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婷婷
(作者單位: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縣級媒體如何打好外宣主動仗
冉婷婷
(作者單位: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
摘 要:對外宣傳是縣級媒體的一項重要工作之一,但在基層,新聞資源少、新聞事件小、影響力不大是縣級新聞媒體打開外宣的瓶頸,如何才能沖破這一障礙,打好外宣主動仗,本文以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分析縣級媒體如何打好外宣主動仗。
關鍵詞:對外宣傳;新聞稿件;新聞策劃
對外宣傳是向外界宣傳和展示本地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自然風光、歷史文化的一個窗口,對外宣傳也是擴大地方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一個有效途徑。然而,縣級媒體身在最基層,軟硬件實力不明顯,如何在重重困難條件下尋求突破,如何在對外宣傳這場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以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為例進行闡述。
2008年,甕安縣率先在黔南州進行媒體整合,將電視、報紙、網絡、廣播合并為一家媒體,這也就意味著在做好四大媒體內宣的同時,還要承擔相應媒體的外宣任務。合并之初,甕安縣的外宣工作在全州異軍突起,對外宣傳勢頭強勁,甕安經濟社會建設的發展成果和成功經驗頻頻見諸省州及中央各級媒體。2011年,為加強對外宣傳力量,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還專門成立外宣部,加強對臺(中心)的外宣工作進行指導。2012~2014年期間,甕安縣的外宣工作突飛猛進,上傳到州、省以及中央的新聞,無論是稿件質量,還是圖像質量,都得到上級媒體的高度肯定與認可,每年在中央臺播出的新聞在20條次以上,貴州電視臺播出的新聞100條次以上,貴州日報60條以上,黔南電視臺300條次以上,外宣工作年年在全州拔得頭籌,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2.1 從各類媒體的用稿分布上看,電視媒體的用稿率遠遠高于報紙和廣播。甕安縣自媒體整合以來,形成了一種“只重電視媒體”的思想,這種思想貫穿在臺(中心)的各項工作中,從設備的更新、人員的配備到精力的投入,無一例外。作為臺(中心)“神經中樞”的記者部,工作多,責任也大,除了負責提供臺(中心)電視媒體稿件外,還要兼顧廣播、報紙、網站的稿件,同時還要肩負起相應的對外宣傳工作。比如,一個記者外出采訪了一條養殖的新聞,除了將電視新聞上傳到上級電視臺外,還要在新聞有效期間將這條新聞改寫成報紙和廣播稿件上傳到相應媒體。這就相當于,一個要干兩個人甚至三個人的工作。記者工作本來就十分辛苦,再者一個人的經歷也畢竟有限,更何況各類媒體都有各自不同的報道風格,要一個人在短時間內頻繁轉換各種思維,這是何其不易。這也是形成記者只注重電視媒體宣傳的主要原因,從而導致了外宣用稿在各媒體分布不均現象的產生。
2.2 從各類媒體的用稿內容來看,上央視的新聞報道內容多是惡劣天氣和突發事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能迅速抓住這樣的機會沖擊外宣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在宣傳縣域經濟社會的新建設、新成就、新風尚等方面則顯得動力不足。從整體來看,嚴重缺乏統籌安排,在重大活動和重大事件的關鍵節點上的掌控力度不夠,反映遲緩;從個人而言,新聞記者深入基層不夠,沒有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聞點,缺乏新聞策劃意識,不愿動腦筋,“坐等要”的思想嚴重。沒有策劃,很難做出新聞精品;沒有策劃,更是難以在當前激烈的外宣競爭中立足。
2.3 人員流動大,新進記者創新意識不強。近年來,臺(中心)進出人員頻繁。原本經過多年培養的業務骨干,由于身份和編制問題陸續離職。新進人員,雖然是科班出身,但大部分人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還是遠遠不夠。即使通過跟班學習,但也還是只能勉強應付一般采訪,缺乏新聞敏感性和靈活性。年紀輕輕,寫出來的稿子卻老氣橫秋,一股子呆板、生硬,毫無吸引力。更嚴重的是,缺乏對新聞的洞察力,捕捉不到新聞閃光點,稿件內容沒有深度,沒有靈魂。所以,導致采訪出來的新聞缺乏可讀性和可看性。
