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紅芳
(作者單位:唐山廣播電視臺生活服務頻道)
電視節目制作中的畫面剪輯藝術探討
寇紅芳
(作者單位:唐山廣播電視臺生活服務頻道)
摘 要:畫面剪輯藝術是電視節目后期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優化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具有積極的意義。當前,人們對電視畫面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電視后期制作的壓力和難度也越來越大,后期制作人員應努力做好電視畫面的剪輯工作,使電視節目以一個完美的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促進電視節目整體效果的實現。本文就電視節目制作中的畫面剪輯藝術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電視節目;后期制作;畫面剪輯
電視節目的剪輯就是根據前期采集以及拍攝的內容,剪輯師進行有效的分解、重組、編輯,從而制作成完整的電視節目。畫面剪輯藝術是后期制作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剪輯藝術水平的高低將直接決定電視畫面質量以及效果,因此應努力做好電視節目制作中的畫面剪輯工作,促進整體效果的實現。
電視節目的畫面剪輯其實就是對藝術的再創造,畫面剪輯藝術是電視節目制作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對電視節目藝術創造的過程。畫面剪輯人員能否根據編導的意圖,運用科學的剪輯手段進行畫面剪輯,使節目內容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將對電視節目的整體收視率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因此做好電視節目畫面剪輯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在對電視節目畫面進行剪輯時,需要根據編導的創作意圖進行,保證電視節目主旨精神的體現。在畫面剪輯時應充分尊重和理解編導的意思,然后根據自身的剪輯技術進行工作,在剪輯過程中需要做好完整統一,保證畫面剪輯藝術的體現。
電視節目主要是通過鏡頭的切換幫助觀眾對事物進行很好的感知,在剪輯師進行畫面剪輯時應根據鏡頭轉換的順序進行,滿足觀眾的實際需要,電視節目中處理的人物、事件情緒等的差異也會對電視節目的整體效果產生影響[1],因此要把握好整體的節奏,促進節目的整體統一。
在電視節目的剪輯藝術上在尊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還應融入剪輯師自己的風格和特點,但是還是需要尊重一些既有的原則和規律。
2.1 了解剪輯的具體風格
在電視節目剪輯中,剪輯的風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剪輯人員的藝術內涵和技術,電視節目的種類是多樣的,形式也各不相同,編導的風格和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也給畫面剪輯人員的創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剪輯人員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以及專業藝術角度進行節目的畫面的剪輯,把握好節目的整體方向和風格,使電視節目更具感染力,如果剪輯不到位就會影響畫面剪輯的整體效果。因此剪輯人員在對電視節目畫面進行剪輯時,需要明確自己的剪輯思路,使畫面剪輯能夠順利科學地進行,將編導的意圖充分地展現出來??梢岳梅蔷€性編輯系統進行剪輯,使剪輯的畫面更加深入,能夠使觀眾更好地感受電視節目所展現的內容[2]。
2.2 把握好剪輯的節奏
電視節目畫面剪輯的節奏應根據節目劇情、聲音等表現力有一定的內在的韻律,因此電視節目的畫面剪輯人員都具有一定的節奏感,能夠將不同形式的內容有效地表達出來,剪輯出高質量的片子,呈現給觀眾,不讓觀眾察覺到畫面中存在剪輯連接的內容,剪輯中要加強鏡頭之間的聯系,將片子中涉及到的人、事、物有機結合,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同時,在剪輯時,也需要根據不同的角度、場景以及時空關系、鏡頭順序等進行合理的安排,保證節目的順暢。此外,還應從整體與局部進行掌控,保證每一段之間、每一段與整體之間的有效銜接,避免出現編輯內容與實際不符,影響觀眾的觀看。
2.3 明確電視畫面剪輯的方法
在電視畫面剪輯中,為了達到良好的剪輯效果應采用科學、合理的剪輯方法,應明確畫面的剪接點,通常有動作、情緒、內容三種剪接點,這是畫面剪輯的基礎性環節。做好固定畫面的剪接,就是在攝像機不懂得情況下進行畫面的拍攝,如果兩個畫面的主體不動,就需要占到兩個畫面中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兩者的相似度和關聯位置。如果畫面中上個主體動、下個不動,則需要利用上個畫面的最后鏡頭與下個畫面進行連接。如果上個不動、下個動,就需要選擇上個畫面主體動起來后作為剪接點,與下一個運動畫面進行連接[3]。
轉場有無技巧和有技巧之分,無技巧就是不利用后期特效制作,在拍攝的前期就加入一些元素使兩個場面之間的轉換更加流暢。而有技巧就是利用高技術設備進行制作特效,對兩個畫面剪輯進行處理,從而實現場景的轉變。
電視節目制作中的畫面剪輯其實是一項技術性和理論性都比較強的工作,需要剪輯人員熟悉剪輯技術,并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將畫面進行優化重組,產生良好的畫面感,讓觀眾產生美的感受。在電視節目制作中應加強對剪輯工作的重視程度,堅持畫面剪輯的原則,運用科學的剪輯方法進行電視畫面剪輯,為觀眾呈現出更好的節目。
參考文獻:
[1]孫大偉.淺談電視節目后期制作中的剪輯藝術[J].中國傳媒科技.2013, (6):83-84.
[2]沐浴.電視節目后期制作中的剪輯藝術淺談[J].科技傳播.2015,(6):49-50.
[3]馬榮朵.淺談電視節目制作中的后期畫面剪輯[J].新聞傳播.2014,(10):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