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雪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中日韓影視產業政策比較研究
羅 雪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影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中日韓三國的高度重視。中日韓三國同為亞洲著力發展影視產業的重要國家,在社會環境、歷史人文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共性。分析比較三國影視產業政策,對我國促進影視產業的良性發展和提升亞洲地區影視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中日韓;影視產業;政策
現階段,中國國產影視劇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在產量和社會效益上持續增長,還逐漸開拓海外市場,在我國文化傳播與軟實力建設中發揮愈發重要的作用。其中,國產電影目前在創作、理念和融資方面都取得一定進步。首先,在創作上形成了主旋律、藝術和商業相結合的模式。第二,以通俗劇情為依托,體現民族價值觀的美學思想逐步凸顯。第三,融資方面,獨資、合資、民間融資、兩岸三地合拍等渠道已初步形成良性循環。在電視劇領域,產業投融資體系已初步完成,并且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推進,播放平臺和營銷方式日趨多元化,但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產業內部競爭激烈。
相比之下,日本的影視行業卓有成效的產業政策、良性的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及出色的市場營銷手段,使其本土影視在歐美影視產業及好萊塢文化的強勢沖擊下,仍保持著較好的上升趨勢。就電影行業來說,2006年上映的日本本土電影數量開始超過外國電影。2008年開始,本土電影在票房收益上超過國外影片。2012年本土電影收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當時,動畫電影為日本本土電影貢獻近三成票房。同時,日本電視劇產業因受國內市場規模所限已成“紅海”,因此許多本土電視劇將電視劇元素與本國的動漫元素結合。一方面,統籌本國文化創意資源,鞏固國內市場;另一方面,解決文化折現問題,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韓國的影視產業雖然發展時間并不長,但在政府政策和投資的支持下,“韓流”使韓國文化產品在亞洲地區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其中,韓劇與日劇的發展環境相似,同樣面臨著國內市場上競爭激烈的局面。但是,版權海外預售是使韓劇在制作環節預先獲得充足經費,在模式上保證了電視劇的品質,對形成產業化良性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并且,韓國電視劇在制作時,采取以編劇為主導,邊拍邊播的方式。制作過程中,獨特的PD(Producer-Director)合一制度(制片人和導演由一人擔任)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時,與電視臺投資制播合一的體制相互吻合。
比較中日韓的影視發展現狀可以發現,日本影視產品以文化多元化及營銷推廣方面見長,而韓國則在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塑造等方面優勢突出,兩者產業發展均基于兩國支撐性產業政策的制定。綜觀現狀并以其為鏡,通過對日韓兩國的影視產業政策的比較研究,為我國影視產業政策的完善提供借鑒。
面對美國影視產品強勢輸出帶來的壓力,中日韓三方所制定的產業發展、貿易與融資政策具有一定的趨同性,但日韓政策仍有很多可借鑒之處。例如,日韓采取了優惠和資助政策,竭力做到在穩定本國市場占有率的同時“走出去”。反觀我國影視市場,需求優勢明顯,但供給并不到位,我們要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需求優勢,培養國內影視消費群體,建立市場化融資渠道,探索國際營銷體系,逐步開拓國際市場。
(一)中日韓影視產業發展政策比較
在支持本土影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方面,韓國政府自1966年開始實施“限額放映”制度,以減少國外思想和意識形態輸入。1996年,《電影振興法》規定“韓國播放本國電影至少有106天,即播出時間的40%”。[1]同時,韓國還實行進口影片拷貝限額制,限制國外影片在本國市場的流通及拷貝數量。此外,韓國的“限制電影票價”制度使得上映影片均統一售價,有力地確保了本土小投資電影的生存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在一系列政策的保護下,韓國本土電影市場占有率高達40%左右。[2]韓國電影產業的崛起主要得益于恰當的電影配額制度,保護和競爭政策的結合確保了韓國的影視產業的發展。
