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連英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四川數字出版的SWOT分析
吳連英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4)
隨著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數字出版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四川數字出版發展的態勢分析,在對四川數字出版的現狀進行描寫的基礎上,采用SWOT分析方法,對四川數字出版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進行剖析,并預測四川數字出版未來的發展趨勢。
數字出版;SWOT分析
伴隨著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推進以及信息全球化的不斷發展,數字出版表現出了強硬的態勢,為了推動四川數字出版進一步發展,為四川出版尋找新的發展機遇,2014年針對四川省數字出版的現狀調查,數字出版課題組一共調研走訪了省內18家出版單位、137家報社、346家期刊雜志,通過數據資料整理,對四川省數字出版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嚴謹的、深刻地數據分析。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原始數據進行優勢、劣勢分析,尋找數字出版發展的機會以及規避威脅。
所謂數字出版,就是指從編輯加工、制作生產到發行傳播過程中的所有信息都以二進制代碼的形式存儲于光、磁、電等介質中,必須借助計算機或類似設備來使用和傳遞信息的出版。[1]這其中既包括了以計算機、手機、平板為依托的游戲、電子圖書,也包括了跨媒體出版和數據庫出版。
SWOT分析方法即態勢分析法,即對研究對象從內部的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以及外部的機會(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進行調查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并制定對策。筆者通過這四個方面對四川的數字出版進行分析:
(一)四川數字出版的優勢(strengths)
(1)數字出版的形式多樣,包括網絡期刊出版、網絡游戲出版、多媒體光盤、電子商務、數字音樂、數字印刷、電子閱讀器、手機出版、網絡數據庫等多種數字出版形式。1999年,四川新聞網正式運營,開創了全國建立新聞網站的先河,也邁出了四川省數字出版的第一步。從2004年開始,成都市政府以整合出版資源為切入點,擬構建成都市“大出版”格局,同時拓展網絡出版。[2]發展至今,四川省數字出版業務主要包括網絡期刊出版、網絡游戲出版、多媒體光盤、電子商務、數字音樂、數字印刷、電子閱讀器、手機出版、網絡數據庫等多種數字出版形式。
(2)涉及數字出版業務的出版單位增多。截至2014年9月,我省有數字出版單位(具備互聯網出版資質)28家,其中互聯網出版單位(非網絡游戲)15家,互聯網游戲出版單位13家。四川省大多數傳統出版單位已經開始涉足數字出版領域。數字出版單位增多也意味著數字出版越來越向前發展。
(3)傳統的出版業務增長減緩,甚至出現下降趨勢。據統計參與調研的18家出版社的傳統出版情況,圖書種類2011年到2012年增加了899種,而2012年到2013年則減少了477種,總碼洋增長的速度減緩,從2011年到2012年總碼洋就增加了27765.7萬,而2012年到2013年才增加了2978.6萬。俗話說“此消彼長”,傳統出版業務的停滯或減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數字出版的增長或加快。
(4)從事數字出版業務的人員學歷較高,以本科為主。據統計,計算機、電子信息等相關技術專業的本科生有76人,專科生有19人,碩士生有15人,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字出版的活力和創新力。
(二)四川數字出版的劣勢(weaknesses)
(1)從出版單位內部的組織架構來說。建立專門的數字出版的出版單位比較少,從事數字出版業務方面的人員也比較少,數字出版業務零散,主要是依附于其他的出版部門而行。例如,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沒有專門的數字出版部門,數字出版方面的工作由總編室代為開展;而巴蜀書社則因為人員稀少,無組織;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則是由于缺乏專門的技術研究團隊,只能通過依托學校科研團隊和人才儲備來解決。
(2)人力資源方面存在的問題。首先是由于數字出版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無法吸納到真正的數字出版人才;數字出版員工收入較低,應屆畢業生中,計算機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生從事出版行業的較少。從事數字出版的綜合型人才稀少,出版和科技復合型人才招聘困難。第二是從事數字出版的員工多為年輕人,經驗相對較少、技術水平相對較低;數字出版管理人才缺失;從事數字出版的人員的教育程度大多為專科和本科,高學歷人員較為稀少。數字出版人才的缺失不僅僅表現在初級的技術型人才上,在高級的管理人才上的缺失才是最嚴重的,影響也很大。
