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軍 張耀平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旅游生活頻率)
旅游廣播與旅游欄目研究綜述
易 軍 張耀平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旅游生活頻率)
摘 要:在中國廣播市場,隨著頻率向專業化發展,在2000年以后陸續出現了旅游廣播。旅游廣播,作為廣播頻率發展細分出的小分支,誕生時間不長。本文通過查閱相關研究文獻,對近年來關于旅游廣播的研究進行了梳理,最后對旅游廣播的發展趨勢和研究方向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旅游廣播;旅游欄目;廣播研究 在CNKI檢索“廣播”,共查到文獻1974篇,研究大致可分別廣播技術、廣播節目制作、廣播經營、廣播發展。其中,廣播發展中有多篇文獻將廣播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作為研究方向。筆者發現,近年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發展的研究增長較明顯,成果較突出。 通過在CNKI上以“旅游廣播”進行檢索,共檢索到兩篇文章。其中,《對臺旅游類廣播節目探究——以東南廣播《旅游我最大》為例》(黃月慧,2011)一文是以傳播學理論為基礎,探究對臺旅游類廣播節目的制作。[11]《新常態下的旅游廣播如何做好特色經營》(王曼,2015)一文則探討了在新常態下的旅游廣播需開拓特色經營。[12]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由此對旅游資訊和旅游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基于市場需求,中國的多個省市區電臺開辦了旅游廣播,制作播出了多檔廣播旅游欄目。本研究通過查閱文獻,對近年關于旅游廣播傳播的研究進行了綜合梳理。
二十一世紀以來,媒介多元化、融合化得到極大地提高。在這一新的媒體發展格局中,廣播一方面在謀求技術上的融合,發展“網絡廣播”等新形式;另一方面在節目內容上也在追尋不斷創新和發展。檢索資料發現,目前國外廣播發達國家的廣播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廣播史、廣播技術、廣播政策、廣播節目。
其中,國外廣播節目研究又主要集中在新聞、音樂與廣播劇的研究上。
廣播內容的研究,隸屬于廣播本體研究范疇。在美國等廣播發達國家研究的初始階段,出現了大量關于廣播傳播功能的研究,研究者多從節目內容出發,鮮有對廣播新聞傳播的探索。在二戰結束后,美國學者的廣播研究方向又有所改變,出現了大量對廣播音樂、廣播新聞節目的分析研究;進入到二十一世紀以來,研究者多從實用角度出發,出現了一批研究廣播新聞節目制作技巧的作品,如美國維萊莉·蓋勒的《造有影響力的廣播》;也有學者從廣播新聞本位角度出發,出現了廣播新聞節目研究和新聞節目主持人傳記;從廣播娛樂功能出發,出現了對音樂節目和廣播劇的研究。此外,對廣播節目表的定量分析也占有一定的研究比重。[1]
從廣播誕生伊始,廣播劇和音樂節目就成了廣播欄目的基礎內容。近一個世紀以來,音樂節目始終是廣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便現在,音樂的比重也有增加趨勢。在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音樂欄目廣播欄目的最初形態,聽眾接觸廣播也多是從音樂節目開始,基于當時情況,音樂和娛樂是曾是廣播研究的一個重點,但研究數量并不多。因為廣播播放的獨特性,伴隨性是其一大主要特點,時至今日,不少音樂廣播提出了辦“伴隨性”廣播。在美國等傳媒發達國家,音樂臺一直是最主要的電臺類型,隨著發展,音樂臺也成功實現細分,根據不同的音樂類型,又把音樂廣播細分為鄉村音樂廣播、流行音樂廣播和搖滾音樂廣播等等更細化類型電臺。盡管隨著發展,在中國出現了專業的旅游廣播,但由于美國旅游業的發達,以及美國公民旅游理念與旅游活動實踐的成熟,在美國,鮮有專業的旅游廣播出現。
綜觀目前國際論文和著作的發表情況,國際上還少有對旅游廣播開展的研究。
2.1 關于廣播的研究
《融合與創新新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的必由之路》(侯曉冰,2012)提出,新媒體與廣播的融合可以促成相互間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廣播與網絡的融合可以使廣播的傳播方式轉化為網絡的傳播方式,廣播與移動工具手機的融合可以拓展廣播的收聽與服務領域。[2]
《“微電臺”——廣播電臺新寵兒》(祁鵬,2013)指出,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為了滿足廣大受眾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微電臺”應運而生。該文就微電臺的發展現狀、發展特點以及發展局限三方面進行了闡述。[3]
