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們開始重視媒介競爭力的強弱,其中,稿件的質量是決定媒介競爭力強弱的關鍵。記者要清晰地表達出新聞事實,首先應該具備正確的邏輯思維方式,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由于限制記者邏輯思維的因素較多,導致記者在寫作稿件時不能很好地運用其邏輯思維,造成稿件質量下降。因此,在新聞寫作中,應當探索記者邏輯思維的構建方式,以促進稿件質量的提升。
邏輯思維是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對客觀世界進行理解和區分的思維過程,屬于抽象思維的一種。對于許多記者而言,淺層新聞事實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深層新聞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則需要依靠邏輯思維進行判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民生新聞具有多元化的內容,在貼近人們生活的同時,又能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凈化社會風氣,滿足人們懲惡揚善的需求。因此,這類新聞最受人們關注,各媒體新聞競爭的重點隨之也放在了民生新聞之上,但是由于一些記者的邏輯思維能力不足,導致部分新聞喪失了原有的吸引力。
各媒體要想在日益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首先要重視自身競爭力,在采寫新聞時,記者需要對新聞價值進行評估,而只有具備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對這種抽象屬性進行正確評估。本文對相關新聞案例進行分析,探討記者缺失邏輯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闡述當前形勢下,記者具備邏輯思維的重要性,并提出構建新聞寫作中記者邏輯思維的構建方法。
1 新聞案例分析
2014年7 月,某地方電視臺的《午間新聞》欄目播出了一則“干話梅長活蟲”的新聞,主要內容是消費者在某超市購買了一袋干話梅,擱置一段時間后拆開,發現話梅中有活蟲,進而投訴商家。在該新聞欄目的追蹤報道中,可以看到記者與生產廠家聯系后,由經銷商將長蟲的話梅樣本寄回生產廠家進行檢驗。但是對于檢驗結果、賠償問題、事件性質等一概沒有提及,且在新聞結尾,經銷商還面對鏡頭補充,“不論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要注意食品保存問題和通風問題”,言外之意,即使消費者買到長有活蟲的食品,自己也有一定的責任。
在這個案例中,經銷商的行為應是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經銷商無疑涉及了“直接售賣變質食品”相關法則。但是在追蹤報道中,記者并沒有明確指出經銷商在這起事件中的責任和違法性質。并且對長蟲食品進行檢驗,也應當送往經過國家認證的食品檢驗機構,而不是將其送還給生產廠家。同時,相關執法部門在問題食品送檢的過程中,應當責令生產經營者召回全部食品進行銷毀,停止經營,而非只是送一些樣品進行檢驗。此外,在這則報道中,經銷商甚至還成為了正面引導消費者的角色,突顯出該報道的新聞記者并不熟悉相關法律法規,而且完全沒有構建出整個新聞事實的邏輯關系,因此不能在報道中對事件性質進行說明,正確引導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造成整個報道模糊不清。
2 記者缺失邏輯思維能力的具體表現
采寫新聞,并不只是記錄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而是通過文字或鏡頭將現實中的事物和人物進行組織,構建成一個信息傳播媒體。任何一個新聞事實的報道,都需要依靠記者經過抽象的思維活動對新聞事實本身的選擇、推理和提煉。但是在實際寫作中,許多記者都缺少邏輯思維能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在新聞寫作中語言使用不當
記者向受眾傳遞新聞事實的載體是新聞語言,由于受眾的個體是千差萬別的,新聞語言的表述就必須具有廣泛性、適應性與嚴謹性,決不能是記者的主觀臆想。新聞語言最吸引受眾的地方在于其平凡、樸素,記者應當對新聞事實進行真實、準確、樸實的報道,而不是隨意使用語言,讓受眾產生反感情緒。例如,在某晚報中有一則報道為:“鮮嫩多汁的獼猴桃5.6元每公斤;養顏美容、清脆可口的蘋果7元每公斤;甜美圓潤的葡萄6.8元每公斤。”在這則新聞中,出現了多個形容詞,這些形容詞在新聞中的應用并不恰當,并且顯得十分突兀。
2.2 在新聞寫作中事實表述缺乏邏輯
在民生新聞中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記者為了能使新聞稿件更加吸引受眾的注意,在新聞寫作時常常會對一些未經核實的細節進行過分渲染。例如,2014年4月,某城市都市報在《女大學生約網友見面被其強奸》一文中,記者有一段這樣的表述:“李某在監獄中接受采訪時假惺惺的表示,自己喜歡程某很久了,等出獄以后一定會對她負責。”記者在新聞寫作時,只能根據當時犯罪嫌疑人的供述進行表述,但該記者是如何能判斷出犯罪嫌疑人是真心還是假意呢?這種毫無依據的寫作手法,明顯缺乏邏輯思維性。
2.3 在新聞寫作中事實結論牽強附會
