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康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論電視導演的修為(上)
周 康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
電視導演是電視節目的母親。從投資方進行投資的那一刻起,就算是為“電視節目”這個“幺兒”播下了種。就像大自然中多數哺乳動物一樣,孕育和培養下一代的工作,就基本上落在母親一個人的身上了。母親要靠身上全部的能量和乳汁,來哺育這個孩子;靠不懈的努力,來培養這個孩子,直到“他”長大成才,這就是作品的完成。母親的體能、素養、觀點,母親在藝術上的涵養、修為,就決定了電視節目的品位和質量的優劣。下面,筆者以自己的感受來談一下電視導演的基礎和修為。
多元的電視,要求導演要具備文字、結構、畫面、音樂這四大基本功。多彩的電視是由畫面、解說、音樂、電子技術等多門類藝術和技術組合起來的復合體,其本身就要求它的駕馭和掌控者要有多方面的素養和才能。
在文字上,要字斟句酌、抒情達意;在戲劇結構上,還要能懂得章節的鋪成、情節的展開以及駕馭全篇的能力;在畫面上,要懂得景別和構圖、色彩和對比、鏡頭語言和“蒙太奇”的剪輯手法;在音樂上,還要有極強的敏感和理解,要懂得音樂中悲愴、壯闊、奔放、憂傷、心痛的意境……,有纖細入微的挑選、縫合的手藝……;如果要原創音樂,還要有對音樂創作又空前的把控能力。
除了這四大基本功以外,還要具備對版面美術的感覺和處理的能力;對音效、歌謠的拾取和使用的能力;對語言采訪的有機利用。在單項把控的基礎上,要具備綜合拿捏的能力,才能將這些元素有目的地、有層次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節目。這些因素組合得好,有主題突出、層次分明的敘述,全篇情感飽滿、張弛有道的、最終形成高潮……。這樣的電視節目,才能稱之為一個電視作品。
有了以上的基本功以后,才是合格的導演。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除了普通人嚴于律己、吃苦耐勞、勤勤懇懇、謙虛謹慎以外,合格的導演還必須需要具備以下多方面的修為,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導演。
2.1 基礎理論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很多人不愿談理論,也不愿學理論,他們更多的是討論實際的操作、具體的做法。但也有的人把理論當圣經,動輒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直接電影”、“蒙太奇”等名詞掛在嘴邊,但在創作中,卻沒有章法……。實則,這是兩種偏廢。
理論,是先輩們在經歷了無數次探索后,去偽存真總結下來的經典,是金科玉律。我們在弄懂學會以后,會為我們的創作指導。
電影理論有很多門派,很多種類。究其宗旨,都是幫助大家看清自己的觀察方法、思維方式和表達手法。在了解這些“定律”的基礎上,順應它,掌控它,為創作所用,是大有裨益的。毛澤東曾說過,“我們要了解自然,摸清規律,再掌握規律,利用規律,因勢利導地來為人類服務”。他老人家的這段話,是在人們認知自然和人類自身時,都要銘記的大智慧。
各門派、各種類的理論有的相互補充,有的相互矛盾。“意識流”和“寫實電影”之間,就有不少抵觸。實際上,這也不奇怪。各地有各地的風俗,各族有各族的民情,它們都是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因地制宜地的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在了解了它們的成因和結果以后,不生搬硬套,擇其良而用之,就能收到“可以攻玉”的效果。這個中的滋味和收益,用了就知道了。例如,中文句子大都是順著說,在英語句子中倒裝句比比皆是。怎又能說孰是孰非,誰對誰錯,關鍵是要了解并掌握這些。
所以,面對林林總總的電影電視理論,就是面對林林總總的世間哲學和民間習俗。一定要“探尋著”去學,“帶著問號”去學;不僅要學到它的結論,還要知道它的來龍去脈。這樣,就能學到具體的方法,學到真知。
理論的真知往往很簡單。當讀懂它的時候,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當讀懂它的時候,能用最平實的話語準確地描述它;當讀懂它的時候,能用身邊最近的例子來形容它。能達到這種境界,理論就算是真正學到手了。
筆者曾在講課時,給學生們提到過一個觀點。那就是,聽的理論,越聽越崇拜的,越聽越費解的,往往是忽悠!那是因為講授者自己,都沒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或者是講授者有意為之,有意“高大上”。而越聽越簡單的,越聽越能掌握并能學以致用的理論,那可能就是教授真正的在傳經送寶了。
例如:業內先哲早就告誡過我們,電影和電視是形象的藝術,它有自己的長項,但也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它極不擅長表達思想、理論和人類的思維!而這些,是文字和語言的擅長。 然而,有的“大師”能把各位先輩的名字和各流派的學術名稱常掛于嘴邊,卻“哈癡癡”在做著大部頭的“電視理論片”。不知道他們當初在學府中是學的理論原則,還是在狂背名詞和頭銜?
