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平
(作者單位:寧夏平羅縣電視臺)
縣級電視新聞輿論監督的問題與對策
馬金平
(作者單位:寧夏平羅縣電視臺)
摘 要:縣級電視新聞通過鏡頭對采訪事實“有限的區域”進行輿論監督報道,讓受眾了解真實,看清問題實質,提高輿論公信力,這不僅依賴于媒體的責任與擔當,更需要新聞工作者的自律與堅守法律法規的原則。
關鍵詞:電視新聞;輿論監督;監督原則
輿論監督是社會賦予新聞媒體的一種權利。在我國,做好基層輿論監督是人民群眾的愿望,是黨和政府改進工作的手段,也是新聞工作的重要職責。縣級電視臺新聞宣傳什么、評論什么、批評什么、監督什么都要有利于縣府執政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方向,有利于社會和人的和諧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新聞輿論監督中要做到堅持黨性原則、有利穩定原則、服務大局原則、事實準確原則、客觀公正原則、注重效果原則、遵守紀律原則和依法監督原則,這八個原則能使我們在輿論報道中少走彎路。
縣級電視新聞能面對最基層群眾,這是它從小做大的最大優勢,輿論監督在縣區社會發展進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曾接到一位群眾反映,在縣城邊有一座橋被大型車輛壓壞,致使一位走夜路的老人摔傷。采訪中我們發現,壞橋原來是一座農渠上的涵洞,因為擴建城市系統但沒有對橋梁進行改建,大型車輛是為黃河大橋重點工程項目建設拉材料的,路線是政府相關部門指定的。老人住在附近,知道這段路的狀況,晚上騎著自行車回家時忘了這個情況。對此,我們在監督采訪中的采取干預措施,一面對老人送醫進行報道,一面在報道重建大橋的同時,向責任單位指出問題的嚴重性,商議要求他們及時采取積極的補救措施,防止事件發酵。穩妥的協調處置,使一個極容易引發矛盾的問題在新聞監督中的得到化解,事情的處理結果群眾基本滿意。一段時間,電視臺的電視新聞監督節目也引起了許多觀眾關注。
在輿論監督活動中,記者要頭腦清醒:要積極把握導向和立場,不能把反映群眾意愿與促進黨和人民血肉聯系相對立;不能把揭露工作中的問題與維護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相對立;不能把抨擊社會的歪風邪氣與維護社會穩定相對立。面對基層群眾,縣級電視新聞輿論監督要以法律法規為準繩,要弘揚正氣,維護社會穩定,對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起積極作用。
輿論監督在大局面前注意把握好監督的“度”。度,就是法律規定。要按照法律原則開展新聞監督,依法辦事,否則事件發酵不可控,輿論就會反過來成為謠言,危害社會。可以說,促進穩定團結是輿論監督的一項重要責任,在事關國家和社會利益方面新聞監督要非常慎重。比如,在近期的自媒體“微信”中,對販賣兒童的犯罪行為,許多人發起簽名“死刑”,個別人甚至從歷史角度上考證出了“漢朝對人販子除了分尸外還斬首”的結論。
在實際生活中,新聞輿論監督受到各方面的壓力,在運行中存在著監督乏力、監督不暢和監督不能的情況,甚至存在著違背真實情況。這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強化責任感,強化自身素養,加強完善監督路徑。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縣級電視臺必須自覺抵制自媒體良莠不齊的勢頭。絕對不能成為盲目追求“噱頭”的陣地,絕對不能采取“標題黨”的一些做法,損害新聞媒體的生命線——“公信力”。
3.1 強化媒體社會責任感,倡導記者的新聞專業精神。媒體只有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以理性、科學的新聞專業精神報道,才能贏得社會的尊重,提升公信力。例如2009年8月,《石嘴山報》上刊登了一張害蟲照片引起了廣泛關注。拍攝者說這是一種未知的無名害蟲,啃食樹木新葉速度驚人。拍攝所在地是陶樂鎮。鎮黨委政府馬上組織專業人員對此進行科學調查。最后發現,是一種常規樹木害蟲,數量未達到預防臨界,預防在可控范圍內。拍攝者也僅僅是報社的一位通訊員。
3.2 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新聞炒作。媒體掌握的是公共資源,必須要對社會負責,要堅決杜絕為追求轟動效應、謀求商業利益,以公共利益的名義炒作。記者應確保發布消息絕對正確,采訪過程中應盡可能查證所有消息源內容,杜絕道聽途說,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導向。
3.3 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只有不斷加強學習,記者才能向公眾傳達更多、更全面、更科學的信息。
縣級電視的新聞輿論監督肩負基層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責任,要求基層電視臺要搭建好大眾知情權的信息平臺,為政府提供可靠的社情民意參考,為各項政策的制定與完善獻計獻言。同時可以發現和掌握各個方面有新聞價值的信息,及時、準確地發布給廣大群眾,為他們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增強民生便利提供保證。綜上所述,縣級電視新聞輿論監督只有最大可能地發揮直接面對基層的優勢,真正把人民群眾的需求作為第一選擇,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九州.新聞理論基礎[J].新聞知識,2006(3).
[2]朱穎.新聞輿論監督與公共權力運行[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