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楠楠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音樂大片”3.0時代:《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
丁楠楠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摘 要:湖南衛視打造音樂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已播出三季,三季以來收視居高不下,在成為品牌級“音樂大片”的同時,為已稍顯疲態的音樂類綜藝節目帶來了一片曙光。《我是歌手》的巨大成功有何秘訣呢?本文將從參賽人員、賽制、評審機制、節目效果等方面來分析《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以期對我國音樂真人秀節目今后的發展有所啟迪。
關鍵詞:《我是歌手》;音樂大片;品質
《我是歌手》是由湖南衛視洪濤團隊打造的中國首檔歌手音樂對決電視真人秀節目。2015年4月3日,隨著“《我是歌手》2015巔峰會”的圓滿結束,第三季完美收官,無論從播出之后媒體、觀眾和網友對節目的熱烈反應還是由權威機構提供的數據來看,這檔音樂巨制都獲得了成功[1]。這些成功與節目對參與人員的精準定位、賽制和評審機制的翻新、節目效果的極致化呈現等方面是分不開的。
真人秀節目在國內已熱播十年,“草根”真人秀節目早已使觀眾“審美疲勞”;而看“功成名就”的專業歌手進行高手對決卻是充滿刺激的新體驗。《我是歌手》節目對節目參與人員的非傳統定位是對以往平民真人秀節目的模式的徹底顛覆,也是對觀眾已有的真人秀“期待視野”的一種超越。
首先是在主持人方面,節目競演階段啟用參賽歌手擔當主持,符合回歸純粹音樂本質的節目定位。主持詞時尚幽默,懸念感十足,提升了觀眾對于下一位出場歌手的期待。歌手胡海泉主持時“一口誤就做俯臥撐”的小懲罰、古巨基帶有濃重“港臺味兒”的普通話以及呆萌夸張的表情都是在他們平時歌手身份中看不到的,這些“不專業”的表現也調節了比賽氣氛,使節目更具觀賞性。
在挑選參賽歌手方面,制作團隊可謂費盡心思,這個工作至少要在每一季開播前半年就開始。總導演洪濤解釋道:“我們所選的歌手都是有分量的,在這個行業當中靠自己的拼搏、積累,靠自己本身擁有的天賦,在樂壇中占有一定位置的人。[2]”選手身份以及節目性質的特殊性,致使很多歌手在接受邀請時會顧慮重重,比如向來低調內斂的歌手李健,早在第一季就收到了邀約,但當時他以“音樂不可以用來比賽”的理由拒絕了邀請。但在洪濤導演的真誠以及節目前兩季積攢的口碑的感召下,李健終于同意以補位歌手身份加盟《我是歌手》第三季。三季歌手舞臺共集結了37位歌壇的實力唱將,如此強大的選手陣容是過往任何的表演性真人秀節目所無法比擬的。其中很多參賽歌手曾是其他真人秀節目的評委,而在《我是歌手》節目里他們要成為隨時面臨淘汰的參賽者。所以,他們看其他競賽歌手表演時的反應、每場競演結束后公布成績排名時的情緒起伏,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
節目組還為每位歌手配置專屬的“芒果名嘴”經紀人,經紀人陪伴歌手的彩排和錄制,為歌手出謀劃策、舒緩緊張的比賽情緒,并通過與歌手的互動增加節目的可視性,成為節目中不可或缺的亮點。
近年來國內真人秀節目同質化日趨嚴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真人秀節目再難引起觀眾們的興趣。《我是歌手》的橫空出世填補了電視觀眾們追求真實和純粹的大眾審美期待。
在規則方面,節目組采取最強保密措施,每一季正式錄制之前,讓歌手簽下保密協議,確保首發歌手陣容的神秘感。在節目錄制環節,每位歌手每場只有一次競演的機會,競演時不允許歌手與現場觀眾做拉票性質的語言交流。賽制在三季中一直是穩中求變,第三季中從前兩季兩場一輪的淘汰,變成了三場一輪,不僅如此,還增加了踢館環節。這樣的改變讓競爭變得更加激烈,為競演結果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將節目的可視性和娛樂性推至頂點,大大增加了電視真人秀的魅力。
節目的形式方面,《我是歌手》做到了記錄性與戲劇性的充分融合。節目中采用紀錄片式的記錄方式,第三季時每場節目錄制現場有大大小小50多臺攝像機在同時運轉,大量的機位拍攝每場競演中歌手臺上臺下細微的情緒變化,能將不同場景、同一時間歌手的實時動態同時呈現給觀眾,編劇導演貼身跟隨歌手,全景紀錄歌手的幕后點滴,使觀眾能在電視畫面里看到歌手大量“真情實感”的流露。
