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懷貴
(作者單位:南京南廣學院攝影系)
情感節目的共鳴效用
馬懷貴
(作者單位:南京南廣學院攝影系)
在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欣賞過程中,觀眾并不是簡單、被動地去接受傳播內容,而是以自己的情感、認知為基礎主動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從而合理地理解和吸收部分節目信息,摒棄自己認為無關的信息內容,達到理解節目甚至做出積極反饋的目的。只有受眾心理層面的參與,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活動才算真正建立,只有受眾積極參與,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過程才算有效完成。考量傳播過程是不是順暢,最終的傳播效果到底怎么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心理共鳴歷程。
情感節目;受眾心理;視覺心理活動
在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活動中,當受眾接觸到某個具體的欄目或者看到某期具體的節目時,意味著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與受眾的互動關系開始建立。建立兩者之間的這種互動關系之后,傳播才可以進入目的地。這個時候的互動僅僅處于受眾的一個感知階段,是屬于低層次的。但是,即便是這種相對比較低層次的互動,也只有在受眾愿意去接觸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時才能真正建立起來。
可以這樣說,首先,受眾是否愿意接觸節目的傳播,完全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其次,當受眾接觸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之后,在這種層次的互動中,也不是簡單地、被動地去接受傳播內容,而是以自己的情感、認知,主動參與到傳播活動中來,從而合理地理解和吸收部分節目信息,改變態度;摒棄自己認為是無關的節目信息,甚至向傳播者反饋部分信息。此時,整個傳播活動才算得以完成。
在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中,通過主持人的巧妙安排與設計可以讓情感講述者對自己的過往經歷、認識情感進行一次全面的大盤點。這種節目錄制過程其實是一種變相讓講述者進行自我敘事。在情感講述過程中,通過剖析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情感問題,事業中取得成功后的喜悅以及失敗后的消沉,通過扮演生活中各種不同角色,努力實現人生價值。與此同時,講述人也會站在觀眾的角度,在詮釋過程中不斷重新磨練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能力。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通過講述人的自我敘述有助于建立新的主體身份,從新的高度思考問題,在此過程中改善或者適應自我與世界的聯系。作為試圖疏解自我認同困境的治療實踐,情感類節目利用轉換自我、重建主體等手段讓人們尋找生活的連續感和意義感。
一般情況下,受眾的心理受到兩方面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一個是遺傳,另一個就是受眾自身所在的社會情境。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圖式,簡單地說圖式就是人們大腦中已經存在的知識經驗的一個網絡。在每個具體大腦中存在的知識以及如何運用信息組成為一定的單元,這樣的單元就是圖式。一般來說,人在生活中通過眼耳鼻口舌等人體器官受到外界刺激,這種刺激通過神級傳輸到大腦中進行處理和加工,在大腦中就會形成一定的圖式。遺傳和社會情境兩個方面的條件共同作用產生圖式。一方面,因為先天遺傳的存在,人在出生后都會具備一定的認知系統;另一方面,通過后天實踐學習,一個人對以往經驗的認識的不同,最終對將來認識事物的過程和結果也會有所不同。在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社會情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會連同先前的遺傳共同形成自己的獨立的認知結構。同時,這個認知結構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它又會隨著新的情況而修正或直接形成新的圖式。
對于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受眾來講,當受眾收看的節目內容與自己大腦中存在的圖式相似時,受眾就會嘗試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對節目內容進行自我解讀。在聽完情感講述者最終的解讀后,受眾會進行分析對比。如果同自己的解讀相同,受眾就會強化已有的圖式;同自己的解讀不相同時,受眾會選擇正確的圖式來改正或者摒棄老舊圖式;如果兩者都是正確的,節目內容中傳遞出一種新的信息,在受眾大腦中會形成一種全新的圖式。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類似問題,可以指導我們可以采用新的方法解決。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受眾的個體而言,每個人的遺傳和社會經歷不同, 因此他們的原有圖式也就不會相同,對有些人一件很新鮮的事情對其他人而言并不新鮮。根據學者伯格塔·豪耶爾的觀點,可以把組織圖式分為:敘述圖式和例證圖式。敘述圖示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講故事,其中包括事件的人物、情節等,具有戲劇性和道德性的特點;例證圖式從根本上來講是注重邏輯性的,包括演繹、歸納和推理等。其中,抽象思維和概念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顯而易見,人們總是更容易接受敘述圖式。而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就是非常典型的敘述圖式型的媒介產品,其比較接近于基本的敘事模式,常常被我們運用于對周圍世界的解讀。
情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的情感需要是人的各種社會性需要的一個重要部分。所謂情感需要,指的是向他人進行情感傾訴并從他人那里獲得情感安慰和依賴的需要。例如,父母與子女之間、情侶或夫婦之間、朋友或親戚之間等,都構成滿足情感需要的相互性來源。這種滿足人們情感需要的社會來源稱為情感的社會支持。情感的社會支持在傳統社會中可以依據與自己的親密程度分成幾種不同的社會關系層次:(1)血緣和婚姻關系;(2)朋友和鄰里關系;(3)社區成員之間的關系;(4)制度性情感支持關系,如單位里同事之間的關系;(5)偶像崇拜關系。
切換當代視角進行考量,這種存在于傳統社會中的情感的社會支持方式逐漸在發生改變,比如,在現代社會中人際情感淡漠化,社區成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弱化、淡化和虛假化,同一個小區同一個單元樓住在對面的是誰往往都不知道,因為每家每戶都是下班回家后就鎖上厚厚的防盜門。所以,人的情感的社會支持僅僅局限在血緣和婚姻關系等相當狹小的范圍內;但是,除了這種非常親密的關系以外的情感支持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外在信息的情感的需求表現出非常強烈的愿望,有了需求就會有市場,為滿足受眾情感需求的各種情感產品和服務就應運而生了。如電視上的婚戀交友節目、家庭倫理劇、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等產品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受眾對情感撫慰功用的需求。基于這種原因的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通過邀請情感講述者到演播室講述真人真事,來激發受眾心中相同的情感,起到情感撫慰的作用。
這種受眾對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情感撫慰功能的需求成為節目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因為現代社會導致情感的淡化、異化、虛假化和私密化,才使現代受眾對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有著情感滿足功能的期待和要求。
最后,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除了需要迎合受眾的情感需求外,還需注重以下四方面。
第一,能夠愉悅受眾。追求愉悅的情感體驗,是人每時每刻都在實踐著的一種人類生理機能。情感類電視談話節目只有讓人感到愉悅,才能引起注意,產生吸引力。
第二,能夠尊重受眾。每個人都希望受到別人和社會的尊重,受尊重是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述人類最基礎的需要。人感到自己被尊重時,會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三,能夠關懷受眾。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關心和愛護。對于他人的關懷人們都會以一種回報的態度對待,這樣心理上才會平衡。
第四,能夠滿足審美。愛美是人的天性,能激發美感的任何對象,對人來說都是有意義的,都能引起人們內心的愉悅和感知的特別關注。易贏得受眾的肯定或者積極的主體體驗。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提升節目賞析的意義,還可以升華節目主題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