邏輯思維是立體的人對于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應,與所有思維一樣,新聞采訪中的邏輯思維也是依靠大腦去認識生活,并且采取積極的活動方式將生活形象地反映出來。記者組織形象思維的能力和運用邏輯思維的能力決定著一條新聞的信息量和價值的大小。如果沒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記者就無法將主觀的立場、情感和是非觀與具體的新聞形象結合起來,也就無法達到主題要求。許多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時,常常只利用主觀意識得出事實結論,然后再去尋找支撐結論的證據,這樣的思維過程極不科學,并且最終的新聞結論也難以經得起推敲。例如,某城市的晚報有一則標題為“市區牛肉每斤降價3元”的新聞,但是其具體內容表述為“據某店店員介紹,此次降價活動是為了吸引更多消費者進店消費”,這也就表明,牛肉的降價屬于個別行為,而該記者卻得出了“現在牛肉降價3元”的結論,這個結論實在是牽強附會。
3 記者構建邏輯思維的意義
3.1 提高媒體在受眾心中的信譽度
媒體本身的公信力及其內在品質是衡量媒體的權威性以及社會影響力的標尺,對于媒體而言,其新聞稿件的質量決定著市場的吸引力,進而左右著其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媒體獲得經濟效益的主要方式是出售信息,所以,邏輯清晰的稿件對于提高媒體權威性和社會影響力有重要作用。
3.2 增強媒體的市場競爭力
現階段,媒體競爭較為激勵,報道重大新聞事件成了提高各媒體影響力的重要條件,記者必須邏輯清晰地表達出新聞內容和價值,才能增強媒體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尤其是在國家廣電總局出臺有關新聞節目的管理條例之后,要求每個上星綜合頻道每天不得少于兩個小時的自辦新聞類節目,媒體就必須積極打造高質量的新聞節目,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通過邏輯清晰的表達方式增強媒體的競爭實力。
3.3 反映記者自身素質
考核記者業務水平的有力標準就是邏輯思維,具備嚴謹的邏輯思維才能自如地應對各種采訪內容,發揮新聞傳播的最大效果。在新聞采訪中,記者在不同場合中需要隨時變換各種角色,并且駕馭這些角色,才能最大程度地體現出新聞效果,對社會產生最大影響力,而這就要求記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4 記者邏輯思維的構建方式
形象思維、抽象思維、模糊思維、靈感思維和邏輯思維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并形成整體思維。人類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才能抓住典型的形象。因此,主題的形成、形象的組合、情節的選擇、語言的搭配等都離不開邏輯思維。記者采寫新聞時應當利用敏銳的觀察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對客觀世界進行觀察和判斷,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拓寬知識層面,更新知識體系,達到提高稿件質量的目的。
4.1 提高記者自身修養
在新聞寫作中,稿件的質量取決于記者自身的素養。如果記者在知識方面的修養不夠,也就無法寫出高質量的稿件。因此,記者應該加強修養,勤學勤思,不斷提高自己在語言搭配、句子銜接、主題提煉方面的能力。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記者只有勤學苦練,緊跟時代步伐,利用最新的知識武裝自己,才能在寫作時具備清晰的思維邏輯,理清新聞事實各要素之間的聯系。
4.2 新聞編排具有邏輯性
在編排報紙版面時,對于新聞中包含較多信息量的稿件要采用小標題分類形式,按照新聞事件的時間順序或是編輯意圖進行編排,不能將所有文字都堆放在一起,這樣既不利于讀者閱讀理解,也不利于準確表達事實;在電視新聞的編排中,要抓住電視畫面轉瞬即逝的特點,從新聞事件中提煉新聞的核心事實,制作多個字幕標題,加深觀眾對于新聞事實的理解程度。
4.3 做好輿論監督工作
在新聞采訪中,許多記者都會出現兩種現象,一種是無法挖掘出新聞事件中的疑點,另一種是即使發現了新聞事件的疑點,也不追根究底。其中,出現第一種現象是因為記者對于政策法規的學習不足,并且對于邏輯思維的訓練不夠,在面對新聞事件時缺乏全面細致的考慮,不能正確判斷;第二種則是因為部分記者懶惰或害怕沾染是非,尤其是在面對負面新聞時不敢追根究底。并且,在目前的媒體管理體系和薪酬體系中,記者的發稿任務非常重,造成許多記者為了完成發稿任務而放棄了對于事件的細致考慮,寧愿停留在新聞事件表面。但是在輿論監督中,新聞事件涉及的范圍較廣且人物較多,記者就必須從相互牽扯的新聞要素中將事實聯系理解清楚,將事實的真相還原給受眾,只有這樣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由于新聞媒體的主要業務是傳播新聞信息,所以,媒體在市場競爭中是否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主要取決于新聞記者的稿件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媒體競爭形勢愈加激烈,記者唯有具備清晰的思維能力和準確的表達能力,才能在新形勢下提高媒體的市場競爭力。筆者認為,新聞記者應當通過不斷的學習,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才寫出高質量的新聞作品,獲得受眾的認可,從而提高媒體的社會影響力和公信力,進而提高媒體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