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方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38)
開拓資源、創新模式、促進編輯人才培養
馬東方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北京 100038)
隨著我國新聞出版業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對編輯人才的要求也越發的嚴格。為了培養出更加專業性的出版編輯人才,只有對有關高校的編輯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改革才能達到編輯人才培養的目標。隨著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對編輯學生進行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變得尤為關鍵。本文針對當下高校出版業畢業生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探究開拓資源和創新培養模式對編輯人才的培養有哪些具體的幫助。
開拓資源;創新模式;出版業編輯人才
隨著我國教育界中新課改的不斷發展和深入,以及我國出版業對編輯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實現高校編輯人才培養目的也越發顯得重要。只有對高校出版業畢業生的培養進行重視,使高校出版業學生進行資源的開拓以及對教學模式的創新,才能有效地促進編輯人才的培養,從而使我國新聞出版業得到優秀編輯人才的注入,增加我國新聞出版業的發展速度,提升我國新聞出版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觀念較為陳舊。在我國很多的主辦者和專業老師沒有很好的定位好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科和學科名稱,這就使學科在發展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一方面使其沒能充分地認識到當下國際以及國內行業逐漸變化的發展大勢,缺乏對編輯人才的預測和反應,使得很多出版業隨著各種媒體的發展缺少充足的編輯人才補給,同時對編輯、文化以及媒體這三者的關系缺乏相應的思維辯證,導致沒有很好的明確定位學科和專業,從而讓出版業學生在培養目標上模糊不清,缺少針對性的才人培養,以及參差不齊的培養質量,致使學生失去了明確的就業方向。[1]
(2)培養模式有待開拓。當下我國在對編輯出版專業人才上依舊使用的是傳統的培養模式,這種傳統模式大都重視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意義,在培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和深入,也有一部分學校在實踐環節的課程上進行了相應的增設,但是卻依然杯水車薪,這種傳統的培養方式對學生的動手能力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使很多的學生在動手能力上存在嚴重的缺失,眼高手低的高理論低能力現象十分的普遍。同時還有部分的學校在校外實踐學分上沒能給到很好的定義,在一些管理體制的影響下很多的學生都沒有校外實踐學分。此外,由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師資力量,以及不一樣的辦學思路和辦學方法,致使很多有效的師資力量和精品課程無法得到或者沒能及時地進行有效的資源共享,對某個地區的學生跨校選修上也沒有得到確認。
(3)忽略編輯出版學專業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國傳統的圖書出版業務中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對編輯人才的要求很高,需要其有專業的自然科學知識和人文科學知識,從而致使專業圖書編輯的要求上一些編輯出版學專業的學生無法達到,這就形成了編輯出版專業的人才培養上存在著很大的漏洞,忽視了院校編輯專業學生教育的改革發展。而實際上,學校的教育只是一種服務機構,為各行各業進行人才培養服務,優秀人才的培養輸送和各行各業的未來發展是存在著密切關系的。當下隨著我國傳統出版業的創新,新媒體、大出版的形態逐漸的顯現,這對編輯人才的專業性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的院校都在編輯人才的教育方式上進行不斷地調整,針對產業的發展和需求進行對應的改革和創新。
(1)院校內部資源的合理利用。要對各個院校中的一系列的內部資源進行有效的綜合利用,并對有關學科的緊密聯系進行強化。當下很多的院校都已建有編輯出版學專業,并且每個院校的出版學專業都有著獨特的形式,在特長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可以根據每個院校自身獨有的優勢資源基礎進行媒體編輯專業特色的展示。例如,在我國武漢大學就進行了一次這樣的展示,開設了新媒體實驗班,通過將計算機專業結合到編輯出版學專業中,從而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新媒體編輯人才。[2]
(2)高校之間的資源共享。對當下我國一些編輯出版學專業設立的院校,可以讓其對自身特色進行總結,將一些精品課程進行共享,同時將各個院校的優秀師資力量進行互相的派送,從而使得媒體編輯專業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多、更廣泛的收益。同時還可以結合時間和空間的一些可行性原理,對各個院校的精品課程進行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在平臺上的任何課程都可以讓學生進行選修。此外,學校還應該建立學時、學分制度。
(3)合理的利用社會資源。對社會資源進行合理的運用,在校內校外建立編輯學生的實習基地。在基地的建立和選擇上要結合多個方面,從而使學生對各個類型的編輯行業以及工作內容的了解需求得到有效的滿足,在學生的理論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實習基地的建設可以使學校更加了解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也能很好的把握人才的專業性培養,同時也能夠讓現代媒體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被更多的學生所認知和了解,使學生日后的崗位適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當今社會是一個文化大繁榮和大發展的時代,這給編輯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對歷史責任的承擔以及傳統文化和現代社會文明的繼承和傳播是編輯工作中最為主要的內容,也是其核心所在。[3]因此,在編輯人才的培養上我們應該抓住當下的時代機遇,對編輯資源進行共享和傳播,讓每個編輯專業的學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受益,進行有效的培養模式創新,積極地促進編輯專業的改革,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編輯人才,從而為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有力的貢獻。
[1] 開拓資源,創新模式,促進編輯人才培養——編輯出版專業人才培養調查報告[J].中國編輯,2011(03):67-74.
[2] 建中國編輯精神家園,與《中國編輯》共同成長——《中國編輯》大家談觀點綜述[J].中國編輯,2011(06):83-92.
[3] 胡大白,楊雪梅,張錫侯,羅煜,李高申,樊繼軒,湯保梅,王軍勝,時會永,李艷杰,董黎麗,褚清源,馮玉榮,陶繼新,劉萬福.民辦本科高校培養目標定位與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9(06):1-36.
[4] 劉亞民,陳紅石.編輯人才的素質結構及培養目標[J].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6):107-110.
G232
A
1674-8883(2015)22-0143-01
馬東方(1974—),女,吉林人,本科,中級,研究方向:編輯出版。