3.1 增強政治責任感。作為黨委政府的喉舌,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政治敏銳性,要有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集體意識。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堅定的黨性原則和明辨對錯的能力,要為黨和人民做好鼓與呼。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一定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政策理論和業務技能。在對外宣傳的工作中,尤其是遇到突發事件時,基層記者缺乏經驗,這時一定要把握好黨委政府的決策意圖,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做好黨委政府的發聲筒,做好人民的連心橋。不要為了追求“新、奇、特”,把“幫忙”變為“添亂”,給黨和人民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3.2 構建大外宣格局。做好外宣工作,不是靠一個人或一個部門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動員各條戰線各個部門,甚至整個地區一起來做,只有形成人人重視外宣、各個部門全力支持的氛圍,才能讓外宣工作在“肥沃”的土壤中取得豐碩成果。以甕安電視臺來說,是一個集電視、廣播、報紙、網站為一體的綜合媒體,外宣任務較重,必須要明確專人專職負責四大媒體的外宣,同時,還要在全臺(中心)營造人人都有外宣任務的氛圍,通過制定一些獎勵機制和激勵措施,鼓勵每個人都積極主動地融
入到外宣工作當中,成為外宣工作的“參與者”,而不是“觀看者”。對外宣傳,本就是宣傳一個地區各行各業當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跡,這就需要各條戰線各個部門的共同支持和配合,形成對外宣傳工作“大合唱”的氛圍。要協調各單位部門及各鄉鎮、街道辦事處,主動配合全縣重大宣傳活動,及時提供自身工作亮點,共同打磨出一批具有甕安特色的新聞精品,擴大甕安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3.3 提升專業素質。作為新聞媒體,本就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行業,知識更新和專業技能要跟著時代的步伐共同前進。作為縣級媒體,自身的局限性必然會使思想觀念受到束縛。不打開思維,而一味地“閉門造車”,無異于“緣木求魚”。因此,必須要大膽地走出去,到平臺更高或更有經驗的媒體進行跟班學習,一方面,可以學習前沿陣地的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不斷開拓和解放思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上級媒體的用稿需求,了解編輯的用稿“品味”,那么,上傳稿件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確了,這對于外宣工作來說無疑是“有的放矢”。當然,作為縣級媒體來說,畢竟經費有限,“走出去”的人也只是少數。“引進來”的方式則可以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一種方式是邀請上級媒體有豐富經驗的老師前來授課,面對面的教學方式,大家隨時可以就相關問題進行交流溝通。另一種方式是邀請上級媒體老師下到基層采訪,安排記者跟班學習,這種實戰式的學習效果也非常不錯。
3.4 強化新聞策劃。新聞策劃是外宣工作的核心。縣級地區一般很少有影響力特別顯著的事件發生,所認,要想在各大媒體上“亮相”,必須要抓住重大節假日、重大主題活動和民族活動之機,提前召開新聞策劃會,對報道內容進行充分挖掘和分析,最終確定選題,明確分工,同時加強和上級媒體的對接,隨時反饋活動進展情況,活動采訪結束后,要迅速編寫上傳稿件,確保新聞在第一時間發布出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上級媒體發稿。如果沒有新聞策劃,臨時進行采訪,往往會出現采訪思路混亂,采訪深度不夠,從而錯失上外宣的大好時機。
3.5 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現在已進入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逐漸被新興媒體替代?,F在,只要有一部手機,隨時都就可以獲取信息和發布信息。新媒體的興起,對于縣級媒體來說又多了一個對外宣傳的平臺,面對這個新生事物,甕安縣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順應時代發展,適時發布了微博、微信和客戶端,及時向外推送甕安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點點滴滴,展示推動甕安跨越發展的滾滾浪潮。自運行以來,由于在內容和形式上缺乏創新,往往關注度不高。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數字媒體成為了外宣工作的一個新領域,如何才能有效地運用它還尚待時日,如何在這個新平臺發揮外宣優勢,仍然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亟待解決和研究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