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視觀眾的欣賞水平的日益提高,觀眾對電視畫面的真實性和表現真實性的拍攝技巧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電視拍攝的眾多手法中長鏡頭愈來愈顯示出它獨特的表現力和不可比擬的魅力。如何正確認識長鏡頭,使用長鏡頭,發現長鏡之美,讓長鏡頭在電視作品中散發迷人的魅力,是需要廣電從業者思考的問題。
隨著電視觀眾的欣賞水平的日益提高,觀眾對電視畫面的真實性和表現真實性的拍攝技巧有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電視拍攝的眾多手法中長鏡頭愈來愈顯示出它獨特的表現力和不可比擬的魅力。
1 長鏡頭概念及發展
長鏡頭是一種常見的拍攝手法,是指用比較長的時間,對一個場景、一場戲進行連續拍攝,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鏡頭段落。長鏡頭并沒有絕對的標準,短則十幾秒長的可以達幾分鐘。
長鏡頭最早被運用在紀錄片中,被世界公認的早期的長鏡頭經典作品,是英國導演弗拉哈迪在1920-1922年拍攝的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里面有一個愛斯基摩人納努克獰獵海豹的著名場面,就是用長鏡頭拍攝的。弗拉哈迪把納努克如何在冰窟里發現獵物,又如何與海豹進行殊死搏斗的真情實景連續不斷地拍了下來,并且自始至終讓納努克與海豹同時出現在畫框內。這個場面有20分鐘之久。
2 長鏡頭的運用
20世紀50年代,法國著名電影評論家安德烈·巴贊提出了“長鏡頭”理論后,在電影界出現了不少成功使用長鏡頭的范例,對后來興起的電視攝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今天的電視沿用了電影的語言,而長鏡頭也被普遍地運用在電視新聞和紀錄片作品中。在電視新聞中,由于寫實的需要,長鏡頭得到了更多的運用。通過紀實性長鏡頭,觀眾看到一個不間斷的事件和一個不分割的現場。在這個現場內人物的行為、事物的運動都是相對完整的,使人更感到真實可信。特別是一些生活細節,自然而然地在現場內出現,對于烘托主要新聞事實和主要新聞人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表現現場氣氛不可缺少的因素。長鏡頭不僅可以忠實地再現物質的自然運動,同時,它作為一種表現手法,最大程度地減少了畫面編輯過程中對事件發展過程人為的曲解與限定,保證了觀眾認知過程的自然流暢。
在筆者拍攝的一部專題片《因為愛情》中,女主人公黃亞琴邊跟記者交談邊給高位截癱的丈夫按摩,鏡頭從全景緩緩地推到她的雙手,略作停留后又搖向她的臉部,這時她臉上已經沁出細細的汗珠。這個長鏡頭通過外部運動和內部運動很好地再現了她平時的一個生活常態,表現了她對丈夫無微不至的照顧。
3 如何發展長鏡頭的藝術魅力
長鏡頭不是為了拍攝而拍攝的生活場景的再現,也不是為了敘事而記錄的平淡無奇的流水賬。長鏡頭應該是有質量的。最好的長鏡頭,應該讓觀眾不輕易覺察出這是一個長鏡頭,而是看過之后才恍然大悟。這就需要拍攝的內容有信息量,不會讓觀眾感到乏味,在拍攝方法上合理巧妙地運用拍攝技巧。一個優秀的攝像師在設計并精彩地完成那些或任意性極強、或嚴謹到極至的長鏡頭時往往會展現這些事物的細節。在央視《感動中國》中長鏡頭的表現力所帶給觀眾催人淚下、為之動容的張力,充分體現了攝像師對鏡頭語言的準確運用與嫻熟的操作技巧,精彩的細節與豐富的信息傳達,無不讓人感受到了一個個鮮活的畫面,帶來心靈上的陶冶及視覺美學的享受。
長鏡頭最具有寫實主義的美學特征。它能讓觀眾直接介入事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去,攝像機代替了觀眾的眼睛,給人以真實,實際的美學體驗。觀眾隨著攝像機鏡頭的運動而運動,或跟蹤,或移動,或仰視,或俯看,多角度多側面觀察事物的景象。2011年,兩個有著中國名字的美國人——張莫和史杰鵬,在成都人民公園,用一張輪椅、一臺攝像機、兩個話筒,拍攝了一部長78分鐘的紀錄片《人民公園》,整部影片一個鏡頭完成。他們以孩子的視角,低角度地紀錄了公園里各種各樣的表演和活動,還原了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看似平平淡淡,但卻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有人說這就是一部“活動的清明上河圖”,長鏡頭的藝術魅力可見一斑。
長鏡頭還有寫意主義的美學特征。用鏡頭說話,做客觀的記錄,更讓觀眾自己去思考。在屏幕上經常見到這樣的長鏡頭:一個人向遠方走去,直至消失在路的盡頭。
當然,長鏡頭也有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場面的單一上,很容易使觀眾感到內容拖沓、節奏緩慢,產生審美疲勞。所以在運用長鏡頭時必須要事先做好前期的構思處理,并且合理地運用多種拍攝技巧來豐富畫面的層次感。
由于生活節奏的加快,現在的新聞或專題中的長鏡頭越來越少了。一方面是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向觀眾傳達更多的信息量,編輯記者更傾向于畫面的剪輯和聲畫的綜合運用,而忽視了長鏡頭的運用。另一方面,部分編輯記者對長鏡頭的寫實作用還沒有足夠的認識,認為一個長鏡頭不如一組鏡頭表現力強、信息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