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
(作者單位:廣州廣播電視臺)
作風建設節目制作初探
周春霞
(作者單位:廣州廣播電視臺)
摘 要: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輿論監督逐漸成為糾機關作風之弊、除干部行為之垢的重要手段,而作風建設節目則是有效的監督平臺和方式。本文就目前各類作風建設節目存在的難點與瓶頸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的節目制作方式及解決策略。
關鍵詞:作風建設;節目制作;問題與對策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不斷發展,輿論監督逐漸成為糾機關作風之弊、除干部行為之垢的重要手段,而作風建設節目則是有效的監督平臺和方式,如南寧電視臺的《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武漢電視臺的《電視問政》、山西晉城電視臺的《行風大家談》、廣州廣播電視臺的《作風建設在路上》等,這類作風建設節目主要由暗訪曝光、問題直擊、官員訪談等幾個版塊構成,因能實際解決民生問題,有力監督政府機關作風建設而廣受人們群眾的關注和認可。
1.1 節目質量的短板效應明顯
作風建設節目涉及政府機關的各個層面、關系到社會民生的每個角落,不同選題的節目其性質存在較大差異,有些領域甚至是群眾平時很少能接觸到的,比如對稅務部門的作風監督、對負責招投標部門的作風監督。這類節目雖然具備較強的權威性,卻會導致貼近性和服務性不足,無法真正對有話語權觀眾產生影響。
1.2 新聞性、時效性有不足
對于媒體來說,其生存基礎就是新聞性和時效性,而作風建設節目和其他的新聞節目比起來,因受節目內容的制約,導致新聞性不強,且對突發事件應變的能力弱、時效性差。
1.3 節目樣式需與時俱進
近幾年,隨著輿論監督力度的加大,全國作風、行風節目猛增,這類節目的新鮮性、獨特性逐漸消失,而訪談的節目樣式也逐步陷入“中年危機”,使節目影響力處于維系階段,因此節目的表現形態應謀求突圍創新。
2.1 注重節目的真實性、客觀性、權威性
作風建設節目編播人員應在篩選投訴案例過程中,平等對待每一個投訴人、客觀篩選每一個投訴問題,不偏聽偏信,避免節目制作過程中摻雜主管因素,杜絕采用與事實出入等的事件。
由于作風建設節目中反映的問題中,基本都是關系到群眾自身利益政策法規的問題,為此,作風建設節目的策劃采編人員需要和各個行業的嘉賓、政府相關部門充分配合,尤其是有相關條例、政策與法規方面的闡述工作需要認真準備,對投訴問題進行準確解釋,讓群眾信服接受。
作風建設節目的制作要用事實來證明、用政策來解讀,從而強化輿論引導功能、樹立媒體權威形象。如廣州廣播電視臺的《作風建設在路上》節目中反映的各類巧立名目的亂收費行為、噪音擾民問題、河涌治理難題、地鐵公交接駁難等民生問題,通過對問題真實報道,政府部門專業回應,既可以有效監督政府機關的作風建設,同時也能加強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工作的理解。
2.2 節目創新應成為常態
2.2.1 節目形態創新
作風建設類節目準備期長,時效性弱,針對這點,可以通過將記者的現場直擊報道與演播室直播連線的同步方式來解決,這樣不僅在空間上打破了演播室錄制的局限,也將最真實、無剪輯的市民投訴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呈現,使節目更具真實性。
走出演播室,走進社區,走近基層,將為節目注入親和力。開放式的干群對話、參與人員不設防、群眾訴求更直接,這使節目在更大程度上體現了傾聽百姓呼聲。
除了傳統媒體,作風節目應擴大監督平臺,增加群眾反映問題的手段,在目前的暗訪、采訪外,增加新媒體監督部分,如微信、微博、手機媒體,全方位互動、短平快的表現手法將給節目注入新意。
2.2.2 選題立意新穎
作風建設類節目選題要擺脫單一關注市民投訴的細小問題的局限性,增加關鍵共性作風問題的格局設計。如同樣是亂收費的選題,一個選題是某個教師的個人行為導致的亂收費,一個選題是多所學校巧立名目亂收費,相比之下后者的選題價值遠遠大于前者,問題解決后的惠及面也會更加廣泛,自然也就擁有了更多的群眾關注度。
節目策劃團隊應充分了解當下的事實,掌握社會發展動向,對一些難點與熱點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注重與各媒體尋找深入合作機會,立體溝通,加強主題性行風策劃,使欄目成為“作風建設節目的新聞策源地”。
同時,開發新媒體平臺,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有機融合,在微信、微博等新平臺上挖掘更多的選題,彌補現在的節目選題不夠深入、不夠到位的不足。
2.3 關注民生,提供服務
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民生都是各種媒體收視的王牌。作風建設節目需要將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強化服務的意識,從關注人民群眾發展到給人們生活提供有效的幫助,關注民生也就是服務民生。同時要盡可能使用百姓比較喜聞樂見與平民化視角方式來傳播相關的信息,給群眾生活提供基本的參考。例如,作風建設的節目中增加一些和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出行提示、民生咨詢與生活竅門等,這樣不只可以豐富節目的內容,還給觀眾提供了高質量的服務,使觀眾收視效益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