《從新媒體發展看廣播節目的轉型》(徐宏,2014)提出:一是推出門戶網站;二是試水“微電臺”;三是加強微博互動;四是建立微信“圈子”。[4]
《微博時代的廣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廣播為例》(王薇,戴紅蓮,2012)提出:安徽交通廣播主要通過廣播與微博的互動、利用微博提升廣播的新聞報道能力、注重廣播自身微博的建設和完善三個方面來應對微博帶來的挑戰。[5]
《關于新媒體時代廣播突圍的思考》(潘亞平,2014)一文分析了廣播存在的危機、面臨的挑戰,提出廣播與新媒體融合實現突圍的辦法即搭建與受眾的互動平臺,滿足受眾自主選擇節目的需求,實現廣播功能的跨越。提出的具體做法為:1、提高運用新媒體的能力,傳播正能量;2、傳統廣播內容與形式的改革與創新;3、注重用戶的收聽體驗。[6]
《廣播應對新媒體競爭創新策略分析》(肖飛,2015)提出:一、更新觀念,積極采用新技術;二、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三、堅持內容為王,提
高節目質量。[7]
《試論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崔汝源,2014)提出新媒體時代到來,新舊媒體亟需互相融合、互相促進,綜合運用圖、文、電、光等立體全方位的展示傳播,同時利用文字、聲像、網絡、通信等手段傳播。[8]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多是從實踐角度提出促成融合發展的具體措施和手段。另通過在CNKI對題為“成都廣播”進行檢索發現,關于成都地區的廣播研究較少,有關汶川、蘆山地震背景下的成都地區應急廣播相關內容有三篇,主要采取的是紀實形態進行呈現。除此之外,相關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廣播功能、廣播技術與廣播發展上。
電子科技大學毛一玲碩士論文《地區廣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成都及周邊縣(區、市)廣播電臺為例》(2011)多維角度出發,審視成都地區及縣(區、市)級廣播發展現狀,通過文獻資料梳理、深度訪談、問卷調查、框架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構建公共服務體系中成都及周邊地區廣播現狀、存在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針對問題提出了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成都地區廣播聯制聯播新平臺的構建的初步對策。[9]
成都廣播電視臺經濟廣播總監楊顯撰寫的《成都經濟廣播的類型化探索》(2012)對成都電臺經濟廣播重新將定位回歸到了經濟生活上面進行了探索總結。提出用類型化的思路確立頻率定位,重新構建節目框架;用專業化的思路提升節目的品質,打造頻率核心競爭力;用脫口秀統領節目表達方式,增強市場識別度;用符合頻率定位的活動,提升社會影響力等。[10]
2.2 關于旅游廣播的研究
目前關于中國旅游廣播發展的研究,也沒有相關的專著,在中國期刊網上沒有查到相關的優秀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研究成果大多數是以單篇散論文章的形式出現。
以篇名“旅游廣播”進行檢索,共找到50篇文獻,其中有5篇關于旅游廣播的研究文獻,主要是從觀察、思考和總結的角度來闡述旅游廣播的發展狀況,并提出一些建議。另有文章介紹了當地旅游廣播的誕生及基本情況,其他研究主要是關于廣播旅游欄目制播的研究。在CNKI以“新媒體”、“旅游廣播”兩個關鍵詞進行檢索,沒有查到相關文獻。
另在互聯網搜索到《旅游廣播——在蹣跚中前行》(賽立信媒介研究,2012年07月27日)一文,該文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旅游廣播的以下問題:1、頻率數量少,區域分布不均。2、旅游廣播普遍定位含糊。3、旅游節目比例普遍偏小。4、旅游節目整體水平不高。[13]賽立信乃是國內一家提供專業市場調研和信息咨詢服務的公司集團,2010年,其成功研制出“廣播收聽測量儀(BSM)”,該技術引入到中國廣播收聽率調查的數據采集當中,使得收聽率調查更加科學化和數據精準化,該研究頗具價值。[14]
2.3 關于廣播旅游欄目的研究
由于旅游廣播的誕生較晚,關于旅游廣播的研究很少,關于廣播旅游欄目的研究也較少。盡管基于廣播發展規律,旅游欄目應該要早于旅游廣播的誕生而先存在,但沒有查找到中國第一檔廣播旅游欄目的相關資料。旅游欄目多是從別的節目形態演變而來,從最初的旅游欣賞漸漸演變成旅游欣賞與旅游服務相結合的綜合性旅游欄目。近來,國內近年也涌現出一批專家學者和廣播一線的主持人、記者、編輯開始對旅游節目進行相關的分析研究。CNKI上分別以篇名“廣播旅游”、“旅游廣播”檢索文獻發現,研究大致可分為四類:一、從傳播者主持人角度進行分析總結;二、廣播旅游欄目的音樂與音響應用;三、旅游欄目定位與制作;四、廣播旅游欄目存在的問題與發展策略分析。
