚴重影響,媒體也由此逐步喪失了尊嚴和公信力,更有些從業者為了經濟利益而違反新聞職業道德以及炮制虛假新聞等。如,在2014年11月2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播出的幾起違反新聞職業道德案例中,中國記協對張家口日報進行了曝光:自2000年至今,張家口日報社以文件形式向全體員工強制攤派《張家口晚報》發行任務,并在2013年初,將采編與經營人員及業務混合管理,違反了“采編與經營嚴格分開”的相關規定,背離了新聞規律,不僅損傷了媒體社會效益,也讓媒體的未來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4 地方電視新聞節目的出路
首先,加速與新媒體的融合。憑借多年積攢下的受眾基礎,以及深厚的制作節目經驗和專業的采編隊伍,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的基礎上,借勢微信、網絡視頻等新媒體、新形態為己所用,進一步拓寬和延伸節目傳播渠道和影響力。2015年央視羊年春晚搖微信發紅包,搖動了全國億萬觀眾的心,成為電視與微信合作的成功范例。它也啟示地方廣播電視工作者,除利用微信進行節目內容的傳播、新聞資訊的傳達之外,還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和粉絲互動,就時下與當地老百姓關系密切的、大家普遍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定期在微信平臺與廣大粉絲討論互動,從而培養受眾的忠誠度。
其次,說百姓話勇于代言,敢于擔當,加大監督。新聞報道要接地氣,記者要把走近基層走近百姓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的火熱現實生活,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成為每天的必修課,把群眾的生活實際和現實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改變高高在上說教的姿態,站在百姓立場,運用平民化的語言,個性化的鏡頭和描寫,向受眾展示一個豐滿的、立體式的,充滿人情味又真實可感的新聞事實,在感同身受中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
加大監督,對突發事件、熱點重要事件不缺位。電視新聞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更是百姓的“傳聲筒”和“代言人”。全新的傳播環境,要求地方廣播電視臺通過鏡頭和話筒表達群眾關切,讓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充分發揮和保障。
再次,遵循新聞規律,謀求長遠發展。正確輿論導向是媒體生存之根本,節目質量是媒體打造品牌的生命,不能為了創收而犧牲節目質量。要遵循新聞規律,遵守職業操守,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用客觀、公正,親和力、感染力強的優秀新聞作品作為支撐,用新技術打造新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做到“內容為王”和“渠道為王”兩條腿走路,從而提升地方媒體 影響力贏得市場,最終實現媒體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