(3)資金投入方面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出版單位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資金扶持力度不大,因而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到數字出版的建設中去。其二是數字出版的前期投入大,但短期內看不到利益,回報小,一旦離開了專項資金的扶持,數字出版的發展將舉步維艱。中小出版社一般都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資金供應鏈不足,導致出版社沒有足夠的實力去發展相關的數字出版技術、管理制度、人才引進、融合創新等產業升級措施。
(三)四川數字出版的機遇(opportunities)
(1)政策對四川數字出版的支持。近年來國家特別注重數字出版的轉型和發展,特別是國家新聞出版總局選出了一批數字出版轉型示范單位。而四川省版權局局長趙勇說,“我省將網絡出版和數字出版作為新聞出版行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精心培育,作為實現新聞出版強省目標的重要途徑來著力打造。”2013年全省新聞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業總產出507.08億元,營業收入484.72億元,“四川已實現由傳統出版產業向數字出版產業轉型的第一輪變革,形成較為完整的數字出版產品形態”。[3]
(2)四川數字出版產業初具規模,產業鏈也逐漸完善。四川數字出版的發展從1999年到2015年經過近16年的發展,數字出版的規模逐漸增大,發展趨勢也越來越明顯形成了以四川新華文軒集團為代表的新興出版集團,文軒集團有從編輯、出版、銷售等一整套的出版流程,九月網和文軒在線以及傳統的文軒書店共同構成文軒出版集團,使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聯系更加緊密。
(四)四川數字出版的威脅(threats)
(1)數字出版環境復雜,數字出版專項法律缺失,版權保護意識淡薄。我國關于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但是其中,數字出版的專項法律缺失。因而,我們現在應當出臺數字版權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善一定數字出版版權合同,務必使出版單位嚴格管理、完善和執行數字出版版權合同,避免將來因版權糾紛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積極配合省新聞出版局的各項數字出版工作。
(2)數字出版的產業鏈不完整。出版單位的網上銷售模式還是采用原有的傳統的出版銷售模式,即僅僅把書籍放在網絡上去銷售,只是單純利用網絡作為銷售渠道,如網上訂書和送貨上門等等。并沒有建立起以互聯網經營、手機客戶端經營、電子書等形式的收費,即在互聯網上進行收費,而不是收紙質書的費用和運費,這就需要尋找一種新的收費模式。
(3)四川的出版還是以傳統出版為主,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的差距還很大。據統計,2014年137家報社的總收入和年度數字出版收入的情況。其中,總收入為3488.806萬元,數字出版的收入才83.2811萬元,數字出版收入僅為總收入的2.4%。
(4)數字技術和編輯出版的復合型人才缺乏,傳統出版人數和數字出版人數差距很大。在調查的137家報社中從事出版業的人員共有9101人,而新媒體工作人員的數量僅為551人,新媒體工作人員數量僅為總人數的6%。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的差距還是很大。
通過以上的SWOT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四川數字出版的未來發展趨勢:
第一,四川數字出版將會得到快速發展。數字出版在我省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很快,目前已經形成了網絡圖書、網絡期刊、自媒體出版、按需出版、自助出版、跨媒體出版等多種業界新形態,再加上出版單位對技術的開發意識以及政府對數字出版的傾斜政策,數字出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會蓬勃快速發展,全媒體時代將會到來。
第二,數字出版和傳統出版將會并存發展,而且傳統出版也不會消亡。我們知道當前的出版物的類型大致有兩類:一種是固化在一定介質上的,我們主要是指紙質書、碟片等等;另一種就是不固化在一定的介質上的,即是數字出版,它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地發展,主要依附于電子計算機和互聯網。即使數字出版發展迅速,但傳統出版并不會消失,用紙作為媒介的紙質書并不會消失。
[1] 徐麗芳.數字出版:概念與形態[J].出版發行研究,2005(7):5-12.
[2] 成都市新聞出版局成都市數字出版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3年及中長期)[Z].
[3] 任宏偉.數字出版已成全球趨勢 四川打造新聞出版強省——成都[N].成都商報,2014.
G230
A
1674-8883(2015)22-0120-01
吳連英(1990—),女,四川資陽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