第一類是探討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旅游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楊施敏,2011)提出,主持人角色定位準確與否是關系廣播節目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類廣播節目因其特殊性,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尤為重要。文章從多個方面充分闡述了旅游類廣播節目主持人目前以及未來的角色定位。如一、統領全局的“領導者”;二、游刃有余的“調控者”;三、心細如發的“第三方”;四、學貫中西的“旅行家”。文章還從旅游節目主持人應用具備的素質做了闡述。[15]
第二類是探討音樂與音響應用:《試論廣播旅游節目中音樂的運用——以旅游節目《神州任我行》為實例》(高佳幀,2010)指出,音樂是廣播聲音三要素之一,在廣播節目中對氣氛的營造和渲染、情感的抒發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文章從音樂節奏、音樂同構式、音樂反構式三個角度對廣播旅游的音樂使用進行了專業分析。[16]“同構說”指事物的運動或形體結構與人的心理、生理結構有相類似之處。音樂反構式與同構式相反,是指在節目的音樂設置上,知其情緒但反其道而行之。[17]
第三類為旅游欄目定位制作:其中《廣播旅游節目的定位和特色》(計亮,2008)通過對《飛躍城市》聯播欄目的分析研究,提出要做一道廣播風味的旅游大餐。文章中介紹了在2001年歲末,一檔由濟南、西安、海曰、開封等52家全國重點旅游城市廣播電臺共同策劃、推出的大型旅游互動直播節目《飛越城市》應運而生。[18]
第四類為問題查找與發展策略分析,此類研究文獻較多:
《淺析廣播旅游類節目的發展》(杜艷亮,2011)探討了如何以聲音進行有效傳播。一、以多樣性的播出形式吸引觀眾,依托熱線、聯播、網絡等方式來豐富廣播。二、轉變廣播電臺節目的理念,突出本土化元素、融合音樂元素、借鑒其他節目的形式。[19]
《對辦好旅游廣播節目的思考》(許巖,2001)提出要明確目標群體、提供使用信息;主持人要專業化,樹立獨特風格;策劃直播活動,增強節目互動;運用音樂元素,展現各地風情;實現文化旅游,提升節目品味。文章對辦好廣播節目進行了較豐富的思考,其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順著這個脈絡可以更深入地去做分析研究。[20]
《廣播節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業發展》(李雅芳,2011)的研究指出:隨
著中國旅游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全國多地陸續開設了與旅游相關的廣播欄目,有的還設立了專業的旅游頻率。但在西部各省區,不僅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不夠、推介不足,廣播旅游節目也沒有打開局面、產生較大影響。其問題的提出也貼合了本人的研究方向。西部大開發戰略中,旅游產業將是開發和打造的重點,作為西部廣播節目如何在發揮自身優勢助推西部旅游業發展的同時,又能借助旅游業快速發展來擴大自身的影響,值得思考。[21]
《旅游廣播節目的現狀、文化內涵及發展趨向》(金震茅,2009)寫到:旅游廣播節目是我國當代廣播發展進程中最為活躍的節目形態之一。旅游廣播節目以深刻的文化內涵、鮮明的旅游主題、寓教于樂的可聽性和服務性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從而激發更多受眾的旅游興趣,進一步拓展旅游廣播的發展空間。文章就旅游廣播節目的現狀、文化意境做了分析,并就旅游廣播節目的發展趨向談了一些個人的意見。[22]
通過文獻查閱,我們可以看出,現有的相關研究主要針對旅游廣播發展以及廣播旅游欄目制作,這些研究有以下特點:
3.1 研究成果少:以往的研究主要以傳統媒體中電視、報紙等旅游報道的研究居多。缺少深度挖掘,多以散論的形式出現。不過,現有的少量研究對旅游廣播的現狀進行了觀察與分析,對旅游廣播今后的發展提出了部分頗具指導性的意見,但總體而言,廣播一線人員和專家學者對此傾注的研究力量還不多。
3.2 研究方向窄:以往對于旅游廣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大類,一個是旅游廣播發展策略,二是廣播旅游欄目的研究,從文獻數量來說,以欄目研究居多。欄目研究多是就某一方面進行實踐總結,如主持風格、內容編排等方面進行總結,提出建議。總體而言,缺乏全面系統的研究。
3.3 研究缺高度:以往對旅游廣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對現存現象的描述和分析,具有一定的實踐基礎,但缺少理論高度。特別是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相關研究還較淺顯,理論層面的研究更是一大缺失。因此,筆者認為,新的媒體環境下,需要更多專家學者從傳播理論出發,給予旅游廣播更多研究關注。
