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磊
(作者單位:漯河市沙北廣播電視中心)
狀景達情 引人入勝——恰引詩歌使新聞增色
萬 磊
(作者單位:漯河市沙北廣播電視中心)
摘 要:詩歌的作用,就是“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在新聞寫作中,恰當地引用詩歌,同樣會起到“狀難寫之景在目前,寓無形之情于具象”的效果。
關鍵詞:新聞;詩歌引用;增色
在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引用詩歌幾乎俯拾即是?!度碎g詞話》中,王國維講到治學問題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说诙骋??!娎飳にО俣?,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讀起來,這三首詞都和事業、學問沒有直接聯系,王國維卻借用其中的詞句,賦予以新的含義,表達他對搞事業、做學問的態度和看法。這樣的引用,超越了對戀人執著追求等特定形象,在自己的想象中創造了一個新的形象,給人以極大的思想啟發和豐富的審美感受。在新聞寫作中,詩歌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覷的。
新聞作為應用文的一種,雖然有其特性,但是它作為一門以語言文字為表達方式的傳播藝術,和其他建立在同一語言文字基礎上的文學作品的寫作方法上同樣有許多共同之處,引用詩詞名句就是其共性之一??梢哉f,像其他文學作品一樣,吸取詩詞中的精華豐富新聞作品,是使新聞意境深遠、引人入勝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2014年,筆者在《為了一位臺胞的心愿》系列報道的創作中,當寫到臺胞應致德馬上就要回到從未見過的故鄉,表達臺胞應致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時,引用了歐陽修《送慧勤歸余杭》中“人情重懷土,飛鳥思故鄉。夜枕聞北雁,歸心逐南檣”兩句詩,立即就能讓人深切地感受到臺胞應致德那種無以言表的思念故鄉、歸心似箭的感覺。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很多時候,人的感情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但是詩歌的本原卻決定了其“寓無形之情于具象”的功能。所以說,我們在新聞寫作中,需要表達感情,特別是極其深厚,或無以言表的感情時,引用詩歌來表現會起到事半功倍,甚至畫龍點睛的功效。
還是以《為了一位臺胞的心愿》為例,在寫到臺胞應致德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時,筆者引用了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的兩句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瘜τ趹碌滦值芙忝脗儊碚f,雖然生在臺灣長在臺灣,雖然是第一次回鄉,但是一踏上故鄉的土地,一切都顯得是那么地親切。”對于生在臺灣長在臺灣,對故鄉從沒有印象的二代臺胞來說,初次回到故鄉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如何既能夠在新聞中恰當地表現出這種心情,又能夠讓觀眾通過這種表現很好地理解臺胞的這種心情呢?一句“月是故鄉明”讓問題迎刃而解。
在《為了一位臺胞的心愿》這組系列報道中,作為二代臺胞的應致德帶著父親回鄉的遺愿,回到故鄉祭奠先人、認祖歸宗、告慰先父亡魂時,可以說是整個報道的高潮和最能打動人、最能出彩的階段,在新聞寫作中又該怎樣來表現呢?筆者自然而然地又想到了詩。“在隨后的祭祖儀式上,應致德兄弟姐妹四人將父母親的照片擺在了爺爺應書典和奶奶田氏墳前,與堂兄妹們一起鞠躬、叩首、上香、敬酒,祭奠先人?!霸嵛矣诟呱街腺?,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通過于右任《望大陸》中的詩句,深深地表達出了臺胞應致德的父親在去世時,隔海遙望故鄉,雖望眼欲穿,但卻不能葉落歸根,對故鄉的強烈思念只能寄予葬于高處眼望故鄉的那種無奈、遺憾之情。同時于右任這首摧肝裂肺,使人愴然涕下的悲歌、哀歌,也很適用于臺胞應致德祭祖時的場景。特別是,通過這首詩表達出的意境和作為二代臺胞的應致德不忘父親遺愿、不忘故鄉、回鄉尋親、認祖歸宗這件事的結合,更能夠使人們深切地感受到,祖國統一,親人團聚是兩岸人民的殷切期盼,像這種親人隔絕,只能把對故鄉的思念寄托于死后埋葬在高山之上遙望故鄉的事情永遠不要再發生。
“萬古騷人嘔肺肝,乾坤清氣得來難。”前人創作的詩歌,不僅飽含著深刻的思想,蘊藉著深邃的意境,論述精辟,富于哲理,而且文辭優美,描繪生動,情真意切,沁人肺腑,音調鏗鏘,語句凝練。我們新聞中引用詩歌,不能順手找來幾句就放進去,而是要根據現實的社會環境和新聞創作的需要,新聞的語言環境,對原詩句靈活的引用,要引用得恰當,“牽強”得巧,“附會”得妙,使之自然而又貼切,真正成為中心思想表達的需要。
“腹有詩書氣自華”,要想在新聞創作中真正做到得心應手、游刃有余地引用詩歌,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多讀詩歌,深刻理解詩歌的意境,融會貫通,只有在積累的基礎上創新,才能真正創作出好的新聞作品來。
參考文獻:
[1]卜元.以新聞民俗學視角看古代典籍傳世[J].今傳媒,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