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專題片中人物呈現技巧
王一鳴
(作者單位:錦州廣播電視臺)
隨著傳媒行業不斷發展,電視新聞專題片在社會中備受關注,電視新聞專題片是電視媒體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它主要面向的是社會真實現象,聚焦民生熱點,通過專題報道實現對社會真實現象的正確解讀,而且也是引導社會輿論的風向標。近年來,社會受眾對電視新聞專題片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聞專題要想引起社會的注意,需要從其中人物呈現技巧上下功夫。基于此,針對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的人文呈現技巧進行深入研究。
電視新聞;專題片;人物;呈現技巧
人物呈現技巧是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的重要內容,其考察的不僅是對人物真實事跡的報道,也是對新聞滲透力的考察。新聞工作者如何對新聞的現場效果進行全面而權威的報道與分析,是電視新聞專題片的重中之重。在實際的電視新聞專題片報道中,新聞主持人以及新聞評論員,現場的評價能力對新聞專題片的深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1時效性
電視新聞專題片是新聞媒體的一種形式,新聞最講究的就是時效性。新聞不僅要新鮮,還需要在短時間內能夠在社會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新聞的時效性是指能夠讓受眾在短暫的時間段中感受到世界事物的變化,如果新聞沒有溫度,只能是明日黃花。而在電視新聞專題片中,對于人物形象的刻畫也要具有一定的時效性,新聞工作者要與時間賽跑,在最短的時間中,捕捉到新聞現場最真實的對象,并從其身上提取寶貴的新聞素材[1]。
1.2真實性
新聞不僅具有新鮮性,還需要具有絕對的真實性。在電視新聞專題片中對人力進行刻畫與呈現,是為了從真實的人或者事物中,反映出一定的客觀事實,透過社會現象看本質,以其來引起社會受眾的共鳴。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新聞專題片在人物呈現上一定要有真實性。目前,很多新聞報道中不乏為了吸引觀眾注意,而偽造一些新聞事實來博取人們的關注。因此,在電視新聞專題片任務呈現中必須杜絕虛假信息傳播。
2.1主持人
主持人是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的關鍵人物,是決定電視新聞專題片成敗的關鍵。從主持人專業素養上進行分析,主持人需要具有端莊的儀態,豐富的專業知識,并在實際電視新聞專題片報告中十分注意服裝、發型以及語言表達方式等。從主持人制度上進行分析,主持人需要不斷提升自我素養,在實際采訪中既能隨機應變,還能超主題發揮。從攝像機方面進行分析,針對不同的燈光進行調整,選取最佳的機位,以免對主持人的人物呈現帶來影響。在人物的后期剪輯中,需要增加一些電視藝術手法對人物進行修飾,進而提升主持人的呈現效果[2]。
2.2采訪記者
對于出境記者的人物呈現,首先需要實際的現場場景進行限定。出境記者的穿著與演播室內的主持人的穿著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前者比較符合現場情境,而后者比較莊重。對于出境記者的素質要求較高,不僅需要他們能夠對新聞事實進行準確的判斷,還需要對新聞事實的闡述上條理清晰,親切自然,富有親和力。這些對于出境記者來說都是一個重大的挑戰。為了提升現場新聞報道的可信度,出境記者人物呈現上需要具有較強的現場感,對視鏡頭,等待受眾對自身形象的肯定[3]。
2.3新聞對象呈現
不同的新聞事件所需要采訪的對象不同,選擇合適的對象進行采訪,是決定電視新聞專題片關注度。第一,在實際采訪之前需要對采訪對象進行了解,并針對采訪對象的實現情況準備相應的采訪問題。在此環節中對新聞工作者要求比較高,在問題設置中,不僅要符合大眾輿論傾向,還需要能夠保證采訪對象能夠積極配合;第二,將采訪對象呈現在屏幕上,需要新聞工作者要學會換位思考,從采訪對象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以期能夠呈現出最佳的效果;第三,在實際采訪中,需要緊圍繞著主題來進行,捕獲到人物特點,并且攝像機在實際拍攝中的視角要符合形象以及社會地位,注意對人物細節的捕捉,并在后期進行合理剪輯,以最佳的方式完美地呈現人物形象[4]。
2.4背景人物呈現
對于電視新聞專題片中的背景人物,需要根據紀錄片的主題,對背景人物進行精挑細選,在人物選擇上不能帶有盲目性。背景人物的呈現同時也需要注意真實性和新聞性。特別注意的是,不能拿過期的人物畫面來進行鏡頭畫面空缺調補,這樣的做法將會引發新聞真實性的爭議。此外,攝像師在對背景人物的精神風貌進行刻畫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形式的燈光、拍攝角度,進而實現不同人物的藝術表現。特別注意的室內避免人物鏡頭重復。
本文主要針對電視新聞專題片的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其中人物呈現技巧。電視新聞專題片是社會中真實現象與藝術的結合,能夠通過真實的場景再現來向社會反映某種現象,并通過實際的現象來折射出客觀事實意象,引發人們聯想,引起社會共鳴。
[1]李世敏.有聲語言的藝術魅力[D].開封:河南大學,2014(5).
[2]崔巖.淺談電視人物專題片采訪技巧[D].開封:河南大學,2014(5).
[3]王勝楠.電視人物專題片中人物表達手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4(6).
[4]唐寧.中國電視文獻紀錄片價值構建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