3.4研究新重點:近年,新媒體、自媒體迎來快速發展,傳統廣播媒體需適應新的媒體環境,結合新的傳播形式、工具、熱點,謀求融合發展。“互聯網+”、“大數據”、“智慧旅游”與旅游廣播融合發展的研究將是重點方向:
“互聯網+”行動下的旅游廣播思維:目前,媒體環境復雜,變化較快,旅游廣播面臨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新局面。李克強總理今年在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旅游”、“互聯網+旅游廣播”、“互聯網+廣播旅游”將是旅游廣播發展過程中必須把握的新情況和新機遇。
“大數據”時代里的旅游廣播運營:如今已是“大數據”時代,旅游廣播對“大數據”的運用成為新熱點。再者,移動預定與移動支付的使用率和覆蓋率逐年提高,旅游廣播與“移動終端”的結合成為新突破點。
“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廣播交互:近年,中國“智慧旅游”建設迎來高速發展,景區智慧化不斷加強,既體現在信息傳遞,也包含旅游預定與交易等各環節。“智慧化”改變了我們的出行習慣,旅游廣播在“智慧旅游”背景下迎來了新的發展突破口,做到高效快捷的廣播動態交互,為聽眾提供更好服務是旅游廣播發展的新目標。
旅游廣播如何運用互聯網來制播節目?旅游廣播如何運用“大數據”細分用戶,并向目標用戶精準推送?旅游廣播如何運用“移動終端”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創新廣告經營手段……筆者認為,旅游廣播一線人員和專家學者可在以上三個方向做更多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1] 高金萍.簡述美國廣播研究之新進展[J].中國廣播,2011年,第3期:71-73
[2] 侯曉冰.融合與創新新媒體時代廣播發展的必由之路[J] .中國傳媒科技,2012(9)
[3] 祁鵬.“微電臺”——廣播電臺新寵兒[J].新聞傳播,2013(6)
[4] 徐宏.從新媒體發展看廣播節目的轉型[J].新聞世界,2014(2)
[5] 王薇,戴紅蓮.微博時代的廣播之路——以安徽交通廣播為例[J].宿州學院學報,2012(7)
[6] 潘亞平.關于新媒體時代廣播突圍的思考[J].中國廣播,2014(11)
[7] 肖飛.廣播應對新媒體競爭創新策略分析[J].中國報業,2015(3)
[8] 崔汝源.試論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發展[J].科技視界,2014(2)
[9] 毛一玲.地區廣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以成都及周邊縣(區、市)廣播電臺為例[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1
[10] 楊顯.成都經濟廣播的類型化探索[J].中國廣播,2012(4)
[11] 黃月慧.對臺旅游類廣播節目探究——以東南廣播《旅游我最大》為例[J].東南傳播,2011年第四期)
[12] 王曼.新常態下的旅游廣播如何做好特色經營[J].品牌,2015(1)
[13] 羅劍鋒.旅游廣播——在蹣跚中前行.賽立信媒介研究[EB/OL].中國廣播資訊網,2012年07月27日:http://www.bpes.com.cn/zh-CN/displaynews. php?id=717
[14] 賽立信媒介研究.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 C8V8DLj9Zmbj3FF6hWmi4oY0CtsLY1-IQFqKA6u2b31sz_SP7g4oM55OR2FVjtn Mdk346YNM_62DS4HLgjjTa
[15] 楊施敏.旅游類節目主持人的角色把握[J].旅游縱覽(行業版),2011(11)
[16] 高佳幀.試論廣播旅游節目中音樂的運用——以旅游節目《神州任我行》為實例[J].東南傳播,2010(2)
[17] 董旸.廣播節目策劃與制作[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15
[18] 計亮.廣播旅游節目的定位和特色[J].青年記者, 2008(10)
[19] 杜艷亮.淺析廣播旅游類節目的發展[J].品牌(理論月刊),2011(12)
[20] 許巖.對辦好旅游廣播節目的思考[J].中國地市報人,2001(7)
[21] 李雅芳.廣播節目如何助推西部旅游業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報,2011(7)
[22] 金震茅.旅游廣播節目的現狀、文化內涵及發展趨向[J].中國廣播,200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