日本1970年出臺頒布的《著作權法》前后經過20多次修改,并于2001年l0月更名為《著作權管理法》開始實施。日本在新法頒布后,還出臺更為具體的措施與之配套,因此日本文化產業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很強。例如,同《知識產權基本法》相配套的是《知識產權戰略大綱》,該法對中介業務和組織以及經紀人、經紀公司的行為進行規范。因而,日本《著作權法》對盜版者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其中對“出租權”的設定,在惠及影視觀眾的同時,也使盜版者無利可圖。
與日韓影視產業保護政策相比,我國尚無完善的法律系統作為制度支持,影視作品的制作、發行、放映環節多以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為依據。運用約束效力較低的行政管理手段進行電影管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填充了我國電影管理領域的很多空白,但也增加了我國電影產業管理的隨意性與復雜性。有限的、非專業化的行政資源往往不足以應對電影產業風起云涌的變化。并且,相較韓國在電影市場比重上進行的強制性規劃,我國僅規定了每年進口影片的數量,卻未考慮到影視產業的平衡問題。
(二)中日韓影視產業貿易政策比較
隨著社會環境改變,韓國順應時代趨勢,修正了《電影法》,實施自由化和市場開放政策。該國《電影法》(自1987年7月1日起實行)第4條2項規定:允許外國電影公司進入國內,自1987年起,外國電影公司可以在韓國設立電影公司,可以直接進入發行。同時,韓國政府在電影對外貿易政策上,為本民族電影走向世界制訂了許多有力政策。例如,2004年,韓國將影視產品納入“出口支持對象”,政府提供出口海外市場所需經費70%的財政支援。[3]此外,韓國政府還協助本國民族電影打響海外知名度,積極鼓勵本國民族電影參加各種國際電影節和電影展,并舉辦知名的“釜山電影節”,對在海外影展中獲獎的影片給予五千萬到一億韓元的獎勵。
日本面對嚴峻的國際競爭挑戰,進行了一系列鞏固其亞洲電影市場地位的政策調整。2004年,日本政府頒布了《內容產業振興政策——軟實力時代的國家戰略》,這個政策計劃在2004至2007年間擴大內容產業規模,并具體規定了推進內容產業的數字化進程、突出優勢內容產業建設、強化人才培養三方面內容。2006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召開“內容全球戰略研究會”,確立了內容產業的全球化目標。[4]日本政府在2007年將內容產業的海外拓展戰略作為國家的重要政策。日本的影視業在亞洲一直領先,以上政策的制定,更是為日本影視產業的全球化提供了政策保障。
目前,由于美國影視產業仍在全球市場占據優勢地位,中日韓影視產業貿易政策的制定宗旨,均是在穩定本國電影市場的基礎上制定海外市場的推廣政策。但是相較日韓,我國的影視產業貿易政策僅在對影視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的審查上有所限制,還沒有制定出促進影視產品銷售的政策。另外,我國還沒有在海外建立辦事處,缺乏與海外市場的交流和溝通,而國產影視作品向海外推廣的扶持和優惠力度不夠,影響了國產電影“走出去”的積極性。
(三)中日韓影視產業融資政策比較
韓國政府一直大力鼓勵電影業外資的引入,制定了大量促進電影產業發展的法規和政策。1997年11月,韓國通商事業部將電影業及相關產業定性為風險投資業,規定電影融資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待遇。韓國政府于1997年后開始實行抵押版權融資制度,1998年韓國電影振興公司為10部電影作抵押版權融資,共提供30億元韓幣。與此同時,韓國政府設立了影視業投資基金管理機構,如韓國電影委員會、中小型商業投資管理委員會等。韓國政府還在2000年正式允許風險商業投資公司進入電影產業領域,充沛的資金讓韓國電影不僅能促進本國電影的發展,更開始向亞洲各地區擴張。
日本為保證電影制作和生產的資金充足,在電影融資渠道上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機制。政府不僅出臺各種優惠政策吸引本國大企業投資電影業,還積極吸引外資和獨立制片人等,使得日本影視業開始在亞洲稱雄。日本的電影制作委員會,是一個按照各家公司投資比例來分配作品利潤的組織,在日本電影投融資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2006年日本電影票房超過20億日元的前20名的電影,都是依靠電影制作委員會投資、制作和發行的。近年來,美國好萊塢電影公司也開始參與日本的電影制作委員會,這意味著日本電影產業利用外資的渠道更為多元化。
