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韜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海外.社教中心)
腳 步——記我在四川國際頻道的第五個年頭
左 韜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海外.社教中心)
太陽東升西落,日夜流淌。在這平靜流逝的光陰中,四川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已經悄然走過了五個年頭。五年,腳步匆匆,時光荏苒。
作為西南地區唯一的、依托長城平臺對外宣傳的電視窗口, 四川國際頻道的五年一路走來,留下了我們堅實的足跡。
回想五年前,四川國際頻道從前期近一年的籌備策劃到2010年2月順利開播,期間種種往事記憶猶新。那時,頻道節目的選取、分類、編播、審核,反饋信息收集等等工作都處于從理論到實際的摸索中,并沒有完整的工作細則流程,所有一切都在起步中。而五年前的我,還是一名欄目的編導。當時,應海外社教中心的要求,我從一線的編導崗位直接抽調到了國際頻道籌備組,全程參與了頻道的前期籌備。因為一直從事編導工作,我當時考慮更多的是節目的拍攝和制作,對外宣以及頻道的節目編排、制作流程等等還是陌生的。在參與籌備組工作期間,我發現除了關心節目的制作以外,還有很多方面的工作需要處理。
近幾年來,各級的黨組織和政府部門不斷深化對外宣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主動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工作的領導,在外宣的觀念、體制、宣傳方式和手法等方面積極創新。在此背景下,四川國際頻道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在不斷的起草報告、修改方案的過程中,領導時常提醒我們一句話是“外宣無小事”。在接下來的工作中,我們也不斷地用這句話提醒自己。
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逐漸地,我對外宣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之后,在幾年的編輯、制作、以及對外交流的往復過程中,我逐漸建立起了對頻道外宣工作的感受和認知,那就是要選取具備“文化共鳴”的節目和內容。
“文化共鳴”是我從事國際頻道編輯工作五年來最深刻的認識。五年里,頻道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收視情況,取得了優秀的收視反響。在頻道播出的節目中,尤其以反映西南地區特色的美食類、人文類節目的收視率最為突出。在這幾年擔任頻道編輯的過程中,我制作過國際頻道所有類型的節目,慢慢的,我從播出后觀眾喜歡節目的收視反饋中也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文化類、紀實類的節目總是受關注度和歡迎度最高的。而這些節目中又以紀錄片深受觀眾喜愛。
究竟是什么讓紀錄片在外宣工作中獲得了跨越國界的傳播效果呢?這還要從我參與四川國際頻道對外合作的一些體會說起。在多次與國外電視臺的合作拍攝中,我看到了外國朋友對于紀錄片的重視以及他們對于紀錄片核心價值的理解。
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0級特大地震,這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國際頻道也因此得到了大量的對外合作機會。一次,我們同一家日本電視臺合作拍攝一部關于北川縣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職員賀晨曦小姐和她的男朋友鄭廣明先生不離不棄,最后走進婚姻殿堂的故事,我有幸參與。從最初建立聯系到最后完成全部拍攝,整個合作過程非常順利,而給我印象最為強烈和深刻的,除了日本媒體人的敬業之外,就是日本紀錄片導演對于人性的理解和關懷,并由此捕捉的創作理念。這些理念貫穿了整個拍攝和采訪。當時我問導演,為什么會對這樣一個題材感興趣?導演告訴我,地震這樣的題材是很能引起日本國民共鳴的。日本是多自然災害的國家,地震頻繁,日本人對地震中的情感故事有著深切的認同。所以像賀晨曦和鄭廣明這兩位故事主人翁在大地震中接受了生死的考驗,最終他們收獲愛情的故事是讓中國和日本甚至全世界的觀眾都能接受的。
日本導演的話給了我很深的思考,真實的生活所帶來的戲劇沖突往往比苦心編織的劇本更有撲面而來的震撼力。世界上什么東西最能打動人呢?是人的命運,是人與人之間真誠的情感。這種情感,正是人們心靈溝通和感情交流的基礎。
“文化共鳴”就是情感的共鳴,就是人性的美好,就是那些正義、勇敢、善良、堅強的能量。而我作為一個外宣平臺的編輯,應該做些什么呢?當然是選取那些具有共通性以及共鳴性的優秀特色文化,也即“外宣的針對性”,立足在四川,將這樣的節目更多的展示給海外的觀眾們,讓他們能真正了解四川的魅力,塑造四川良好的形象。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省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的關鍵之年,也是國際頻道對外宣傳的關鍵之年。加強外宣的針對性,提升服務全省工作大局的宣傳能力,目前,對于四川國際頻道顯得尤為重要。
作為四川國際頻道,我們在兩點上有著對優秀特色文化傳播共通性以及共鳴性的優勢。首先,四川是有著豐富的人文地理資源的。在人文地理概念里,中國的西部,代表著多民族的邊地文化。這里是古老傳統的保存之地,是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所,經過努力,也勢必是影響新世紀中華民族文明的新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讀懂這點,我們就應該去尋找鮮為人知的人文風貌、發現平凡生活中的精彩,選取那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內容展示給觀眾。另外,四川還有豐富獨特的自然類題材,比如:熊貓,這可以說,已經成為中國的符號,四川還有川劇、茶藝、蜀繡等絢爛而獨具魅力的文化元素,都是上天賜予的豐富傳播資源。
過去的五年時光,我懷揣夢想,從最初面對外宣工作的陌生,到逐步的認識和理解,到工作中慢慢形成的認知與思考,再到形成自己較為清晰的外宣工作思路,一步步走過,一步一個腳印。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作為外宣戰線上的一份子,還要以互聯網思維,研究新態勢,迎接新變化。所謂,創新永無止境,積跬步以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