以往的真人秀節目大都采取專家評審團表決、現場觀眾投票、短信投票或幾者兼用的評審方式,此類評審方式一直為廣大觀眾所詬病。《我是歌手》欄目在評審機制方面進行了徹底的翻新。
評審機制方面,決定歌手成績排名的是現場500位觀眾組成的“現場聽審團”的投票結果。每場競演結束后,每位聽審團成員可以投三票給表現最好的歌手,每輪比賽累計得票最少的一位歌手被淘汰,然后由補位歌手代替。而專家顧問們只是在節目結束后對參演歌手的表現作出專業點評,而且他們的點評只會播出在電視節目里,不會出現在現場,所以不會影響聽審團的決定。“現場聽審團”是從每期40萬網絡及電話報名者中嚴格挑選產生,由五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具備一定音樂素質、無明顯追星傾向的音樂愛好者組成,這也一定程度上確保了評判人群的多樣性與包容性,改善了過去
真人秀節目采用不具透明性的短信投票,以及有以偏概全嫌疑的幾位評委投票決定比賽結果的評審機制。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季的節目中增加了歌手互相投票的環節,在所有投票結果公布后,有時會出現觀眾投票得票較低的選手在歌手互投時得票較高的情況,這一“反差”在增加了節目的觀賞性的同時也是對觀眾支持率低的表演者一定程度的安撫,體現了節目在殘酷規則下的人性關懷。
為打造頂級的音樂盛宴,呈現震撼的視聽效果,讓電視音樂節目真正走進“大片”時代,《我是歌手》不僅是臺前星光閃耀,其幕后也是“大腕”云集。其中音樂總監由王菲演唱會御用音樂人梁翹柏擔任,調音師由中國頂級調音師何飚擔任,貝斯手、鋼琴伴奏、現場吉他等都是由國內著名音樂家鼎力加盟,強大的后盾保證了節目的卓越品質。俗話說,“好馬配好鞍”,競演現場配置的音響、話筒和調音設備等都是世界上最頂級的,造價上千萬,節目組打造行業標桿品質的態度得到歌手們的一致肯定。除此之外,節目組打破傳統,大膽采用“講故事”的方式來呈現音樂節目:配合近乎完美的音效、配樂與和聲,燈光跟隨歌手演唱的節奏與曲目劇情的發展變幻著,讓觀眾完全沉浸在歌手吟唱的“故事”里。
保證了競演現場的效果震撼只是節目成功的一部分,要實現電視轉播呈現的極致化才是一個電視節目成敗的關鍵,因此其拍攝及轉播設備支持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是歌手》第三季對畫質和音效有了更高一層的追求,錄制時甚至用上了拍攝電影的設備,所以第三季的節目畫面干凈、主題鮮明、信息豐富,也更有質感。
“設備”的高精尖構成了“音樂大片”的骨骼,而主宰靈魂的還是臺前的歌手們。每位參賽歌手也為每次的競演做足了功課,通宵編曲,連夜排練早已是“家常便飯”。為了音樂品質的最好呈現,很多歌手會請圈內著名音樂人為其編曲,請國內頂級的音樂演奏家為其伴奏,可謂煞費苦心。第三季第五期的競演中,張靚穎為求原汁原味地呈現歐美流行名曲《Bang Bang》的韻味,不惜重金請來了美國巨星碧昂斯的四位御用伴唱和她一起演出。就是一流的設備加上“臺前幕后”所有人對品質近乎完美的追求,才保證了節目效果的極致化呈現。
眼下看來,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算是電視真人秀“音樂大片”時代的成功范例,它開創了一條“引進模式”與“本土創新”相結合的路子。看專業歌手如何踐行自己的行業標準,如何實現表現自我和正視自我的平衡,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賞體驗。節目播出到第三季依舊保持高收視和好口碑的成功之道,簡而言之就是堅持創新,用真誠的態度,做出高品質、正能量的節目。這也為中國電視人在樹立節目品牌影響力、培養忠實觀眾等方面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張靜.《我是歌手》的成功之道[J].聲屏世界,2013,(6):84.
[2]于靖園.《我是歌手》:音樂大片第三季[J].小康,2015,(5):81-83.
作者簡介:丁楠楠(1990-),女,山東青島人,山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3級碩士研究生,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方向:廣播電視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