日韓兩國目前在影視產業上領先我國較多,產業發展較為發達,能夠比較從容地通過各種渠道募集基金并加以利用。并且,日韓不僅積極在國內舉辦各種電影節、電影展,以此吸引各種電影投資進入本國,還在國家政府部門的鼓勵下設立各種對外招商引資平臺,積極拓展本國電影的投融資渠道,設立各種影視產業基金。與日韓相比,我國電影產業利用外資的渠道還較少。我國政府對電影產業利用外資的政策還局限于掌握基本的經濟掌控權的歸屬問題上,缺乏合理利用和促進外資進入我國電影業市場的政策和措施。
目前全球上映的電影有85%來自美國,各國政府為求本國影視產業在世界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紛紛采取了相應對策。相較日劇、“韓流”較為成熟的發展現狀,我國影視產業還相對落后,衍生產品產業也尚未成形。雖然我國已采取了各項措施促進影視產業的發展,但面對全球化競爭,總體調控政策仍需改善。積極借鑒日韓影視產業政策的成功經驗,有助于我國走出符合本國國情的影視產業發展之路。
在扶持政策方面,我國影視行業的產業化發展還需要一定的“護航”措施。首先,應積極完善影視產業優惠政策,如對影視項目貸款的優惠,對“試水”電影的補貼,對國內外獲獎影片的鼓勵等。其次,要針對少數民族、兒童、農村、科教等題材的影視作品設立專項基金,大力扶持民族影視產業。另外,要不斷規范院線放映國產影片的數量和時間并對影院的新建和改建給予財稅方面的支持;在產業鏈上下游及衍生產品以及產品營銷方面可借鑒日韓經驗,在通過全球的電視網絡、報刊雜志等媒介進行電影宣傳時,同步跟進相關的游戲、服裝、主題游戲、主題餐吧等的開發。
在影視產業的開放性發展方面,我國還需要進一步尋求平衡?!?994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四條中有關電影的部分指出:締約國(方)在建立或維持有關電影片的國內數量限制條例時放映限額可以規定在不短于1年的指定時間內,國產電影片的放映應在各國電影片商業性放映所實際使用的總時間內占一定最低比例。[5]這一政策,允許國產影片在總放映時間中占有具體的最低比例,相當于給各國的電影“配額制”提供了政策保障。我國可積極利用此條款,實行電影配額制度,規定本國電影的放映數量和時間,防止貿易逆差進一步擴大。
在影視產業的國際營銷方面,多國(方)為了減少貿易摩擦和惡性競爭,往往結成跨國合作或聯合制作關系,此舉使得資源整合真正能在全球進行,也進一步解決了資金、技術等問題。我國早先提出了“走出去”戰略,但“走出去”不僅是在時代廣場放中國的宣傳片,更需建立完整的國際銷售渠道,按市場規律辦事,與國際化接軌,制定新一版的國際合作和營銷策略。我國可借鑒日韓之經驗,組織并參加中外影視盛會以增強我國影視產業與國際的交流,這樣不僅能帶動影視版權交易,還有利于獲得認同,樹立我國的民族電影品牌,進而促進影視產品在海外市場的銷售。
長期以來,資本不足是制約我國影視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所以尋求資金合作是影視產業要面對的重要課題。日韓等先進國家一般以私募、基金和風投等形式為主,投融資系統相對完善。我國影視產業市場還未呈現出良好的市場化運作狀態,市場化環境亟待改善,對此可以借鑒日韓經驗,實行許可證制度,降低準入門檻,并設立專項基金,以專業、合法的方式吸收各渠道資金。
總的來講,我國可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借鑒先進國家影視產業發展的經驗,在產業結構優化、與國際市場接軌、減小文化產品貿易逆差、加強國際合作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政策、細化實施手段,以進一步保障我國影視產業發展、保護本土影視產業生存空間、提高我國影視產業國際競爭力。
[1] 王水平,張孝鋒.韓國影視產業振興[J].電影評介,2006(13):49.
[2] 林移剛.當代韓國影視業崛起的原因探析[J].電影文學,2007(24).
[3] 穆寶江.韓國文化產業發展與中韓文化產業合作[D].吉林大學,2012.
[4] 陳紅梅.從內容產業振興到內容振興——日本內容產業現狀與政策調整[J].電影藝術,2008(11).
[5] 百度百科“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詞條[OL] . http:// baike.baidu.com/view/392824.htm.
[6] 胡智鋒,李繼東.中國影視文化創意產業的三大問題[J].現代傳播,2010(26).
[7] 金巍.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及政府規制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J991
A
1674-8883(2015)22-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