所以,只記名詞和概念,充其量是路邊“賣打藥”的翻版,連理論的邊都沒摸到。而不學理論、不談理論,無異于自絕于自己的先祖。因此,要夯實理論基礎,要全面去看、去讀、去學,要開動腦筋,邊學邊想。這樣,才能把理論的精髓學到手。
2.2 主題與開篇
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它的主題。有的是導演自己定的;有的是投資方給的。和諧的時候,大家商量著找到一個共同的主題,共同打造一個心愛的寶貝——
電視作品。這是全球影視業絕大多數的運行規則。這是一個愛與辛勞的旅程,通過無數日子的勞作,導演把自己的理想、感悟、結論注入到作品之中,讓這個嬰兒有了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作品讓導演自豪、懷念。多少年以后,當她兩鬢斑白,雙唇顫抖著看完這些影片時,她依然感動,依然淚流……
而現在有的主題是投資方強加給導演的。導演不愿意,但無權選擇,只能從命。命題作文是我們導演今天所無法跨越的坎。主題確定以后,就是整篇的排兵布陣。這之中,首當其沖的是開篇。
開篇有多種方式,有開門見山式,有娓娓道來式。這兩者各有所長。前者鐘鼓齊鳴、振耳發聵;后者則像親人的閑聊、朋友的敘舊,讓你在不知不覺間,進入了一種語境……。前者多用于呼號式的短片,而后者多用于情意綿綿的文藝片和紀錄片。
不同的導演在謀片布局上有著不同的打法。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不可同一而論。但它始終有個要點,就是為主題服務,圍繞著主題做文章。在讓觀眾看懂故事以后,還能記住你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在我國的新聞學和戲劇學中對此有詳細的論述,在此不多贅言。
2.3 畫面的重要性
由于文字先于畫面問世上千年,人類在文字上的修行要遠遠高于對畫面的理解和駕馭。所以,無論是在學府學習還是在單位工作,文字的修煉和用途都遠多于畫面。身邊不少人,把“重文字、輕畫面”的做法,帶到了專業視頻創作領域中,將畫面看成是播音的貼圖和注解,先識字而后看圖。在心里甚至認為,就是電視非要有畫面,所以才在文字稿的基礎上,不得已添加上活動的圖片。許多節目,包括CCTV的《新聞聯播》在內,也多多少少是這樣做的。如果你看央視的《新聞聯播》,你不妨試試,只聽它的聲音,或許你會有新的感受。
筆者是電視媒體工作者,有時想想,出了這樣的現象,是電視畫面多余了?還是沒有用好電視畫面,把電視當成貼圖的廣播啦?答案當然是不言自喻的!
因為在看一些優秀的電影、連續劇、紀錄片時,里面的每一個鏡頭,每一個動作,都牢牢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因為它傳遞著更準更多更形象的信息!畢竟,人類接受信息的70~80%來自于視覺!。畫面傳達的信息更為精準,除了現在的特效畫面和影視劇之外,我們的畫面幾乎都是真實的,它沒有夸張和渲染,平鋪而直敘。“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就是古人對文字語言的看淡、對真實場景的認同!
當今天有了畫面的捕捉手段,能夠還原真實的場景以后,為什么還要走原來那種“重文字而輕畫面”的老路呢?節目為什么還要沿用“貼圖”似的報刊新聞的做法呢?說到底,不是電視多余,不是畫面多余,而是人們的思維,沒有跟上,還停留在文字思維的層面上。
作為電視人,尤其是作為電視節目的導演,思維一定要提升到圖像和文字的結合上,提升到多種藝術結合的層面上。這樣的話,手中的電視,才能發揮出綜合的功效。受眾,也才能享受“身臨其境”的自由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